PMI顯示三大需求逐步走穩 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增加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日前發布的9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該指數雖然仍在不景氣區間,但是自今年5月份以來首現回升,顯示此前我國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日前發布的9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該指數雖然仍在不景氣區間,但是自今年5月份以來首現回升,顯示此前我國采取的穩增長政策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9月份PMI指數出現回升,表明經濟筑底企穩跡象趨于明顯。新訂單指數回升,反映國內投資、消費需求增長企穩;新出口訂單指數回升,預示出口開始恢復。產成品庫存指數繼續降低,原材料采購指數回升,表明企業去庫存活動基本結束。生產指數回升表明受訂單增加的影響,企業生產開始恢復。綜合分析,經濟增速下行態勢開始改變,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將穩中略升。
業內人士認為,PMI顯示出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總體呈現逐步走穩的勢頭。PMI分項指數中反映內需的新訂單指數,今年以來一直呈振蕩下行走勢,而9月出現明顯回升,接近景氣臨界點,預示內需趨穩的態勢有望逐步形成。
9月國家發改委再次加大了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的速度,連續批復55個項目,據業內人士估算,總投資規模過萬億元。繼財政補貼進一步發力促進消費增長之后,《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于9月10日正式公布,規劃提出了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的目標。預期隨著擴內需政策的逐步落實,政策效果將會逐步顯現,進一步推動國內需求的企穩回升。
8月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作為反映外需情況的先行指標,新出口訂單在9月出現了變化,扭轉了連續數月下降的勢頭,顯示出口下滑勢頭受到遏制。近期,在政策層面上頻頻釋放促進外貿增長的信號。繼促進外貿增長的“國八條”出臺之后,相關的細則正在逐步落實。“雙節”之前海關總署出臺16項措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圍繞降低外貿企業成本、改善貿易環境的諸多舉措將有力緩解外貿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隨著國家穩定外貿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預計后期出口逐漸回穩并呈恢復性增長。
從生產指數和產品庫存指數以及采購量指數這三個分項指數來看,我國工業生產顯示企穩回升跡象。生產環節去庫存活動接近尾聲,隨著庫存調整即將結束、訂單回升,后期工業生產增速將呈恢復性回升。
然而,雖然9月PMI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升,但是仍處“枯榮線”之下,表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不小。食品、煙草、服裝、醫藥等民生行業上升影響成為拉動9月PMI上升的一大原因,這與“雙節”的來臨關系密切。業內人士認為,9月PMI的回升也受到季節性因素以及節日性因素的影響。基礎原材料行業仍在下行,設備制造業最近兩月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回落勢頭,表明當前國內生產性、投資性需求還需進一步提升。
當前市場普遍預計,三季度我國GDP增速還在8%以下,即便較二季度出現回升幅度也有限,盡管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推動下,四季度GDP有望繼續回升,但是回升的勢頭較弱。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8%左右,比2011年回落1.3個百分點強。交通銀行(601328,股吧)發給記者報告預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較為復雜,歐債危機困局依舊,日本增長動力模糊,美國QE3計劃的長期效果仍待觀察;國內經濟也僅企穩,尚未出現明顯回暖跡象。但由于國內穩增長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在7.8%左右,全年也約為7.8%,政府全年7.5%的GDP實際增速仍有可能實現。
業內人士表示,本輪經濟放緩是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因而在關注短期增長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如何逐步改善經濟增長質量的問題、合理調配長期與短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宏觀調控要堅持將長短期目標結合,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定出口,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經營模式轉變,促進新興產業崛起,平穩過渡,促使明年開啟一輪“速度合理、效益良好、基礎堅實”的經濟發展新周期。
近期,美國旱災導致全球糧食價格持續攀升,由于地區政治形勢的動蕩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反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得我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增加。此外,美國推出QE3,其他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有可能相繼出臺,全球流動性再次寬松,從而改變了市場預期。不過,市場大多預計今年物價壓力不會大幅反彈,全年增幅完全能夠在控制目標之內。穩增長仍將是今后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9月份PMI指數出現回升,表明經濟筑底企穩跡象趨于明顯。新訂單指數回升,反映國內投資、消費需求增長企穩;新出口訂單指數回升,預示出口開始恢復。產成品庫存指數繼續降低,原材料采購指數回升,表明企業去庫存活動基本結束。生產指數回升表明受訂單增加的影響,企業生產開始恢復。綜合分析,經濟增速下行態勢開始改變,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將穩中略升。
業內人士認為,PMI顯示出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總體呈現逐步走穩的勢頭。PMI分項指數中反映內需的新訂單指數,今年以來一直呈振蕩下行走勢,而9月出現明顯回升,接近景氣臨界點,預示內需趨穩的態勢有望逐步形成。
9月國家發改委再次加大了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的速度,連續批復55個項目,據業內人士估算,總投資規模過萬億元。繼財政補貼進一步發力促進消費增長之后,《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于9月10日正式公布,規劃提出了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的目標。預期隨著擴內需政策的逐步落實,政策效果將會逐步顯現,進一步推動國內需求的企穩回升。
8月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作為反映外需情況的先行指標,新出口訂單在9月出現了變化,扭轉了連續數月下降的勢頭,顯示出口下滑勢頭受到遏制。近期,在政策層面上頻頻釋放促進外貿增長的信號。繼促進外貿增長的“國八條”出臺之后,相關的細則正在逐步落實。“雙節”之前海關總署出臺16項措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圍繞降低外貿企業成本、改善貿易環境的諸多舉措將有力緩解外貿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隨著國家穩定外貿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預計后期出口逐漸回穩并呈恢復性增長。
從生產指數和產品庫存指數以及采購量指數這三個分項指數來看,我國工業生產顯示企穩回升跡象。生產環節去庫存活動接近尾聲,隨著庫存調整即將結束、訂單回升,后期工業生產增速將呈恢復性回升。
然而,雖然9月PMI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升,但是仍處“枯榮線”之下,表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不小。食品、煙草、服裝、醫藥等民生行業上升影響成為拉動9月PMI上升的一大原因,這與“雙節”的來臨關系密切。業內人士認為,9月PMI的回升也受到季節性因素以及節日性因素的影響。基礎原材料行業仍在下行,設備制造業最近兩月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回落勢頭,表明當前國內生產性、投資性需求還需進一步提升。
當前市場普遍預計,三季度我國GDP增速還在8%以下,即便較二季度出現回升幅度也有限,盡管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推動下,四季度GDP有望繼續回升,但是回升的勢頭較弱。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8%左右,比2011年回落1.3個百分點強。交通銀行(601328,股吧)發給記者報告預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較為復雜,歐債危機困局依舊,日本增長動力模糊,美國QE3計劃的長期效果仍待觀察;國內經濟也僅企穩,尚未出現明顯回暖跡象。但由于國內穩增長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在7.8%左右,全年也約為7.8%,政府全年7.5%的GDP實際增速仍有可能實現。
業內人士表示,本輪經濟放緩是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因而在關注短期增長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如何逐步改善經濟增長質量的問題、合理調配長期與短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宏觀調控要堅持將長短期目標結合,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定出口,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經營模式轉變,促進新興產業崛起,平穩過渡,促使明年開啟一輪“速度合理、效益良好、基礎堅實”的經濟發展新周期。
近期,美國旱災導致全球糧食價格持續攀升,由于地區政治形勢的動蕩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反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得我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增加。此外,美國推出QE3,其他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有可能相繼出臺,全球流動性再次寬松,從而改變了市場預期。不過,市場大多預計今年物價壓力不會大幅反彈,全年增幅完全能夠在控制目標之內。穩增長仍將是今后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