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鐵礦現貨平臺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5月8日,即將迎來一周歲生日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未實現當初的預想。 與鳴鑼開市的熱鬧相比,近一年來平臺上的交易量卻表現平平。 鋼廠和貿易商們雖然也期盼平臺能在未來市…
5月8日,即將迎來一周歲生日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未實現當初的預想。
與鳴鑼開市的熱鬧相比,近一年來平臺上的交易量卻表現平平。
鋼廠和貿易商們雖然也期盼平臺能在未來市場上形成更加公開、合理,令人信服的鐵礦石價格機制,但現實的考量還是讓他們望而卻步。
盡管如此,“有平臺總比沒有好”,隨著一步步的發展,其對未來市場價格的影響會逐漸顯現。
成交平淡
高昂的鐵礦石價格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鋼鐵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頑疾,多年來從礦價談判到長協廢除,博弈從未間斷。而在爭奪鐵礦石定價權方面,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的交易平臺在成立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據了解,早在2010年9月,北礦所就一直在研究推出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與相應的鐵礦指數,在那之前,北礦所更是就平臺建立的問題與國家統計局、五礦商會、海關部門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進行過溝通。
直到去年5月8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平臺終于正式運營。成立之初,其目的是為了“體現鐵礦石市場真實的供求關系和市場趨勢,探索形成合理透明的鐵礦石價格發現機制”,其更是被媒體和業界視為爭奪鐵礦石定價權至關重要的一步。
運行將近一年,北礦所自身對平臺運行的評價是“在滿足貿易‘便利化’需求,提高市場效率,提供更為多元的鐵礦石來源和銷售、采購渠道,降低交易風險及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已初步顯現”。
三大礦山、全球第四大礦商FMG及中國一些大型鋼企的加入更是為平臺的運營提氣。然而,平臺運行一年以來交易的數量卻并不那么漂亮。
據北礦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平臺從2012年5月8日開市到2013年4月26日,總申報1763筆,總申報數量1.46億噸,總成交132筆,總成交數量1338.13萬噸,其中在途漂貨成交93筆總計1115.59萬噸,美元成交額14.70億美元,港口現貨成交39筆總計216.04萬噸,人民幣成交額21.96億元。
以去年我國進口鐵礦石7.4億噸計算,北礦所交易平臺一年的成交量還不及總量的2%。公開媒體報道,按照設想,交易平臺達到進口量的20%,才有望在定價權上有話語權。
由此看來,這樣的成交量要想爭奪定價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4月13日舉行的“2013中國鋼鐵規劃論壇”上,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駱鐵軍也曾表示,平臺推出近一年,依然“非常艱難”,現在的成交量根本無法引導價格。
其實,并沒有一個量化的數據說明成交多少量平臺才能夠引導價格,但實際上交易量不足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雖然不能量化,但直觀的感覺是平臺上的交易比較冷清”,一位匿名行業研究員對新金融記者說,“量的大小是一方面,成交的頻率也很重要,因為這個平臺將來如果能起到一個價格形成的作用,到那時候只要經常在平臺交易,即使量不大,那作為價格發現的作用也能夠顯現出來。”他指出。
“沒必要去”
北礦所方面表示,平臺自去年5月8日正式運行以來,“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全球鋼鐵行業不景氣,鐵礦石市場劇烈波動,海外同業機構競爭激烈”,這樣的大環境是有目共睹的。
同時,作為一個新興的交易模式,平臺打破了傳統的交易模式,海內外礦山、鋼企、鐵礦石貿易商等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在新金融記者調查中發現,鋼企和貿易商時下對于是否有必要或者愿意去平臺上交易都有所保留,至于適應尚需時日。
駱鐵軍也曾表示,“我們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根本沒在里邊成交。”
東北某鋼廠副總吳先生道出了背后的原因。據他介紹,一般的鋼企,由于考慮生產的連續性,都愿意捆綁著一個長期的大戶進行戰略合作:“尤其是大型鋼企需要一個穩定的供貨渠道,不可能朝三暮四,那樣對整個生產經營都沒有好處,所以這是個戰略渠道問題。”
他舉例說,“比如和力拓一直合作,無論季度還是月度都能保證一個持續的供應量,后來發現平臺的價格低于力拓的價格,就去平臺,那下次平臺價格高了,力拓還會和你合作么?而且也無法保證每次在平臺上都能找到合適的貨。”
這一點得到Philip的贊同,Philip從事鐵礦石業務17年,曾在必和必拓任職。“鐵礦石業務依靠的是礦山和鋼廠之間長期的合作關系,而平臺上的交易顯然不能維持這種關系,況且,目前平臺上的量也無法滿足鋼廠的需求。”他對新金融記者說。
除此之外,“是高爐的‘順口’問題,‘吃慣’了某一家的礦,再吃別家的就會不適應。”這也是平臺交易必須考慮的問題。
因此,很多受訪的鋼廠都向新金融記者表示,企業原本就有固定的采購和銷售渠道,自身也可以與礦山直接對接,“沒有必要通過平臺去交易。”
業內分析師也指出,現在鋼廠的長協雖然價格不定,但是量是一定的,只有在量不夠的情況下,且平臺價格低,才有可能考慮到平臺交易一部分,但不可能作為鋼廠的主要采購模式。“因為平臺交易的風險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價格波動包括貨源的保證,這些對鋼廠的成本控制都不是很有利。”
而對于中小鋼廠來說,不愿意去平臺交貨可能還與手續費和信任度有關。
王建成是某民營鋼廠的負責人,他所在的廠是中鋼協的會員單位,“所以鋼協來和我們一說我們就加入了。”但近一年來,他所在的鋼廠未在平臺上完成一筆交易,甚至連申報都沒有。
對此,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即使出現協議量短缺的情況下,“我可以直接去港口找現貨,現在鋼廠對港口現貨的情況都比較熟悉,誰家有什么樣的都知道,用著也比較放心。”
雖然為了保證成交的真實性,平臺也采用了會員之間信用匹配和交易保證金的模式,但王建成還是覺得“手續麻煩”。
此外,在平臺上交易的費用為0.125元人民幣/噸或0.02美元/噸,“同樣的東西在外面也能買到,我何必要犧牲熟悉的關系去平臺上做,而且還會增加采購成本。”
五礦一位長期從事鐵礦石貿易的人士這樣對新金融記者表示,現貨平臺只是一種交易方式而已,影響力有多大也不好說。在他看來,那些“本身資質淺,直接與礦山做人家不一定愿意給貨”的才更愿意選擇去平臺交易。
尷尬循環
目前,普氏指數在鐵礦石定價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和礦山之間的協議礦大都是按照普氏指數的加權平均來計算,如果北礦所平臺將來真能形成和普氏一樣有影響力的指數,對國內鋼廠來說肯定是好事,但平臺上的交易量太少了,我們也不愿意去。”王建成一語道破了一個尷尬的現狀。
眾所周知,目前包括普氏指數在內的大多數鐵礦石指數都來自于詢價,與市場的實際交易價格存在差距,詢價的過程也無從考證,所以無法讓人信服。
但依舊有很多公司愿意用普氏,“這與普氏機構的背景和實力有關,在原油方面普氏有很長的詢價定價歷史,很多投行長期使用它的指數,所以當推出礦石指數的時候,基于對它的信任和以前的關系,很多國外的企業都會接受,尤其是大型礦山。”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向新金融記者解釋。
而北礦所推出的現貨平臺則是希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透明的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據公開媒體2011年的消息,與平臺一起推出的還包括鐵礦石現貨交易價格指數。當時北礦所總裁董朝斌就表示,鐵礦石的價格應該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指數制定機構或者交易所。“希望基于北礦所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基礎上產生的價格指數,能夠很好地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
雖然目前北礦所的價格指數還未推出,但在今年3月11日已經正式對外發布基準價。其數據采集已經涵蓋了線上、線下交易,具體為,采集平臺成交價、線下成交價、平臺申報價三類數據,將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之后,按權重加權平均,生成最終基準價,反映鐵礦石現貨市場主流產品的價格走勢。
北礦所的邏輯是,盡可能通過平臺成交更多的貨,成交量越多價格就會越接近市場,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指數再去影響市場。“普氏指數是基于成交或成交意愿生成的指數,而北礦所則是真正發生的成交形成的指數,這個指數不一定有利于誰,但更能讓大家信服。”鐵礦石高級分析師張佳賓對新金融記者說。
而形成有影響力的指數的前提是平臺上有足夠的成交量,“這樣才可能把價格拉到一個相對公平的區間”。他還指出,平臺如果能夠保證大成交量和一定的活躍度,且定價機制比較合理,那大家都接受的話才可以引導市場價格。
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是鋼廠還是貿易商都期望北礦所能夠形成一個貼近市場的指數,“最好是能夠取代普氏。”吳先生說。“但誰又都不愿意去平臺成交,不愿意為擴大交易量做貢獻,很多人都想著讓別人去成交,最后形成指數自己坐享其成。”
所以在他看來,要擺脫這種尷尬處境,北礦所應該想辦法去吸引更多的人成交,“讓大家對平臺有依賴性,那樣才會越做越大。”
摸索中前進
一年來平臺的交易量表現平平,但4月份的一則傳言將北礦所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4月22日,路透社報道稱,一份鐵礦石進口資質申請材料文件顯示,貿易商和鋼廠如果要申請新的鐵礦石進口資質,必須證明自北礦所平臺去年運行以來,在該平臺的鐵礦石交易量至少達到551155噸。
次日,工信部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表示,關于鐵礦石進口資質企業必須到北礦所進行交易一事,他沒有聽到這樣的消息。
北礦所和中鋼協的內部人士也表示,對此事并不知道,也不發表任何評論。
顯然,用行政的手段來保證平臺的交易量并不現實,畢竟是市場經濟,如果施加行政壓力,不一定會有效果。
在徐向春看來,鐵礦石定價已經短期化了,所以做平臺肯定比不做好。他認為,平臺對未來影響價格肯定是有利的,對普氏及其他指數也會是一種壓力,只是過程還需要各方不斷的努力。“不僅僅是一個手續費的問題,平臺能不能給用戶帶來高效和低成本的方式,能否從資金結算、倉儲物流等方面綜合起來提供便利都是要考慮的。”
退一步講,即便短時間內無法影響市場,“但推出這個平臺就能發現問題,即使這個平臺不成功,對以后新的平臺也有借鑒意義。”徐說。
4月25日,來自“第六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的消息,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計劃今年年底掛牌新品種鐵礦石,并于今年5月底將推出商品即期交易模式。
董朝賓曾表示,鐵礦石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現和相關衍生品市場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鐵礦石的定價機制。“我們密切關注國內外所有新興的市場業態。第二,我們研究這些對鐵礦石現貨平臺從制度到交易的影響。第三,我們會有一些相應策略。”
4月12日,新加坡交易所剛推出首個以中國天津港口62%品位的鐵礦石價格為參照指數的期貨合約。在期貨方面,新交所已經走在了前面。
“平臺要抓,金融也要關注,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想對市場的定價權有影響甚至掌握定價權,這個過程肯定會比較漫長,也需在摸索中前進。”前述行業研究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