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虧損加劇 難言轉型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五月已入夏,但對于煤炭行業來說依如“寒冬”。 曾經輝煌燦爛的煤炭“黃金十年”悄然而過,在產煤大省——山西省,煤炭業的情況用“愁云慘淡”形容絕不為過。從“被人求”到“求別人”,如…
五月已入夏,但對于煤炭行業來說依如“寒冬”。
曾經輝煌燦爛的煤炭“黃金十年”悄然而過,在產煤大省——山西省,煤炭業的情況用“愁云慘淡”形容絕不為過。從“被人求”到“求別人”,如今“跌跌不休”的煤價和巨大的庫存壓力成為當地煤企的難解之憂。
煤炭價格創歷史新低
萬柏林區是太原市的一個市轄區,也是太原市煤礦最多的一個區,這里的煤礦占據整個太原市煤礦總量的80%以上,本報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了萬柏林區的多家煤炭企業。
在西銘鄉的一個煤礦企業,到處都是堆積如山、布滿灰塵的煤堆,企業相關負責人張明(化名)告訴記者,“現在是限產,基本上逼近停產,不管限產還是停產都是賠錢,我天天發愁,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和記者交談不到10分鐘,張明就接了2個電話,“都是生意上的電話,談來談去都是價錢的事,都想趁現在行情很差的時候,再把價格往下壓,但價格太低,我真的無法接受。”
當問及現在的煤炭價格時,張明緊皺眉頭,嘆了口氣,“這幾天是每噸550元左右,與往年好的行情價格相比較,連一半都不到。我記得價格最高時,賣到了每噸1200多元。”
據張明透露,煤炭企業虧損最為嚴重的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三四月份期間,大的煤炭企業虧損過億的很多,一般的小煤礦虧損幾千萬元都算正常,像煤炭經銷商虧損數百萬元算是不錯的了。
按照張明所說的,目前內蒙古和陜西是市場煤主要供應產地,此前由于煤炭價格一直低迷,兩地的煤礦企業紛紛減產,有的規模較小的私人煤礦甚至已經停產保本。“相比之下,山西產地礦因為多供應重點項目,企業生產情況還比較穩定,但是企業利潤已經是大幅下滑了。”
在談及轉型的話題時,張明開玩笑地說,“轉型往哪轉,現在的市場干什么效益都不好,投資途徑也變得狹窄。轉型并不容易,一是沒有充足的資金,二是沒有轉型的渠道,只盼著煤炭市場能盡快好起來。”
業務拓展或有難度
中信證券預計,每年股權質押業務新增規模在3000億到4000億元,但主要還是由銀行和信托主導。若場內股權質押試點放開,將會比目前的場外業務更具有優勢,券商將在該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某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表示,在股權質押業務層面,券商相對于信托公司的優勢明顯:首先,券商的研究部門對上市公司的所有行業和大部分公司都有覆蓋,對公司的相關融資需求更容易了解,利于發掘客戶;其次,券商對上市公司股東動態跟蹤緊密,對公司股票價值有很強的評估能力,利于控制風險;此外,券商從事此類業務時,發現項目、尋找融資方、證券托管、通道管理都可以在同一家公司完成,在成本上具有優勢。
海通證券則稱,2012年所有股權質押融資市值約為6200億元,假設平均折扣率為40%,則股權質押融資總額為2480億元,若證券公司未來能夠獲得50%的市場份額,以8.5%的利率計算,將貢獻收入105億元,占2012年行業總收入的8.2%。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股權質押業務中,銀行和信托一直是主力。對信托來說,股權質押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業務了,和其他產品相比,信托從股權質押業務獲得的收益一直以來就不高。券商現在還想要再分一杯羹,收益更不會高。更為難的是,目前對大多數券商來說,無法尋找到第三方資金的合作,是股權質押業務難以拓展的關鍵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