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雙反”頻仍中國鋼鐵“喊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全球鋼鐵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據商務部公示,進入2013年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出口鋼材已遭遇包括歐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區和國家發起的5宗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或仲…
全球鋼鐵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據商務部公示,進入2013年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出口鋼材已遭遇包括歐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區和國家發起的5宗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或仲裁。其中歐盟委員會已認定中國政府向本國鋼鐵企業提供非法補貼。
對此,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反駁說,歐盟委員會的報告結論是沒有根據的,中國出口是由歐盟市場供需決定的,歐盟本地的鋼鐵企業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才從中國進口,中國鋼鐵企業并未給歐盟鋼鐵業造成損害,同時維護了歐盟下游用戶的利益。
他同時還表示,即使歐盟對中國征收反補貼關稅,對我國鋼鐵業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歐洲市場并不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并且需求持續低迷。
歐盟1月16日公告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中國的無縫鋼管。據商務部的數據初步統計,2012年我國涉案的無縫鋼管產品對歐出口額約為9153萬美元。
不僅歐盟,包括美國在內,已經不是中國鋼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據統計,2012年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反傾銷或反補貼事件近60余起;2010年21起,2009年19起;不僅民營企業,就是老牌的國企業武鋼,也一樣榜上有名。
自2006年我國成為鋼材凈出口國起,鋼鐵也成為我國繼紡織品之后遭受貿易摩擦的重災地:在當年1-11月份高達2927萬噸的累計凈出口量的同時,就有11個國家對我國鋼鐵企業采取了27項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涉及金額達9億美元。據統計,2010年和2011年,遭遇雙反調查的鋼材貿易規模近5000萬噸。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分析,這是因為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斷提高,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規模減小,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非關稅壁壘也在不斷加強。反傾銷對我國鋼企造成較大損失。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雙反調查的產品,目前已經不僅是低端的粗鋼類產品,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也難免。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調研部副主任侯穎表示,從2011年下半年至今,先后有俄羅斯、歐盟、巴西、印尼、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向其出口的冷軋板(卷)、鍍鋅板、鍍鋁鋅板、鍍錫板、涂層板進行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據推測,在多個國家針對中國高端鋼材進行反傾銷的情況下,如果最終都被裁定傾銷或補貼,部分鋼企將有20%的產量無處可去。很大一部分生產企業只能回流國內市場,并對國內中高檔產品形成沖擊。
當然,受到雙反調查,并不意味著必輸定敗。盡管遭遇調查的出口額不小,每年達到5000萬噸,但是在這兩年里,中國鋼材實際出口分別是2010年4256萬噸;2011年4888萬噸。其中2011年凈出口3330萬噸。
通常來說,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勝算較高。比如,自2007年以來,歐盟和巴西曾先后對中國鍍層板產品發起過類似的反傾銷調查,但最終均未成功。讓中國企業比較有信心的一點是,鍍層板等產品即使遭遇調查,但大多有驚無險。這些產品出口后多被應用到民用建筑、廠房和家用電器,價格一般較進口國本土產品每噸低80至100美元左右,但仍遠高于中國國內市場價格。正因為存在著豐厚的利潤空間,企業不肯輕易放棄。
無論程度如何,出口摩擦無疑將進一步加劇中國鋼鐵行業的困境。中國鋼鐵行業從2011年出現虧損,至今繼續面臨市場需求減弱、鋼材價格下降、原材料價格高企、經濟效益不斷下滑等嚴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