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企業如何走出“興亡周期律”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段時期,一份盤點上市公司十大“敗家子”的榜單在網絡流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巨虧企業中大部分都屬于“強周期行業”。專家指出,巨虧企業在指責經濟形勢不好的同時,亦應對經營模式有所…
近段時期,一份盤點上市公司十大“敗家子”的榜單在網絡流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巨虧企業中大部分都屬于“強周期行業”。專家指出,巨虧企業在指責經濟形勢不好的同時,亦應對經營模式有所反思。只有正確判斷經濟形勢,擺脫規模依賴,提升產品質量,才能真正走出隨經濟形勢波動的“興亡周期律”。
部分“強周期”行業陷入巨虧
到目前為止,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年報已基本披露完畢,公司業績參差不齊。其中,以中國遠洋、上海石化為代表的“強周期企業”,在“內憂外患”之下陷入虧損泥潭。
2012年,中國遠洋虧損95.6億元,盡管較上一年虧損的104.5億元減少了8.51%,仍是當之無愧的“巨虧王”。公司在向股東致歉時表示,2012年是中國遠洋非常困難的一年,國際航運市場供需持續失衡,雖然集團采取了一系列增收節支的舉措,但尚需時間體現效果。受市場供需失衡,運價水平偏低,成本高企,船隊結構不均衡等因素影響,2012年度公司出現較大虧損。
除此之外,上海石化也虧損了15.48億元。在分析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時稱,2012年世界石化工業處在周期性的相對低谷階段,大宗化工產品產能擴張過快,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下滑,導致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化工產品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跌。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羅曉鳴說,鋼鐵、航運、煤炭、能源等行業屢屢位列巨虧榜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都是靠規模取勝的,規模越大,抗風險能力越強,平均成本越低,因此這些企業一般體量都非常大,即使虧很小的比例,絕對數額也很大;另一方面,這些行業都是強周期的,受經濟形勢影響很大,在趨盈和趨虧之間波動非常明顯。
鋼鐵全行業淪陷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現巨虧的行業中,鋼鐵行業表現最為“敗家”,安陽鋼鐵、鞍鋼股份、韶鋼松山、馬鋼股份等上市公司均出現大幅虧損,鋼鐵行業幾乎整體“淪陷”。
安陽鋼鐵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經營收入209.5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98億元,公司成立以來,首次出現虧損。鞍鋼股份虧損更為嚴重,且2011年度和2012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均為負值。《2012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凈利潤虧損41.57億元。除此之外,馬鋼股份虧了38.63億元,韶鋼松山虧了19.52億元。
安陽鋼鐵年報稱,“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增速減緩,鋼鐵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公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考驗。”鞍鋼股份同樣提及了行業風險:“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2012年中國鋼鐵企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由于下游消費需求增幅回落,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進一步凸顯;礦石價格走勢強于鋼價,鋼鐵企業處于被動地位;產業集中度降低,非重點企業投資增速不減。”
東興證券分析師杜杰指出,鋼鐵行業陷入巨虧,經濟形勢是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盡管我國的鋼鐵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的局面依舊沒有改觀:一方面,國際礦石價格變化對我國鋼鐵行業的影響非常大,國內鋼鐵企業面對國際礦石巨頭,議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鋼鐵產能大部分集中在低端,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均不太景氣,低端鋼材需求減少的情況下,產業低端、產能過剩的弊端徹底暴露,進而導致全行業的普遍虧損。
巨虧企業如何走出“興亡周期律”
專家指出,盡管“強周期行業”受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但自身原因亦不能忽視。只有正確判斷形勢,完善決策程序,實現產業升級,才能真正擺脫“興亡周期律”的陰影。
首先,正確評估經濟形勢和行業形勢,正確引導決策。羅曉鳴認為,對強周期行業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行業前景作出正確預判。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過度擴張,一旦市場需求發生逆轉,成本很難壓縮,因為很多成本都是剛性的。華安證券分析師張兆偉認為,以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為例,這完全是全行業近幾年“大干快上”的惡果。
其次,進行產業升級,擺脫“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張兆偉認為,“規模為王”“大而不倒”是我國傳統產業最常見的思維定式。以鋼鐵行業為例,規模小的企業不是被市場淘汰,就是被宏觀調控淘汰,企業拼命上規模,越攤越大,進而形成全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局面。只有擺脫低端的生產模式,尋求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才能真正告別產業競爭的惡性循環。
第三,建立合理的高管激勵機制。杜杰表示,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問題應該客觀看待,不是高就一定不合理,低就一定合理。關鍵是要有一個和業績掛鉤的薪酬機制。在公司出現巨虧時,高管薪酬應有所下降,否則對于廣大股東和投資者來說都不公平。當公司業績好時,高管薪酬也應有所限制,不應過度拉大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