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鋼獲批:市場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聽多了大量低效的國進民退的案例之后,中國著名的沙鋼集團迎來了轉正的一天。 工信部官方網站公開了《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鋼鐵企業名單(第一批)》名單,指出“依…
在聽多了大量低效的國進民退的案例之后,中國著名的沙鋼集團迎來了轉正的一天。
工信部官方網站公開了《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鋼鐵企業名單(第一批)》名單,指出“依據《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經鋼鐵企業申報,地方工業主管部門預審,我部組織專家評審以及網上公示,現將第一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的鋼鐵企業予以公告”。
這是一份讓很多鋼鐵企業翹首等待了十幾年的名單,“準生證”上的45家企業有15家是民營企業,這些企業披上合法外衣,不再游離于灰色地帶。更重要的是,工信部的此次準入不再依靠先天出生,而是根據各個企業是否達到質量、能耗、工藝、環境等明確的標準來制訂準入門檻。
這是條正確的路,著眼于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
鋼鐵企業因此有了穩定的經營環境,企業運作將更加規范,因為高效的、誠信的、環保的、著眼于未來的企業才有前景。因此并不奇怪,民營鋼企躍躍欲試,據《新世紀》雜志報道,就在此前一個月,沈文榮在全國工商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第二次會員大會上呼吁,民營鋼鐵企業應該繼續加大節能環保力度,增加投入,搞好配套,確保達標,以爭取工信部的準入證。
如果以出生論英雄,民營鋼鐵企業即使做到規模如沙鋼,也會提心吊膽,擔心成為第二個“鐵本”,任何一次檢查對于民營鋼企來說都可能意味著滅頂之災。在驚恐環境下生存的企業最容易醞釀出短期行為,能賺就賺,能借則借,而能耗與環境等指標意味著提高企業的運作成本,自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中國的企業家常常像搬運工,賺了快錢搬運到國外,在本土的信用日益低下,由此生存空間更加逼窄,民營鋼企也因此成為“淘汰落后產能,實行兼并重組”的目標。
所有這些主要是不安全的環境與錯誤的激勵機制造成的。
中國粗鋼產能絕對過剩是現實,需要通過并購重組解決,并購重組是高效企業兼并低效企業,是適應市場的企業兼并被市場淘汰的企業,而不是相反。民營鋼企效率在國企之上,在中國鋼鐵行業中,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一直好于國有企業。據齊魯證券分析師周濤研究,2009年民營鋼鐵企業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三方面的噸鋼費用遠遠低于國有鋼廠。當年包鋼、鞍鋼、本鋼、武鋼4家國有鋼企分別為283元、604元、545元和356元,而國豐、德龍、津西和沙鋼4家民營鋼企則分別為65元、105元、65元和169元。人浮于事、成本費用高昂與利潤補貼與國有鋼企如影隨形。
不僅是這3項費用,民營鋼企的生產效率、盈利能力也遠高于國有鋼企。另據冶金商會對79家民營鋼企統計,2012年民營鋼企實現利潤總額189億元,噸鋼盈利55.4元,銷售利潤率為1.03%。另據冶金商會對河北、山西、山東三省民營鋼企的調查,民營鋼企噸鋼利潤在70元左右。對比中鋼協的數據,2012年全國重點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僅為0.04%,噸鋼利潤僅為2.6元。
一些國企指責民企靠漏稅、環保等環節減少成本,而達標的民企則指責國企利用權貴身份獲得民企的低價股權,現在,雙方處于同樣公平的起跑線上,所有不達標、肆意排污的企業,都將面臨嚴厲的懲罰退出市場。
鋼鐵行業優不能勝、劣不能汰、產業無法升級,與我國的經濟結構有關,大肆擴張的房地產、基建培育了粗鋼消費的肥沃土壤,數年一次的調控,調控之后的擴張給技術粗陋的企業有機可乘,而地方政府的GDP考核下的包稅制使這些企業能夠在不公平的前提下存活。當然,在特鐘鋼等方面,中國的鋼鐵企業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我國需要粗鋼,生產粗鋼的企業不一定粗陋,它們必須在嚴格的標準下存活,我國也需要特種鋼,讓市場為此支付高價。
有了公平的標準,還需要嚴格的執行,那些未能列入名錄的鋼鐵企業危險了,它們只能退出市場,或者被并購。
鋼鐵行業試點如果成功,有色金屬等行業,均可借鑒,如法炮制。市場化再次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