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突破壁壘的關鍵還是靠創新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日前由中國金屬學會煉鋼分會主辦的的第十七屆全國煉鋼學術會議上,未來鋼鐵生產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未來發展成為與會代表探討的重要話題。從有關發言和討論中,記者感受到一種理性而實際的思…
在日前由中國金屬學會煉鋼分會主辦的的第十七屆全國煉鋼學術會議上,未來鋼鐵生產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未來發展成為與會代表探討的重要話題。從有關發言和討論中,記者感受到一種理性而實際的思考。有關人士的一些見解和建議,頗有借鑒意義。
創新產品和技術突破壁壘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院長張立峰教授在主持會議交流時的一段話,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他結合不久前自己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的感受,認為國外同行對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很關注,可以說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國際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他認為,當前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兩大挑戰是技術壁壘和出口壁壘。解決好這些問題,對身處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我國鋼鐵工業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和重要。而上世紀70年代,我們的鄰國日本在鋼鐵工業快速發展時期,也曾遇到過此類問題。對此,他們的做法如下:一是用積極的自主創新,研究開發先進的工藝和技術裝備來應對技術壁壘。他們不僅通過提升整體生產技術水平增強了自身影響力,自主開發的技術和裝備還實現了向他國輸出。二是針對出口壁壘,他們積極開發新品種,滿足國際市場需要。也就是說,他們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別人生產不出來的。
張立峰建議,我們要重視原創技術的研究開發,重視引進技術和裝備與國內實際應用的銜接問題。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創新和發展,形成更實用、更有效率的技術與裝備,并將這些成果賣給其他國家。如日本對本是“舶來品”的煉鋼精煉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提升自身煉鋼生產水平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國際精煉技術與裝備的發展,由一個遭遇技術壁壘的“對手”轉變成為一個值得尊重和合作的“伙伴”。可以說,技術壁壘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有自己獨創的技術,而不是簡單地應用或仿制。
“自主創新搞好了,自身水平和實力提高了,人家就會主動與你合作。我們要打開國際市場,重要的是多生產別國生產不出來的市場所需的品種鋼,而不是靠價格戰和‘大路貨’去搶占國際市場。這樣,人家才有可能接受你,才有可能不打貿易戰,不設置出口壁壘。”張立峰如是說。
依靠技術研發提高發展質量
在此次會議上,國內煉鋼領域資深專家、北京科技大學傅杰教授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鋼鐵形勢比較嚴峻,出口成為有關鋼鐵企業的一大努力方向。但有的企業出口螺紋鋼,每噸只掙15元,雖然量很大,效益也不錯,但實際上這樣做是不合算的。通過消耗國內的資源和能源,生產低端的并不掙錢的產品進行出口,不應提倡。
他認為,發達國家是以增加對鋼鐵科技的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水平、提高鋼材質量來滿足國民經濟和軍工等產業對鋼產量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保持年鋼產量穩定。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鋼鐵工業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有一個快速增長期,達到一個最高點,然后下降到一個穩定值;另一種是逐漸增加到一個穩定值,但該模式要求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從經濟全球化的視野和增強鋼鐵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高度看,保持適度的鋼材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國作為鋼鐵大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而高附加值、高質量鋼材的出口,也是我國由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的標志。但是,目前我國出口的鋼材多數并不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鋼材,而用高價從國外進口礦石,生產低附加值的鋼材出口,是很不合算的,等于消耗了國家的能源,增加了國家的環境負擔。
對此,傅杰認為,盡管發展模式不同,但重視發展質量則是關鍵。我國鋼鐵工業要在增強技術研發能力、提高發展質量上下功夫。
先進運行模式折射未來發展
在此次會議上,寶鋼股份煉鋼廠廠長鄭貽裕所作的《以“五個煉鋼”能力建設為抓手,協同推進煉鋼發展》的報告,受到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他結合寶鋼股份煉鋼廠近年來的生產實際,重點談了協同推進煉鋼發展問題,主要講了五個方面:
一是“安全煉鋼”能力建設。這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保障體系、員工安全管理意識,以提升員工安全技能、促進煉鋼持續平安生產、實現“安全煉鋼”為長期目標,創造社會認同、員工滿意的安全生產環境。
二是“精品煉鋼”能力建設。這包括三部分:工藝能力提升,即以超純凈鋼冶煉、成分窄窗口控制、板坯內部質量、表面質量項目為載體,提升過程控制及工藝技術能力。產品能力提升,即以汽車板、硅鋼、厚板、鍍錫板、模鑄精品等品種為抓手,以合理的成本生產優質、高難度、高附加值、領先產品,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盈利能力。技術集成能力提升,即以純凈鋼冶煉技術、滑板擋渣技術、RH精煉技術、連鑄裝備技術、無缺陷板坯工藝技術為代表,吸收、實踐、創新和發展,形成自有技術。
三是“高效煉鋼”能力建設。這包括全產線自動化作業、過程穩定控制、生產效率高效,打造數據、信息、管理高效平臺,實現管理的高效化和精細化。
四是“綠色煉鋼”能力建設。這包括密切跟蹤國內外先進技術,推進節能減排;持續提高除塵設備效能,保持技術領先,實現廠區整潔,無可視污染;成為環境經營、清潔生產、綠色制造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引領者。
五是“和諧煉鋼”能力建設。這是指以績效管理、效能監察和領導聯系點工作完善為突破,強化與員工的溝通,把握員工心態;以形勢任務教育集中輪訓和專題教育為契機,講形勢、明任務,煥發員工激情;以強化班組建設和群眾性創新制度的完善為載體,搭建崗位成才平臺,促進員工提升,推進和諧煉鋼工作。
以工程科學推動鋼鐵結構調整
在此次會議上舉行的殷瑞鈺院士新著《冶金流程集成理論與方法》研討會,受到與會專家和代表的重視與關注。據介紹,該新著是冶金過程工程理論與工程運行實踐并重的專著。其創新性地提出了鋼鐵制造流程動態運行的規則,高效率、低成本潔凈鋼生產平臺,能量流行為和能量流網絡,動態精準設計理論和方法等新概念并加以系統闡述,通過若干案例分析后,最后歸結為工程思維和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的創新,具有工程哲學和工程科學相結合的特色。
有關專家認為,全球鋼鐵工業都面臨著市場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挑戰,面對復雜、深刻的挑戰,重要的對策之一就是以工程科學的知識推動鋼廠的結構調整和優化。新世紀鋼鐵工業的時代性命題,要求綜合地解決包括產品成本、物耗、能耗、質量、生產效益、投資效益等在內的市場綜合競爭力的問題。現在包括資源、能源可供性,環境與生態和諧性在內的可持續發展等重大集成性命題,已經不能主要依靠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來解決,而須要進一步通過研究鋼鐵冶金制造流程的功能、結構、效率等流程工程學方面的知識,從整體上解決。目前,我國獨創的冶金流程工程理論,有效地指導了大型鋼廠工程的設計和建設;冶金熱能工程窯爐熱工和系統節能技術、轉爐煉鋼—連鑄作業線生產中層流式動態運行的生產模式,達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該理論還指導了界面技術的實際應用等,可以說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以工程科學推動鋼鐵企業結構調整,是鋼鐵工業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路。未來的中國鋼鐵工業,依然充滿希望。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現貨低迷 螺紋鋼期貨受熱捧 下一篇:相關分析認為,鋼市仍有下調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