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去年進口7.4億噸鐵礦石 鋼鐵業凈利降98%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去年我國鋼鐵行業可謂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如果沒有年末的上漲行情,多數鋼鐵企業恐將難以為繼。造成這場“災難”的根源在于:產能過剩、經濟低迷、需求不濟,但更多的是由于鐵礦石價格的…
去年我國鋼鐵行業可謂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如果沒有年末的上漲行情,多數鋼鐵企業恐將難以為繼。造成這場“災難”的根源在于:產能過剩、經濟低迷、需求不濟,但更多的是由于鐵礦石價格的大幅飆升所致。
數據顯示,我國去年鐵礦石進口總量達7.4億噸,創出歷史紀錄,但鋼鐵企業實現凈利15.81億元之多,同比大降98.22%。
無論是“一噸豆渣貴過一噸鋼”、“一噸鋼材價不抵4兩豬肉”還是“生產一噸鋼虧損300多元”等,這些都是鋼鐵企業困境的真實寫照,而面對外國鐵礦石巨頭的“合圍”,中國鋼鐵企業真的就只能束手就擒嗎?多位業內人士建議,為了提升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作為鐵礦石最大進口大國,我國有必要盡快推出鐵礦石期貨。
鐵礦石漲價蠶食鋼鐵業利潤
有這么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28億噸,比前一年增加1.84億噸,增長41.6%,是歷史上增加進口量和增長幅度均最大的一年;2010年中國總計進口鐵礦石6.19億噸,較2009年減少約900萬噸;2011年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6.86億噸,較2010年多進口0.68億噸,同比增長10.9%;2012年中國鐵礦石的總進口量達到了7.436億噸,再次創出新紀錄。
與此同時,去年中國鋼鐵業協會會員中,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441.1億元,同比下降4.31%;實現利稅740.89億元,下降54.33%;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其中1、2月份全行業虧損,3、4、5月份略有盈利,6、7、8、9月份又出現虧損,從9月下旬開始,由于鋼材價格開始回升,四季度經營有所好轉,實現扭虧為盈。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同比增加15戶,虧損面占比28.75%,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
按道理來講,進口量劇增、鋼鐵企業應該有利潤才對,那么,我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進口量劇增背景下,利潤卻連年下降,去年虧損企業更是達到了23戶,究其原因在于哪里呢?業內人士表示,鐵礦石進口價格漲幅遠超鋼材價格漲幅是導致中國鋼鐵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我國鋼鐵企業目前面臨的經營困境與行業本身的特點以及當前新的定價模式密切相關。
據了解,我國鋼鐵企業生產周期較長,鐵礦石從進口采購到入爐使用再到鋼材銷售,平均周期在40天左右,如果考慮到巴西等地需要長途海運的鐵礦石,則其貿易周期要在2個月以上。而鐵礦石庫存是鋼鐵企業生產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在我國煉鐵工藝中,高爐煉鐵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高爐生產要求連續性,必須有一定量的鐵礦石庫存作為依托,大多數鋼鐵企業為維持正常生產,通常備有半個月至一個半月不等的庫存量。
我國鐵礦石消費一半以上需要從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國家長途海運進口,其中巴西礦需要35天至40天,澳大利亞需要12天至15天。一般而言,我國鋼鐵企業從礦石采購到鋼材銷售,平均生產周期在40天左右,這使得企業鐵礦石進口貿易風險很大。
隨著我國鋼鐵產量的不斷提高,鐵礦石總體庫存量也在不斷增加。2007年—2011年期間,我國鐵礦石年均港存量從4460萬噸升至8903萬噸,增量為4443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4.83%,占用資金顯著增加。
曾節勝表示,鋼價上漲速度沒有鐵礦石上漲快,鋼廠的價格風險愈來愈大,如果上游需求增加,適當提高鋼價,但如果下游需求消化不了,那么就會致使鋼廠庫存積壓,很多鋼廠就會因此破產。
鐵礦石是僅次于原油的世界第二大商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年消費量在10億噸以上,每年進口貿易量超過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60%。鐵礦石占生鐵生產成本的60%-70%。近年來,鐵礦石市場發生本質變化,貿易定價由之前的年度長協談判轉變為月度甚或周度指數定價,價格波動頻繁劇烈,已經嚴重影響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而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上,以“三巨頭”為首的出口商卻不斷地抬升價格。去年3月份澳大利亞通過了《礦產資源稅法案》,規定礦產資源稅稅率為30%,這意味著未來3年政府要向礦商收取約110億美元的稅收。從2010年開始,越南將鐵礦石出口關稅從零上升到40%。去年1月份,印度鐵礦石出口關稅由原來的20%提高至30%。這些舉措對中國鋼鐵產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鐵礦石定價機制的短期化也導致價格波動頻繁。指數定價后,鐵礦石價格波動頻率和幅度日益加大,2012年一年內,進口鐵礦石價格就經歷了從150美元/噸,急速滑落至80余美元/噸,之后又迅速攀升到160美元/噸的行情,期間跌幅近50%,漲幅近100%。所以,對于鐵礦石成本占生鐵成本60%的鋼廠來說,當生產必備的鐵礦石庫存遇到頻繁的礦價波動,必然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現貨交易平臺無法轉移風險
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鐵礦石的瘋狂與必和必拓通過新加坡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GlobalORE)的爆炒脫不了干系,而這個平臺也被看做是必和必拓為了實現鐵礦石金融化發起的一次攻勢。另外,該平臺自今年1月16日開始試用的指數定價模式,更像是為“明爭暗斗”多年的幾家鐵礦石價格指數提供了一個兵戎相見的戰場。
與新加坡交易平臺相對應的是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這個被冠以“中國”字樣的平臺在去年先于GlobalORE正式上市。不過,運行至今,一直未達到產業人士期望的效果。
去年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等機構在京建立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于2012年5月8日正式開業。這一平臺起到了減少人為惡意炒作引發的鐵礦石價格大幅波動,推動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大宗礦產品定價機制,促進鐵礦石市場健康、有序、穩定發展。但是,該模式屬于產業內部一對一的交易,市場風險在內部循環,無法有效分散和轉移,且受標準化程度低、市場流動性小和非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限制,價格發現功能十分有限,而且成交也不活躍。2012年5月8日開業至2013年2月8日,總成交71筆,總成交數量819.15萬噸,僅為目前港口庫存的約十分之一,企業避險需求得不到滿足。
從實踐來看,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定價機制都向期貨化、短期化發展。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原油定價機制改革、八十年代初期鋁定價機制改革,以及二十一世紀初動力煤定價機制改革,以及我國近些年推進的“合同煤”改革等,都表明長期固定的價格體系逐步被市場化所替代。隨著未來全球鐵礦產能的不斷擴張以及新興經濟體對鋼鐵需求的不斷增加,僵化、固定的定價模式,很難贏得生存空間。
“只依靠現貨市場,價格風險沒有分散的渠道。”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在一對一的交易情況下,風險沒有分散的可能。在供需平穩的情況下,價格風險只能通過產業鏈進行傳導,如果礦價較低,則會使礦山虧損而使下游鋼鐵企業盈利;礦價升高,則擠壓鋼鐵企業績效而提高礦山利潤;整個產業處于一種零和博弈的狀態之中,一方的獲益必然以產業鏈上對手方的受損作為代價,風險只是在整體產業內部不同的產業環節間相互傳導。
“總體來看,單一的現貨市場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渠道,使得產業內部的風險轉移到產業外部,因此,也不能夠減少整個產業的總體風險。”他表示。
價格的波動使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大,影響著我國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據中鋼協統計,2012年,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441.1億元,同比下降4.31%;實現利潤僅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
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表示,國內外的鐵礦石交易平臺都屬于現貨交易,但在運營模式和價格指數上有所不同。當前國內交易平臺由于缺乏賣家而僅充當電子信息公布平臺,影響能力較弱,缺乏賣方導致交易量較少,所以無法吸引三大礦山前來交易。
國際衍生品市場競爭加劇
鐵礦石價格波動成為了中國鋼鐵企業經營難以回避的主要風險,國際鋼鐵企業是否面臨同樣的難題呢?其實并不然。金融市場的存在和發展是以現貨市場的需求為基礎的,近年來,鐵礦石現貨市場發生新的變化,長協定價被指數定價取代,價格波動頻繁且劇烈,產業客戶避險需求強烈,同時渴望一種更加公正、客觀、合理的定價模式。在這一大背景下,國際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在2008年德意志銀行推出全球首個鐵礦石掉期合約之后,新加坡交易所、倫敦清算所、洲際交易所等相繼推出了鐵礦石掉期合約,印度商品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等也于2011年推出了鐵礦石期貨交易。國際市場爭先恐后推出鐵礦石衍生品交易正是為了搶奪國際鐵礦石定價中心、爭奪有強烈避險需求的客戶資源。
目前來看,仍然進行鐵礦石衍生品交易的市場有新加坡、印度、美國和英國。其中,交易最活躍的是新加坡交易所的鐵礦石掉期業務,其每月交易量從2009年的幾百手上升到目前的三萬多手(相當于每個月成交1000多萬噸鐵礦石)。
目前,現有的鐵礦石金融衍生品交易模式主要是兩種,一是鐵礦石掉期交易,二是鐵礦石指數期貨。
掉期交易(swaps)是指發生在兩個投資者之間的、“一對一”的、以某一特定資產為交易對象的、雙方盈虧以特定資產未來價格變動為參考的交易模式。交易的標的資產既可以是金融產品,也可以是實物商品。交易的標的資產以合約(合同)的形式進行,如果交易的是實物商品,合約里面詳細規定了交易的品質(規格)、數量、合約到期時間等;在合約到期時,雙方需要進行履約;掉期的履約不是雙方實際買賣相應的商品,而是通過計算買賣雙方的盈虧情況,以現金支付的方式了結合約;計算雙方盈虧的根據就是標的資產現貨價格的變動情況;這就涉及到兩個價格,一個是雙方事先約定的買入(賣出)價格,另外一個則是按合同規定的參考價格(如某段時間內鐵礦石指數的平均價格),兩者之差就是掉期交易者的利得或損失。
不過,掉期交易屬于場外交易 ,沒有一個固定的交易場所,也沒有統一的監管,交易雙方通常是客戶對客戶或客戶對經紀商“一對一”的交易另外,這些場外的衍生品標準化程度通常也不高,買賣雙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制定合約條款。
由場外衍生品引發的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加強了對場外衍生品的監管,有許多場外交易從“場外”走到了“場內”,交易還是一對一進行,但相關的資金結算等放在了交易所,即“場外交易、場內結算”。而且,許多交易所也推出了標準化更高的合約。現今交易活躍的鐵礦石掉期交易,就是這種 “新型”的模式。
而指數期貨是金融衍生品的一種,也屬于場內的期貨交易。與普通的商品期貨相比,其交易對象是指數而非實物商品本身,所以,最后合約到期時通常采用現金結算,而非實物交割,這一方式下結算時選擇的采集價是否合理易引起爭議。
此外,目前國際市場擁有影響力的鐵礦石現貨指數有環球鋼訊(SBB)的TSI指數、金屬導報(MB)的MBIO指數與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其中以普氏指數較為主流。據業內人士介紹,普氏指數僅是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參與現貨市場交易的詢價對象,咨詢當日的成交情況或者對趨勢的看法后,進行綜合考量得出的一個估價,當天也可能沒有一筆交易以該價格完成實際的成交。由于該指數價格采集過程對外不公開,買方對其公正性和透明性普遍存疑。
與場外的掉期交易相比,場內的期貨交易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買賣雙方經過交易所系統集中撮合交易,這樣使其具備價格發現功能的基礎;二是標準化程度更高,一個商品通常只有一個期貨合約,這樣可使交易目標更集中,價格發現效率越高;三是具有統一的監管,投資者的非市場性風險較小。鐵礦石掉期交易雖然實現了場內結算,但這只是降低了履約的信用風險,而其他方面的交易風險、監管風險等仍然無法和場內的期貨市場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