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城鎮化為鋼鐵等大宗商品提供增長空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即將召開,中央高層頻頻提及城鎮化。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1月底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表示,未來幾十年中國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即將召開,中央高層頻頻提及城鎮化。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1月底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表示,未來幾十年中國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也在近期獲國務院討論通過,為中國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鋪平道路。12月初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明年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由此,城鎮化成為了近期媒體關注的熱點,也可能成為國內經濟工作未來較長時間的重點。而城鎮化也意味著將繼續支撐對鋼鐵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城鎮化一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新詞匯,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其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在“十二五”期間再次將城鎮化提高到一個戰略角度,是與調結構的主基調相結合的舉措,其內涵更多是進行產業的區域轉移,以及協調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與此同時,推進城鎮化,也是擴大消費和投資的重要途徑。
擴大內需是我國宏觀經濟近幾年一直強調的任務,而城鎮化可以說是擴大內需的一個較好的切入點。隨著我國城鄉,以及不同區域差距的擴大,消費能力和消費逐漸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邊際消費意愿逐漸轉弱,而有消費需求的人群卻缺乏足夠的能力和條件。推進城鎮化從理論上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通過加大落后地區,以及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本身就是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完善之后,并且適度工業化之后,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也會隨之上升,能較好的進行消費結構的調整。
而對于鋼鐵等大宗商品而言,城鎮化意味著投資的增長,意味著需求的增長。199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29.04%,對應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萬億,粗鋼產量為9500萬噸。到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3%,提升了22個百分點,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萬億;粗鋼產量達到6.8億噸。以此簡單計算,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將增加1.3萬億,而粗鋼產量增加2700萬噸。
而事實上,從歷年的對比看,城鎮化率對投資和粗鋼的帶動是遞增的,對投資的帶動,2004年開始超過1萬億,2008年開始連續3年超過3萬億。根據“十八大”制定的目標,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意味著未來八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至少增加12萬億,粗鋼產量將增加2.4億噸。而按近四年的均值來測算,投資則可能增加超過31萬億。相當于在2011年基礎上投資翻了一番。粗鋼產量則增加3.6億噸左右。
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率是以居住人口進行統計的,而未來的城鎮化率將更加注重人口城鎮化率,即以戶籍人口進行統計的口徑。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雖然超過50%,但人口城鎮化率可能不到40%。這也意味著目前的城鎮化人口基礎設施并不匹配,這也是國內眾多大中型城市基礎設施不堪重負的重要原因。注重人口城鎮化,是將農民工市民化,需要提供相應的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同樣地,在產業的區域轉移過程中,也需要進行相應的配套建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的城鎮化率提升,對投資的帶動將更加明顯。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對鋼鐵等大宗商品就是最直接的需求。2011年,我國東部地區城鎮人口比重已經達到61.0%,但中部和西部城鎮人口比重分別為47.0%和43.0%。因此,未來中西部地區將是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對鋼鐵等大宗商品而言,這些需求就將體現在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制造業產業轉移形成的投資等等。
城鎮化一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新詞匯,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其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在“十二五”期間再次將城鎮化提高到一個戰略角度,是與調結構的主基調相結合的舉措,其內涵更多是進行產業的區域轉移,以及協調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與此同時,推進城鎮化,也是擴大消費和投資的重要途徑。
擴大內需是我國宏觀經濟近幾年一直強調的任務,而城鎮化可以說是擴大內需的一個較好的切入點。隨著我國城鄉,以及不同區域差距的擴大,消費能力和消費逐漸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邊際消費意愿逐漸轉弱,而有消費需求的人群卻缺乏足夠的能力和條件。推進城鎮化從理論上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通過加大落后地區,以及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本身就是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完善之后,并且適度工業化之后,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也會隨之上升,能較好的進行消費結構的調整。
而對于鋼鐵等大宗商品而言,城鎮化意味著投資的增長,意味著需求的增長。199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29.04%,對應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萬億,粗鋼產量為9500萬噸。到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3%,提升了22個百分點,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萬億;粗鋼產量達到6.8億噸。以此簡單計算,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將增加1.3萬億,而粗鋼產量增加2700萬噸。
而事實上,從歷年的對比看,城鎮化率對投資和粗鋼的帶動是遞增的,對投資的帶動,2004年開始超過1萬億,2008年開始連續3年超過3萬億。根據“十八大”制定的目標,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意味著未來八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至少增加12萬億,粗鋼產量將增加2.4億噸。而按近四年的均值來測算,投資則可能增加超過31萬億。相當于在2011年基礎上投資翻了一番。粗鋼產量則增加3.6億噸左右。
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率是以居住人口進行統計的,而未來的城鎮化率將更加注重人口城鎮化率,即以戶籍人口進行統計的口徑。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雖然超過50%,但人口城鎮化率可能不到40%。這也意味著目前的城鎮化人口基礎設施并不匹配,這也是國內眾多大中型城市基礎設施不堪重負的重要原因。注重人口城鎮化,是將農民工市民化,需要提供相應的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同樣地,在產業的區域轉移過程中,也需要進行相應的配套建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的城鎮化率提升,對投資的帶動將更加明顯。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對鋼鐵等大宗商品就是最直接的需求。2011年,我國東部地區城鎮人口比重已經達到61.0%,但中部和西部城鎮人口比重分別為47.0%和43.0%。因此,未來中西部地區將是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對鋼鐵等大宗商品而言,這些需求就將體現在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制造業產業轉移形成的投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