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回暖趨勢確立 會前央行“放水”維穩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份中采PMI保持升勢,而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也急速拉高,提振當日上證綜指在周期股帶動下大漲35個點。在經歷了8、9月份持續萎縮之后,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重新回到50榮枯線以上,而…
10月份中采PMI保持升勢,而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也急速拉高,提振當日上證綜指在周期股帶動下大漲35個點。在經歷了8、9月份持續萎縮之后,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重新回到50榮枯線以上,而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也結束了五連降。“10月PMI指數繼續保持回升態勢,表明經濟已經筑底企穩,企業去庫存活動基本結束。”分析師張立群判斷。
經濟筑底企穩
經濟先行指標PMI10月份攀升至50.2%,而匯豐PMI終值也回升至49.5,但仍處于枯榮線以下,這表明受基建投資刺激大型企業回暖力度要高于中小型企業。分析人士認為,PMI回升可能是由于9、10月大型水泥、建材項目啟動生產造成的。結合9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9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達7.8%,結束了8月份的同比下降6.2%的負增長,進一步確立了當前經濟企穩反彈態勢。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鋒對《紅周刊》表示,中國宏觀經濟三季度已經筑底。
從PMI分項數據來看,經濟企穩的基礎仍較為脆弱。主要表現在價格指數回升最大,產出指數回升其次,而需求指數尤其是外需依然最弱(見附表)。這意味著需求不足以支持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給PMI的持續回升構成隱患。在11個分項指數中,除積壓訂單指數下降2.7個百分點外,其他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回升,而需求端的新訂單指數和生產端的生產指數回升幅度明顯,同比分別為50.4%和52.1%,環比上升0.6和0.8個百分點,成為推動指數上漲的主要動力。其中新訂單指數是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升至臨界點以上,生產指數增速則連續兩個月加快。需求端和生產端日趨活躍意味著經濟已觸底反彈。
具體到行業來看,9月份鋼鐵、水泥、原油行業企穩跡象明顯,同比增速均出現較快增長,同時有色金屬環比幅度明顯收窄。“主要得益于前期寬松措施發揮效果。”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決策層將保持寬松政策來進一步促進內需增長,從而抵消外需疲弱的影響,未來幾個季度經濟溫和復蘇可期。
央行頻繁“放水”
經濟學家們預計,經濟溫和復蘇仍然需要流動性的補給。而本周初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資金短期利率飆升,這是由于10月底市場資金面陡增緊張所致。央行再次扮演了扭轉局面的角色,本周二央行在公開市場實施兩期共3950億元逆回購操作,刷新了9月25日單日創下的2900億元的紀錄,其效果等同于一次降準50個基點所需資金釋放量,隨即短期利率大幅下行。本周四央行再次向市場進行1730億元逆回購投放。
但是央行依然不肯松動利率工具“韁繩”,而外圍央行卻不斷寬松、再寬松,以至于熱錢洶涌流入香港。而近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經屢屢觸及漲停價位,導致熱錢流入預期加重。央行專家對《紅周刊》表示,“十八大”定于下周召開,會前不會有大動作,可能繼續使用逆回購操作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以示維穩,這也意味著降準將進一步推遲。殷劍鋒也認為,市場流動性目前是足夠的,在沒有大的外部沖擊下,未來央行還將是以逆回購操作為常態。
上述央行專家也表示,“央行早就應該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畢竟使用短期逆回購無法替代降準工具,所以,未來央行降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存款準備金率應該下降到13%左右”。只有把市場利率打壓下去,才能切實減輕實體經濟的負擔。另外,專家也建議銀行把“閥門”把好,控制住信貸規模。
經濟筑底企穩
經濟先行指標PMI10月份攀升至50.2%,而匯豐PMI終值也回升至49.5,但仍處于枯榮線以下,這表明受基建投資刺激大型企業回暖力度要高于中小型企業。分析人士認為,PMI回升可能是由于9、10月大型水泥、建材項目啟動生產造成的。結合9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9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達7.8%,結束了8月份的同比下降6.2%的負增長,進一步確立了當前經濟企穩反彈態勢。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鋒對《紅周刊》表示,中國宏觀經濟三季度已經筑底。
從PMI分項數據來看,經濟企穩的基礎仍較為脆弱。主要表現在價格指數回升最大,產出指數回升其次,而需求指數尤其是外需依然最弱(見附表)。這意味著需求不足以支持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給PMI的持續回升構成隱患。在11個分項指數中,除積壓訂單指數下降2.7個百分點外,其他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回升,而需求端的新訂單指數和生產端的生產指數回升幅度明顯,同比分別為50.4%和52.1%,環比上升0.6和0.8個百分點,成為推動指數上漲的主要動力。其中新訂單指數是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升至臨界點以上,生產指數增速則連續兩個月加快。需求端和生產端日趨活躍意味著經濟已觸底反彈。
具體到行業來看,9月份鋼鐵、水泥、原油行業企穩跡象明顯,同比增速均出現較快增長,同時有色金屬環比幅度明顯收窄。“主要得益于前期寬松措施發揮效果。”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決策層將保持寬松政策來進一步促進內需增長,從而抵消外需疲弱的影響,未來幾個季度經濟溫和復蘇可期。
央行頻繁“放水”
經濟學家們預計,經濟溫和復蘇仍然需要流動性的補給。而本周初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資金短期利率飆升,這是由于10月底市場資金面陡增緊張所致。央行再次扮演了扭轉局面的角色,本周二央行在公開市場實施兩期共3950億元逆回購操作,刷新了9月25日單日創下的2900億元的紀錄,其效果等同于一次降準50個基點所需資金釋放量,隨即短期利率大幅下行。本周四央行再次向市場進行1730億元逆回購投放。
但是央行依然不肯松動利率工具“韁繩”,而外圍央行卻不斷寬松、再寬松,以至于熱錢洶涌流入香港。而近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經屢屢觸及漲停價位,導致熱錢流入預期加重。央行專家對《紅周刊》表示,“十八大”定于下周召開,會前不會有大動作,可能繼續使用逆回購操作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以示維穩,這也意味著降準將進一步推遲。殷劍鋒也認為,市場流動性目前是足夠的,在沒有大的外部沖擊下,未來央行還將是以逆回購操作為常態。
上述央行專家也表示,“央行早就應該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畢竟使用短期逆回購無法替代降準工具,所以,未來央行降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存款準備金率應該下降到13%左右”。只有把市場利率打壓下去,才能切實減輕實體經濟的負擔。另外,專家也建議銀行把“閥門”把好,控制住信貸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