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 爭奪國際定價權
來源:中國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鐵礦石價格重現2009年飆漲局面,從去年9月的88.5美元/噸到目前超過150美元/噸,步步逼近鐵礦石價格歷史最高點180美元/噸。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每年進口礦石量為世…
近期鐵礦石價格重現2009年飆漲局面,從去年9月的88.5美元/噸到目前超過150美元/噸,步步逼近鐵礦石價格歷史最高點180美元/噸。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每年進口礦石量為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的一半。由于缺失鐵礦石國際定價權,鐵礦石已成中國鋼鐵業不能承受之重。目前,國際主要礦石供應商和鋼鐵企業都在利用金融手段爭奪話語權,鐵礦石金融屬性日益顯現。新加坡、印度等國推出了鐵礦石掉期和期貨等鐵礦石金融衍生品。為了爭取鐵礦石國際定價權,是否需要在國內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金融化與長協定價各有利弊
一遇到鐵礦石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國內鋼鐵業一些人士就希望恢復長協定價。可事實上,鐵礦石金融化指數化定價和長協模式在本質上并沒有優劣之分,而是各有利弊。
一是在長協價格機制下,每當現貨價格和長協價格的價差拉大,礦商和鋼廠中必有一方會不滿。金融危機的沖擊表明,世界經濟和市場變化并非總是向一個方向發展。在全球經濟陷入景氣低谷時,年度長協定價將無法使鋼鐵企業及時獲得鐵礦石價格下跌的益處,鋼鐵企業面臨鐵礦石成本過高、鋼鐵產品銷售困難的經營困境。
二是雖然指數化定價不能確保鋼鐵業在鐵礦石價格上漲趨勢中降低生產成本風險,但其可以在鐵礦石價格下跌時獲得廉價進口機會。此外,分散化的貿易談判可以降低集中采購引發的價格大規模上漲。
三是鐵礦石指數涉及主體眾多,無論是鐵礦石壟斷企業,還是國際資本都很難對設計合理、市場交易制度完善的指數進行長期操縱。在真正的市場中,從來不會只有一方永遠處于強勢,另一方永遠處于弱勢。
四是長協定價機制下鐵礦石價格不一定穩定,鐵礦石金融化下指數化定價鐵礦石價格不一定不穩定。2010年以前,在長協定價機制下的鐵礦石價格并非穩定不變,不僅有2005年、2008年的暴漲,更有2009年的暴跌。而鐵礦石指數定價、掉期交易等新型金融化定價模式的出現,其本質是為了方便鋼鐵企業通過套期保值來管理鐵礦石價格的波動風險。
“多元價格體系”(multiplepricesystem)是某些大宗商品市場的共有特征,即同一種商品存在長期合同、現貨交易、期貨交易等多種價格安排方式。根據石油等成熟大宗商品定價的演進和趨勢,場外定價必然逐漸過渡到現貨或期貨方式的場內定價。
在當前由于國內體制約束下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無法為我國的鐵礦石談判提供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推動形成一個類似于原油、金屬等的國際鐵礦石期貨市場,建立合理的國際鐵礦石交易的價格機制,不但一年一度激烈的談判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內也不需要再搞“談判聯盟”和“統一進口權”,國內所有鋼鐵行業企業都有機會參與和推動國際鐵礦石交易誕生更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因此,國內鋼鐵行業需要做的應是積極參與甚至主導新的鐵礦石定價機制形成,而不是試圖恢復長協定價機制。
推動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對鐵礦石金融化仍然沒有形成共識,對鐵礦石金融化的風險與影響的認識也存在差異。一些鋼鐵企業擔心,我國鋼企對于相關金融衍生品缺乏研究,缺乏相關金融人才,沒有鐵礦石衍生品交易的經驗,害怕被游資操縱鐵礦石市常此外,全球鐵礦石市場供方處于寡頭壟斷,在金融資本的助力下,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憑借對資源的控制,有可能對中國客戶獲得更強的定價能力,而我國鋼鐵業的集中度相當低,很難采取強有力集體行動,一旦全部通過現貨市場交易,金融屬性的增強使得鐵礦石價格比以往波動更為頻繁。
以上這些擔心當然不是多余的。但我國鋼企缺乏鐵礦石金融交易經驗,這塊短板本身就需要補上,而不能采取逃避的態度。同時,打破鐵礦石市場供方的寡頭壟斷結構,需要采取措施來推進鐵礦石供應來源多元化,這與建設鐵礦石金融衍生市場的努力并不沖突。
目前看來,通過在國內建設鐵礦石期貨,至少有利于我國鋼鐵行業加強對鐵礦石的需求管理,形成市朝的貿易秩序。
第一,印度、新加坡等鐵礦石期貨市場的建立,表明鐵礦石市場金融化的趨勢出現。如果等到海外的鐵礦石期貨市場規模做大、影響增強,國際礦商與鋼鐵企業都大量參與,成為國際鐵礦石定價中心之時,中國再想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有可能由于缺乏國際鐵礦石賣方的參與,而很難建立起來;即使勉強建立,由于交易不活躍、流動性不強,也很難發揮定價中心的作用。
第二,中國作為世界上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許多鐵礦石交易都是在中國國內完成的,不僅需求量大,而且需求方眾多,有套期保值規避價格波動的需求。如果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下,解決國外投資者對國內期貨市場的參與限制問題,讓國際投資者能夠直接參與國內期貨交易,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國際鐵礦石價格,還能使中國鋼鐵企業真正參與到鐵礦石價格的博弈中來,通過鐵礦石遠期合約交易,可以實現另外一種形式的長期協議交易,不僅可以固定交易數量,而且可以鎖住交易價格,真正擁有議價權。
第三,在國內建立鐵礦石期貨交易,由于交易規則、市場監管權掌握在我國相關監管機構手里,市場規則由中國制定,因此可以部分避免投資人在對外鐵礦石金融投資中由于不熟悉國際規則或無力把握國際市場而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同時,國際礦商與金融資本想通過操縱鐵礦石期貨市場價格從而操縱現貨市場價格并不容易,鐵礦石被過度金融化的風險大大降低。在國內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除了正常的購買,中國的鋼鐵業可以在國際市場行情相對低迷的時候,加大購買量,超量進口,加強儲備。當國際價格暴漲的時候則可以優先使用儲備庫存,適當減少購買,有利于發揮中國這個鐵礦石最大購買方的價格影響力。
防范過度金融化
從理論上講,鐵礦石金融化既利于鋼鐵企業規避風險,也有助于礦商套期保值,買賣雙方可通過在鐵礦石期貨市場購買合約,來對沖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當然,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由于現貨市場的供求結構、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的不同,鐵礦石期貨市場也存在一定風險,需要在建立之前提前預判、未雨綢繆。
一是市場不完善風險。在目前全球現有的鐵礦石期貨交易中,由于鐵礦石作為期貨進行交易還只是在印度、新加坡等國家開始試驗,整個交易體系、市場規模相對其他期貨品種而言不夠成熟,鐵礦石期貨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不夠強,其價格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作用的是其國內的鐵礦石供求,并不能對世界范圍的鐵礦石供求及相關情況進行反應和測度。但是,這種風險是鐵礦石在金融化過程中制度不完善、市場發展不成熟的風險,而并非一個制度完善、監管規范的鐵礦石金融市場本身固有的風險。對于這些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制度、促進市場發展成熟來消除,因而對鋼鐵企業來說,這些風險是可以規避和控制的。
二是鐵礦石過度金融化的風險。期貨市場肩負著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合約價格需要以市朝的方式形成,單個買方或賣方不能輕易控制價格才能形成市朝的期貨合約價格。因此,倘若鐵礦石被過度金融化,吸引大量的金融資本涌入,出現大規模的投機行為,鐵礦石的價格漲跌脫離供需關系,轉而由市場炒作、壟斷定價助推價格上行的情況,鐵礦石價格有可能被虛擬化和金融化,它反映的將不是簡單的供求價值規模和上下游利潤分配體系,而成為財富分配和轉移的工具,從而破壞現貨市場的供求平衡,對相關產業部門造成劇烈的破壞。當然,過度金融化的風險,不僅有可能出現在鐵礦石領域,原油、銅等其他大宗商品同樣也可能出現,這些風險并不是期貨市場內生的風險,更大的原因來自貨幣政策失當、流動性泛濫引致。
綜上所述,推出鐵礦石期貨,有利于鋼鐵企業通過買入鐵礦石和焦炭期貨以及賣出鋼材期貨模式來控制成本和鎖定利潤,從而實現我國鋼鐵業的可持續發展。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國鋼鐵業爭奪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的必經一役。
金融化與長協定價各有利弊
一遇到鐵礦石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國內鋼鐵業一些人士就希望恢復長協定價。可事實上,鐵礦石金融化指數化定價和長協模式在本質上并沒有優劣之分,而是各有利弊。
一是在長協價格機制下,每當現貨價格和長協價格的價差拉大,礦商和鋼廠中必有一方會不滿。金融危機的沖擊表明,世界經濟和市場變化并非總是向一個方向發展。在全球經濟陷入景氣低谷時,年度長協定價將無法使鋼鐵企業及時獲得鐵礦石價格下跌的益處,鋼鐵企業面臨鐵礦石成本過高、鋼鐵產品銷售困難的經營困境。
二是雖然指數化定價不能確保鋼鐵業在鐵礦石價格上漲趨勢中降低生產成本風險,但其可以在鐵礦石價格下跌時獲得廉價進口機會。此外,分散化的貿易談判可以降低集中采購引發的價格大規模上漲。
三是鐵礦石指數涉及主體眾多,無論是鐵礦石壟斷企業,還是國際資本都很難對設計合理、市場交易制度完善的指數進行長期操縱。在真正的市場中,從來不會只有一方永遠處于強勢,另一方永遠處于弱勢。
四是長協定價機制下鐵礦石價格不一定穩定,鐵礦石金融化下指數化定價鐵礦石價格不一定不穩定。2010年以前,在長協定價機制下的鐵礦石價格并非穩定不變,不僅有2005年、2008年的暴漲,更有2009年的暴跌。而鐵礦石指數定價、掉期交易等新型金融化定價模式的出現,其本質是為了方便鋼鐵企業通過套期保值來管理鐵礦石價格的波動風險。
“多元價格體系”(multiplepricesystem)是某些大宗商品市場的共有特征,即同一種商品存在長期合同、現貨交易、期貨交易等多種價格安排方式。根據石油等成熟大宗商品定價的演進和趨勢,場外定價必然逐漸過渡到現貨或期貨方式的場內定價。
在當前由于國內體制約束下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無法為我國的鐵礦石談判提供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推動形成一個類似于原油、金屬等的國際鐵礦石期貨市場,建立合理的國際鐵礦石交易的價格機制,不但一年一度激烈的談判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內也不需要再搞“談判聯盟”和“統一進口權”,國內所有鋼鐵行業企業都有機會參與和推動國際鐵礦石交易誕生更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因此,國內鋼鐵行業需要做的應是積極參與甚至主導新的鐵礦石定價機制形成,而不是試圖恢復長協定價機制。
推動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
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對鐵礦石金融化仍然沒有形成共識,對鐵礦石金融化的風險與影響的認識也存在差異。一些鋼鐵企業擔心,我國鋼企對于相關金融衍生品缺乏研究,缺乏相關金融人才,沒有鐵礦石衍生品交易的經驗,害怕被游資操縱鐵礦石市常此外,全球鐵礦石市場供方處于寡頭壟斷,在金融資本的助力下,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憑借對資源的控制,有可能對中國客戶獲得更強的定價能力,而我國鋼鐵業的集中度相當低,很難采取強有力集體行動,一旦全部通過現貨市場交易,金融屬性的增強使得鐵礦石價格比以往波動更為頻繁。
以上這些擔心當然不是多余的。但我國鋼企缺乏鐵礦石金融交易經驗,這塊短板本身就需要補上,而不能采取逃避的態度。同時,打破鐵礦石市場供方的寡頭壟斷結構,需要采取措施來推進鐵礦石供應來源多元化,這與建設鐵礦石金融衍生市場的努力并不沖突。
目前看來,通過在國內建設鐵礦石期貨,至少有利于我國鋼鐵行業加強對鐵礦石的需求管理,形成市朝的貿易秩序。
第一,印度、新加坡等鐵礦石期貨市場的建立,表明鐵礦石市場金融化的趨勢出現。如果等到海外的鐵礦石期貨市場規模做大、影響增強,國際礦商與鋼鐵企業都大量參與,成為國際鐵礦石定價中心之時,中國再想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有可能由于缺乏國際鐵礦石賣方的參與,而很難建立起來;即使勉強建立,由于交易不活躍、流動性不強,也很難發揮定價中心的作用。
第二,中國作為世界上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許多鐵礦石交易都是在中國國內完成的,不僅需求量大,而且需求方眾多,有套期保值規避價格波動的需求。如果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下,解決國外投資者對國內期貨市場的參與限制問題,讓國際投資者能夠直接參與國內期貨交易,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國際鐵礦石價格,還能使中國鋼鐵企業真正參與到鐵礦石價格的博弈中來,通過鐵礦石遠期合約交易,可以實現另外一種形式的長期協議交易,不僅可以固定交易數量,而且可以鎖住交易價格,真正擁有議價權。
第三,在國內建立鐵礦石期貨交易,由于交易規則、市場監管權掌握在我國相關監管機構手里,市場規則由中國制定,因此可以部分避免投資人在對外鐵礦石金融投資中由于不熟悉國際規則或無力把握國際市場而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同時,國際礦商與金融資本想通過操縱鐵礦石期貨市場價格從而操縱現貨市場價格并不容易,鐵礦石被過度金融化的風險大大降低。在國內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除了正常的購買,中國的鋼鐵業可以在國際市場行情相對低迷的時候,加大購買量,超量進口,加強儲備。當國際價格暴漲的時候則可以優先使用儲備庫存,適當減少購買,有利于發揮中國這個鐵礦石最大購買方的價格影響力。
防范過度金融化
從理論上講,鐵礦石金融化既利于鋼鐵企業規避風險,也有助于礦商套期保值,買賣雙方可通過在鐵礦石期貨市場購買合約,來對沖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當然,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由于現貨市場的供求結構、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的不同,鐵礦石期貨市場也存在一定風險,需要在建立之前提前預判、未雨綢繆。
一是市場不完善風險。在目前全球現有的鐵礦石期貨交易中,由于鐵礦石作為期貨進行交易還只是在印度、新加坡等國家開始試驗,整個交易體系、市場規模相對其他期貨品種而言不夠成熟,鐵礦石期貨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不夠強,其價格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作用的是其國內的鐵礦石供求,并不能對世界范圍的鐵礦石供求及相關情況進行反應和測度。但是,這種風險是鐵礦石在金融化過程中制度不完善、市場發展不成熟的風險,而并非一個制度完善、監管規范的鐵礦石金融市場本身固有的風險。對于這些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制度、促進市場發展成熟來消除,因而對鋼鐵企業來說,這些風險是可以規避和控制的。
二是鐵礦石過度金融化的風險。期貨市場肩負著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合約價格需要以市朝的方式形成,單個買方或賣方不能輕易控制價格才能形成市朝的期貨合約價格。因此,倘若鐵礦石被過度金融化,吸引大量的金融資本涌入,出現大規模的投機行為,鐵礦石的價格漲跌脫離供需關系,轉而由市場炒作、壟斷定價助推價格上行的情況,鐵礦石價格有可能被虛擬化和金融化,它反映的將不是簡單的供求價值規模和上下游利潤分配體系,而成為財富分配和轉移的工具,從而破壞現貨市場的供求平衡,對相關產業部門造成劇烈的破壞。當然,過度金融化的風險,不僅有可能出現在鐵礦石領域,原油、銅等其他大宗商品同樣也可能出現,這些風險并不是期貨市場內生的風險,更大的原因來自貨幣政策失當、流動性泛濫引致。
綜上所述,推出鐵礦石期貨,有利于鋼鐵企業通過買入鐵礦石和焦炭期貨以及賣出鋼材期貨模式來控制成本和鎖定利潤,從而實現我國鋼鐵業的可持續發展。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國鋼鐵業爭奪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的必經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