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礦業并購遇冷 中國資本逆勢而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濟復蘇緩慢、礦價低迷、采礦成本上漲,2012年全球礦業并購市場遇冷,并購數量和總金額都大幅縮水。然而,中國企業抓住當前低估值和資產處理的良機,2012年礦業并購數量和金額都有明顯增加,…
經濟復蘇緩慢、礦價低迷、采礦成本上漲,2012年全球礦業并購市場遇冷,并購數量和總金額都大幅縮水。然而,中國企業抓住當前低估值和資產處理的良機,2012年礦業并購數量和金額都有明顯增加,并有望在2013年繼續延續這種態勢。
專家建議,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國相關企業切忌盲目投資,應該更多使用國際并購工具,重在合作并購及共同經營,以規避相關風險。
——全球礦業并購遇冷量價齊縮
“全球并購領域已經進入觀望狀態,價格低迷,采礦成本上漲,緩慢的經濟增長都影響著企業在礦業市場的并購決策。”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礦業及金屬負責人麥克?艾略特6日在天津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表示。
根據安永提供的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全球礦業及金屬領域共完成并購684起,合計金額達到768億美元,較2011年前三季度相比,分別下降了16%和43%。來自另一全球會計與咨詢巨頭德勤方面的數據,2011年全年,全球金屬采礦業公司的并購交易數量多于其他行業,礦業總計公布了3448個交易,占已公開交易的8%,交易總值2400億美元,占所有交易總額的9.2%。
首先,2012年全球礦產品價格大幅走低,尤其是與工業相關的基本金屬價格低迷,這使得礦業企業在經歷2009-2011年大幅投資之后,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礦業投資是資金量大、周期長的投資項目,處于生產階段的礦業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現金流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于向股東派息及維護項目儲備的成本。例如鐵礦石價格從2012年初高點的135美元/噸一度下滑到三季度中期的85美元/噸左右,盡管近期價格有所回升,但是也只達到100美元/噸左右,預期2012年全年鐵礦石價格下滑幅度將在30%左右。受此影響,全球鐵礦石生產企業紛紛中止了其擴產及并購計劃,包括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國際最主要的鐵礦石生產企業。
其次,全球礦業保護主義抬頭,企業礦業開發成本大幅上漲,處于開發階段的礦業企業融資困難大大加劇,生產階段的礦業企業則要面對政治風險和當地礦業工會的挑戰,這些問題都“嚇退”不少投資者。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礦業并購方面負責邵杰瑞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宣稱對國家資源擁有更大的控制權,要求企業公布在資源項目上對政府支付的金額。例如蒙古國已經在2012年4月停發礦業開采許可證、澳大利亞則在2012年7月開始征收礦場資源租賃稅、坦桑尼亞從2012年4月開始政府將獲得礦業公司15%股權、俄羅斯在2012年5月將天然氣出口關稅提高一倍等等。
此外,不斷發生的礦業工人罷工事件對于礦業企業生產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不久前發生在南非的鉑礦工人罷工事件。許多礦業投資者,特別是在非洲投資的礦主都擔心這樣的事情會擴散到整個非洲地區,造成示范效應。
第三,全球經濟緩慢增長,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金融市場缺乏穩定性,歐債危機還在持續醞釀,銀行貸款非常緊張。礦業投資需求量大、周期強,而當前的市場最重要的是持有現金流,因為現金的流動性成為市場資本安全的保證。這些因素都使得礦業企業的融資變得異常困難,無論是通過股權市場還是通過債權市場。邵杰瑞認為,隨著并購活動的持續,礦業未來發展面臨最大的障礙就是如何獲得足夠的資金。
——中國資本成為新亮點國內并購強于海外并購
就在全球礦業并購市場遇冷的時候,中國礦業及金屬領域的并購再度成為亮點。根據安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9月,中國企業完成并購案108起,同比上漲10%,并購金額達到193億美元,同比增長77%。并購案件數量及并購金額分別占全球總量的16%和25%。
10月25日,英國卡斯商學院發布報告稱中國并購市場的成熟度在不斷提升,在市場排名中已經超過日本。按照卡斯商學院發布的2012年全球并購市場成熟指數,中國在2012年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九,是對并購活動最具吸引力的十大經濟體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五年中中國的排名共上升4個位次,并大幅度領先印度、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成員。
艾略特表示,全球礦業并購案整體呈現下滑趨勢,而中國企業的行動卻在加速,充分利用了當前估值較低的市場優勢,“中國并購交易金額的增長,是因為國內產業大幅集中以及為保證資源供應安全,中國礦業企業在境外,尤其是在非洲等國家并購活動的走強。”
從數據顯示上看,中國資本在礦業及金屬領域的并購案件數量主要是集中在國內,而海外并購的金額要大于國內并購的金額。“中國投資主體呈現多樣化,資源供應鏈的垂直變得更加常見,并且更多的公司對礦業投資產生興趣。”邵杰瑞介紹,從2012年已經發生并完成的并購案件上分析,主要體現了三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鋼鐵企業尋求機會收購上游的鐵礦石和煤礦資產,例如山東鋼鐵集團收購塞拉利昂的TOKOLILI鐵礦25%股權的項目;其次,電力公司旨在收購煤礦和鈾礦資產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例如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先后投資納米比亞Extract鈾礦42.7%股權及Kalahari鈾礦100%股權項目;第三,沒有礦業背景的私人投資者和企業為了經濟回報增加在礦業資源上的投資,如WahNam(私人)投資布羅克曼資源公司的澳洲鐵礦石資產,上海建設集團收購ChaliceGold在厄立特里亞金礦資產的股權等。
邵杰瑞認為,中國正在面臨著潛在的供需不平衡問題,獲取資源支持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是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當前中國企業僅控制當前境外國際礦業生產市場份額的1%。
德勤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投資者正在尋求風險更高且競爭更少的前沿市場進行投資,很多交易都是采用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交換的方式進行。事實上,中國現在國際礦業市場的投資形式已經多樣化,并購僅僅只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活躍的冰山一角。一份來自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的報告顯示,僅中國的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對外投資中就呈現出了購買產能、開展境外資本運作、礦產風險勘探開發、承接工程、技術換資源等多種形式。從產業鏈運作模式上看,我國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境外投資主要表現為直接投資運作海外礦山、通過投資控股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承包風險勘探和鉆探的外包服務等三種運作模式。
“中國投資者再現了2009-2010時期的并購輝煌,我們預期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到2013年。”艾略特認為,在未來一到兩年中,全球礦業及金屬市場將碰到十年一見的收購良機,中國企業如果能把握這些機會,不僅可以保證能源供應,還能實現在需求較高的大宗商品,尤其是銅、鐵礦石和煤炭等領域的未來需求增長。
盡管,在過去的并購中,中國企業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即使并購成功了,許多項目也因為無法按時獲得利潤而被詬病“失敗”。對此,艾略特表示,不能簡單地將這樣的“0利潤”項目認為是并購的失敗,“這些企業將在未來為中國提供有效的資源貢獻,畢竟礦業投資和生產周期都是比較長的。”
——對中國企業的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并不順利,對此,多位來自金融和戰略咨詢領域的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充分利用我國當前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可以利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跨境結算業務為投資規避匯率及外匯管制方面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郭建偉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利用本幣進行海外礦業投資,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升級和相關領域的產業升級。據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已經開展了境外人民幣投資業務,企業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國外銀行的境內分支機構、具有相關資質的金融租賃公司、人民幣境外投資基金等獲得投資所需的人民幣資源。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并且及時地獲得資金支持。
其次,并購保險也為企業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并購成功率。達信(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魏鋼指出,并購交割后企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對并購目標的誤查和欺詐,而國際市場上基本都是通過購買購并交易保證賠償保險的方式轉移并購風險。通過購買與并購項目相關的保險資產,相關保險公司會為交易者提供財務追索權利,對交易結構進行設計,形成有效的價格談判工具,并保護交易方相關職務的經理人。這能夠有效地規避如稅務、財務、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中國企業要充分利用好本土合作伙伴的影響力,通過合作投資的方式規避當地的相關風險。隨著全球礦產資源的經濟敏感性的提高,像礦業特許使用權費等已經在多個投資目的國有所提高,例如澳大利亞、智利、南非、加納、坦桑尼亞等,一些礦業投資目的國也開始征收各種暴利稅、資源租金、本土配額費、環保稅等。因此,中國企業不能忽視當地合作伙伴的作用,通過合作或者合資的方式,充分利用當地伙伴的本土優勢為企業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和法律上的保護,這些能夠有效地保護企業并購之后的利益。
“中國投資者一定要具備長期投資的眼光,中國的境外并購將會繼續,將在全球范圍內貫穿所有商品行業。”邵杰瑞認為,中國的資本將成為支撐并購市場的中堅力量。
專家建議,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國相關企業切忌盲目投資,應該更多使用國際并購工具,重在合作并購及共同經營,以規避相關風險。
——全球礦業并購遇冷量價齊縮
“全球并購領域已經進入觀望狀態,價格低迷,采礦成本上漲,緩慢的經濟增長都影響著企業在礦業市場的并購決策。”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礦業及金屬負責人麥克?艾略特6日在天津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表示。
根據安永提供的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全球礦業及金屬領域共完成并購684起,合計金額達到768億美元,較2011年前三季度相比,分別下降了16%和43%。來自另一全球會計與咨詢巨頭德勤方面的數據,2011年全年,全球金屬采礦業公司的并購交易數量多于其他行業,礦業總計公布了3448個交易,占已公開交易的8%,交易總值2400億美元,占所有交易總額的9.2%。
首先,2012年全球礦產品價格大幅走低,尤其是與工業相關的基本金屬價格低迷,這使得礦業企業在經歷2009-2011年大幅投資之后,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礦業投資是資金量大、周期長的投資項目,處于生產階段的礦業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現金流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于向股東派息及維護項目儲備的成本。例如鐵礦石價格從2012年初高點的135美元/噸一度下滑到三季度中期的85美元/噸左右,盡管近期價格有所回升,但是也只達到100美元/噸左右,預期2012年全年鐵礦石價格下滑幅度將在30%左右。受此影響,全球鐵礦石生產企業紛紛中止了其擴產及并購計劃,包括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國際最主要的鐵礦石生產企業。
其次,全球礦業保護主義抬頭,企業礦業開發成本大幅上漲,處于開發階段的礦業企業融資困難大大加劇,生產階段的礦業企業則要面對政治風險和當地礦業工會的挑戰,這些問題都“嚇退”不少投資者。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礦業并購方面負責邵杰瑞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宣稱對國家資源擁有更大的控制權,要求企業公布在資源項目上對政府支付的金額。例如蒙古國已經在2012年4月停發礦業開采許可證、澳大利亞則在2012年7月開始征收礦場資源租賃稅、坦桑尼亞從2012年4月開始政府將獲得礦業公司15%股權、俄羅斯在2012年5月將天然氣出口關稅提高一倍等等。
此外,不斷發生的礦業工人罷工事件對于礦業企業生產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不久前發生在南非的鉑礦工人罷工事件。許多礦業投資者,特別是在非洲投資的礦主都擔心這樣的事情會擴散到整個非洲地區,造成示范效應。
第三,全球經濟緩慢增長,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金融市場缺乏穩定性,歐債危機還在持續醞釀,銀行貸款非常緊張。礦業投資需求量大、周期強,而當前的市場最重要的是持有現金流,因為現金的流動性成為市場資本安全的保證。這些因素都使得礦業企業的融資變得異常困難,無論是通過股權市場還是通過債權市場。邵杰瑞認為,隨著并購活動的持續,礦業未來發展面臨最大的障礙就是如何獲得足夠的資金。
——中國資本成為新亮點國內并購強于海外并購
就在全球礦業并購市場遇冷的時候,中國礦業及金屬領域的并購再度成為亮點。根據安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9月,中國企業完成并購案108起,同比上漲10%,并購金額達到193億美元,同比增長77%。并購案件數量及并購金額分別占全球總量的16%和25%。
10月25日,英國卡斯商學院發布報告稱中國并購市場的成熟度在不斷提升,在市場排名中已經超過日本。按照卡斯商學院發布的2012年全球并購市場成熟指數,中國在2012年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九,是對并購活動最具吸引力的十大經濟體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五年中中國的排名共上升4個位次,并大幅度領先印度、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成員。
艾略特表示,全球礦業并購案整體呈現下滑趨勢,而中國企業的行動卻在加速,充分利用了當前估值較低的市場優勢,“中國并購交易金額的增長,是因為國內產業大幅集中以及為保證資源供應安全,中國礦業企業在境外,尤其是在非洲等國家并購活動的走強。”
從數據顯示上看,中國資本在礦業及金屬領域的并購案件數量主要是集中在國內,而海外并購的金額要大于國內并購的金額。“中國投資主體呈現多樣化,資源供應鏈的垂直變得更加常見,并且更多的公司對礦業投資產生興趣。”邵杰瑞介紹,從2012年已經發生并完成的并購案件上分析,主要體現了三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鋼鐵企業尋求機會收購上游的鐵礦石和煤礦資產,例如山東鋼鐵集團收購塞拉利昂的TOKOLILI鐵礦25%股權的項目;其次,電力公司旨在收購煤礦和鈾礦資產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例如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先后投資納米比亞Extract鈾礦42.7%股權及Kalahari鈾礦100%股權項目;第三,沒有礦業背景的私人投資者和企業為了經濟回報增加在礦業資源上的投資,如WahNam(私人)投資布羅克曼資源公司的澳洲鐵礦石資產,上海建設集團收購ChaliceGold在厄立特里亞金礦資產的股權等。
邵杰瑞認為,中國正在面臨著潛在的供需不平衡問題,獲取資源支持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是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當前中國企業僅控制當前境外國際礦業生產市場份額的1%。
德勤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投資者正在尋求風險更高且競爭更少的前沿市場進行投資,很多交易都是采用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交換的方式進行。事實上,中國現在國際礦業市場的投資形式已經多樣化,并購僅僅只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活躍的冰山一角。一份來自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的報告顯示,僅中國的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對外投資中就呈現出了購買產能、開展境外資本運作、礦產風險勘探開發、承接工程、技術換資源等多種形式。從產業鏈運作模式上看,我國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境外投資主要表現為直接投資運作海外礦山、通過投資控股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承包風險勘探和鉆探的外包服務等三種運作模式。
“中國投資者再現了2009-2010時期的并購輝煌,我們預期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到2013年。”艾略特認為,在未來一到兩年中,全球礦業及金屬市場將碰到十年一見的收購良機,中國企業如果能把握這些機會,不僅可以保證能源供應,還能實現在需求較高的大宗商品,尤其是銅、鐵礦石和煤炭等領域的未來需求增長。
盡管,在過去的并購中,中國企業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即使并購成功了,許多項目也因為無法按時獲得利潤而被詬病“失敗”。對此,艾略特表示,不能簡單地將這樣的“0利潤”項目認為是并購的失敗,“這些企業將在未來為中國提供有效的資源貢獻,畢竟礦業投資和生產周期都是比較長的。”
——對中國企業的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并不順利,對此,多位來自金融和戰略咨詢領域的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充分利用我國當前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可以利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跨境結算業務為投資規避匯率及外匯管制方面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郭建偉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利用本幣進行海外礦業投資,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升級和相關領域的產業升級。據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已經開展了境外人民幣投資業務,企業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國外銀行的境內分支機構、具有相關資質的金融租賃公司、人民幣境外投資基金等獲得投資所需的人民幣資源。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并且及時地獲得資金支持。
其次,并購保險也為企業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并購成功率。達信(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魏鋼指出,并購交割后企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對并購目標的誤查和欺詐,而國際市場上基本都是通過購買購并交易保證賠償保險的方式轉移并購風險。通過購買與并購項目相關的保險資產,相關保險公司會為交易者提供財務追索權利,對交易結構進行設計,形成有效的價格談判工具,并保護交易方相關職務的經理人。這能夠有效地規避如稅務、財務、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中國企業要充分利用好本土合作伙伴的影響力,通過合作投資的方式規避當地的相關風險。隨著全球礦產資源的經濟敏感性的提高,像礦業特許使用權費等已經在多個投資目的國有所提高,例如澳大利亞、智利、南非、加納、坦桑尼亞等,一些礦業投資目的國也開始征收各種暴利稅、資源租金、本土配額費、環保稅等。因此,中國企業不能忽視當地合作伙伴的作用,通過合作或者合資的方式,充分利用當地伙伴的本土優勢為企業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和法律上的保護,這些能夠有效地保護企業并購之后的利益。
“中國投資者一定要具備長期投資的眼光,中國的境外并購將會繼續,將在全球范圍內貫穿所有商品行業。”邵杰瑞認為,中國的資本將成為支撐并購市場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