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占近八成天然氣市場 未來兩年倍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直以來,我國天然氣價格被壓低,低價的國產氣和高價的進口氣定價并行,造成進口氣企業虧損嚴重。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不斷增加,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進口氣虧損加劇倒逼天然氣價…
一直以來,我國天然氣價格被壓低,低價的國產氣和高價的進口氣定價并行,造成進口氣企業虧損嚴重。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不斷增加,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進口氣虧損加劇倒逼天然氣價格上調。
春節剛過,全國多地紛紛開始醞釀提高天然氣價格。有分析認為,中石油目前擁有國內約80%的長輸管網、近70%的天然氣產量、中亞氣的獨家進口權和眾多城市燃氣項目,隨著價改的深入,中石油將是我國天然氣高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中石油將成最大受益者
據悉,浙江省預計將在3、4月份上調天然氣門站價格,計劃量內的上調0.2-0.3元/方,計劃量外的上調0.5-0.7元/方;江蘇某些地市正在考慮提高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最高上調幅度為0.7元/方;北京燃氣集團正在考慮今年年中提高天然氣門站價格;天然氣井口價格也可能上調0.2-0.3元/方。
業內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今年價格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天然氣價格改革,將上調相關氣價,并擬用三年時間完成天然氣價格的上調。
東莞證券分析師黃秀瑜認為,天然氣價格改革將提高我國天然氣的整體價格,但是氣價改革涉及民生問題,將是逐步推進的,過程可能會比較慢。
“天然氣價格上調應該會從東部城市,經濟相對好一點的接受能力強的地方開始逐漸展開。”中宇資訊燃氣分析師王慧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的天然氣資源在儲量、產量還是管道輸送上,都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頭壟斷。國內天然氣生產以中石油為主,占全國產量的77%,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市占率分列為第二、第三位。
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氣資源量最為豐富,單位市值天然氣儲量為1.06立方米,是中石化的3.4倍,單位市值天然氣產量為0.038立方米,是中石化的1.6倍。
如果未來天然氣價格定價機制能夠理順,中石油還有著很強的天然氣增產能力。預計至2015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能有望達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是目前產量的兩倍。
因為天然氣價格上調的預期以及天然氣價格改革逼近,中石油去年以來不斷開拓海外天然氣市場。
去年12月12日,中石油宣布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簽署相關協議,以總價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公司位于西澳大利亞海上天然氣項目西布勞斯20%權益和東布勞斯8.33%的權益。同日,全球多元化礦業巨頭必和必拓也宣布,同意以102億元現金向中石油出售澳大利亞Browse液化天然氣項目股份。
此外,中石油的天然氣管網資源也最為豐富。公司在十一五期間累計投資了1876億元的巨資建設管網,目前擁有3611萬米天然氣管網,相比“十五”末幾近翻倍,基本壟斷了我國長距離天然氣輸送管網。未來隨著西氣東輸量的不斷擴大,公司天然氣管網收入有望大幅提升。
“隨著價改的深入,中石油將是我國天然氣高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申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石油目前擁有國內約80%的長輸管網、近70%的天然氣產量、中亞氣的獨家進口權和眾多城市燃氣項目,另外還通過控股子公司昆侖能源積極開拓LNG 接收站與工廠以及加氣站業務。如果井口價或者門站價能夠提升10%,那么中石油2013 年EPS 有望增厚約0.08 元。
“未來中石油天然氣業務的利潤貢獻有望達到50%。”東北證券分析師梁博認為。
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中石化和中海油雖不及老大哥中石油,但是這兩年隨著在天然氣領域的不斷擴張,也將受益于價改。
進口虧損倒逼氣價上調
近年來,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量一直保持著年均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也不斷增加,每到供暖季節,各地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緊、氣荒、加氣難現象。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0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5%。
天然氣與煤炭、石油等相比,具有很明顯的環保和經濟性優勢,但過去較長時間,由于氣源和基礎設施不夠,我國大部分省份供給不足。
《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天然氣的消費總量是2450億方,十二五期間,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速約為18%左右。
正因為如此,這幾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也隨之不斷增大。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消息,2012年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高達28.9%,同比上升4.6個百分點。
據了解,2007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僅為2%,之后快速飆升,2009年5%,2010年11.8%,2011年24.3%。而天然氣進口價格與國內價格的倒掛,也造成天然氣進口業務虧損嚴重。
息旺能源數據顯示,自2010年西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以來,中亞天然氣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進口價格就開始一路攀升,從2010年下半年均價1.65元/立方米直至去年上半年的2.6元/立方米。再經過8600公里的長途管輸,僅去年上半年中石油在西二線供氣上就將虧損300億元以上。
天然氣進口虧損倒逼天然氣價格進行改革。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最近一次對天然氣價格進行調整是在2010年6月,根據當時發布的《關于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對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進行調整,將各油氣田的出廠(或首站)基準價格每立方米均提高0.23元,天然氣出廠價在每立方米0.79-1.6元之間。
但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2年1月至11月,中國進口管道氣到岸均價為每立方米2.46元,進口氣價與銷售價持續倒掛,仍存在調價空間。上述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和進口量的增加,以提高天然氣價格為鋪墊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一直以來,我國天然氣價格被壓低,低價的國產氣和高價的進口氣定價并行,是困擾天然氣市場一大問題。2011年在兩廣地區初步試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天然氣價格改革到了向全國鋪開的時機。
春節剛過,全國多地紛紛開始醞釀提高天然氣價格。有分析認為,中石油目前擁有國內約80%的長輸管網、近70%的天然氣產量、中亞氣的獨家進口權和眾多城市燃氣項目,隨著價改的深入,中石油將是我國天然氣高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中石油將成最大受益者
據悉,浙江省預計將在3、4月份上調天然氣門站價格,計劃量內的上調0.2-0.3元/方,計劃量外的上調0.5-0.7元/方;江蘇某些地市正在考慮提高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最高上調幅度為0.7元/方;北京燃氣集團正在考慮今年年中提高天然氣門站價格;天然氣井口價格也可能上調0.2-0.3元/方。
業內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今年價格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天然氣價格改革,將上調相關氣價,并擬用三年時間完成天然氣價格的上調。
東莞證券分析師黃秀瑜認為,天然氣價格改革將提高我國天然氣的整體價格,但是氣價改革涉及民生問題,將是逐步推進的,過程可能會比較慢。
“天然氣價格上調應該會從東部城市,經濟相對好一點的接受能力強的地方開始逐漸展開。”中宇資訊燃氣分析師王慧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的天然氣資源在儲量、產量還是管道輸送上,都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頭壟斷。國內天然氣生產以中石油為主,占全國產量的77%,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市占率分列為第二、第三位。
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氣資源量最為豐富,單位市值天然氣儲量為1.06立方米,是中石化的3.4倍,單位市值天然氣產量為0.038立方米,是中石化的1.6倍。
如果未來天然氣價格定價機制能夠理順,中石油還有著很強的天然氣增產能力。預計至2015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能有望達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是目前產量的兩倍。
因為天然氣價格上調的預期以及天然氣價格改革逼近,中石油去年以來不斷開拓海外天然氣市場。
去年12月12日,中石油宣布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簽署相關協議,以總價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公司位于西澳大利亞海上天然氣項目西布勞斯20%權益和東布勞斯8.33%的權益。同日,全球多元化礦業巨頭必和必拓也宣布,同意以102億元現金向中石油出售澳大利亞Browse液化天然氣項目股份。
此外,中石油的天然氣管網資源也最為豐富。公司在十一五期間累計投資了1876億元的巨資建設管網,目前擁有3611萬米天然氣管網,相比“十五”末幾近翻倍,基本壟斷了我國長距離天然氣輸送管網。未來隨著西氣東輸量的不斷擴大,公司天然氣管網收入有望大幅提升。
“隨著價改的深入,中石油將是我國天然氣高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申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石油目前擁有國內約80%的長輸管網、近70%的天然氣產量、中亞氣的獨家進口權和眾多城市燃氣項目,另外還通過控股子公司昆侖能源積極開拓LNG 接收站與工廠以及加氣站業務。如果井口價或者門站價能夠提升10%,那么中石油2013 年EPS 有望增厚約0.08 元。
“未來中石油天然氣業務的利潤貢獻有望達到50%。”東北證券分析師梁博認為。
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中石化和中海油雖不及老大哥中石油,但是這兩年隨著在天然氣領域的不斷擴張,也將受益于價改。
進口虧損倒逼氣價上調
近年來,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量一直保持著年均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也不斷增加,每到供暖季節,各地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緊、氣荒、加氣難現象。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0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5%。
天然氣與煤炭、石油等相比,具有很明顯的環保和經濟性優勢,但過去較長時間,由于氣源和基礎設施不夠,我國大部分省份供給不足。
《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天然氣的消費總量是2450億方,十二五期間,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速約為18%左右。
正因為如此,這幾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也隨之不斷增大。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消息,2012年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高達28.9%,同比上升4.6個百分點。
據了解,2007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僅為2%,之后快速飆升,2009年5%,2010年11.8%,2011年24.3%。而天然氣進口價格與國內價格的倒掛,也造成天然氣進口業務虧損嚴重。
息旺能源數據顯示,自2010年西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以來,中亞天然氣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進口價格就開始一路攀升,從2010年下半年均價1.65元/立方米直至去年上半年的2.6元/立方米。再經過8600公里的長途管輸,僅去年上半年中石油在西二線供氣上就將虧損300億元以上。
天然氣進口虧損倒逼天然氣價格進行改革。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最近一次對天然氣價格進行調整是在2010年6月,根據當時發布的《關于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對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進行調整,將各油氣田的出廠(或首站)基準價格每立方米均提高0.23元,天然氣出廠價在每立方米0.79-1.6元之間。
但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2年1月至11月,中國進口管道氣到岸均價為每立方米2.46元,進口氣價與銷售價持續倒掛,仍存在調價空間。上述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和進口量的增加,以提高天然氣價格為鋪墊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一直以來,我國天然氣價格被壓低,低價的國產氣和高價的進口氣定價并行,是困擾天然氣市場一大問題。2011年在兩廣地區初步試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天然氣價格改革到了向全國鋪開的時機。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鐵業“亂象”各地并沒講實話 下一篇:西部鋼企發力:粗鋼產量增速逆市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