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轉型:該“立即行動起來”
來源:九江建材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改革開放以來,鋼材作為一種商品進入流通領域的同時,鋼貿商也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不斷在鋼貿市場中探索,嘗試各種運營模式! 《嗄甑臍v程中,鋼貿商們有過財富陡然集聚的“暴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鋼材作為一種商品進入流通領域的同時,鋼貿商也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不斷在鋼貿市場中探索,嘗試各種運營模式。
二十多年的歷程中,鋼貿商們有過財富陡然集聚的“暴利時代”,也遭遇過行情長期低迷的“經營巨虧”。作為鋼貿商或相關從業者,回顧走過的路,對不同時期不同貿易模式的成敗得失,應該有個理性的認識,而且這個過程不是“可有可無”的。
一、鋼廠代理模式
鋼廠代理是傳統的鋼貿企業發展之路,從鋼材行業供不應求開始,取得鋼廠代理商資格不但是取得利潤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公司實力的體現,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從做鋼廠代理開始發展壯大的。
鋼廠代理模式的優點是:資源穩定,可以保證連續性供貨,對于開拓下游客戶和影響市場十分有利。此外,公司的大規模庫存資源,常常吸引終端客戶和小貿易公司給予較多關注。在過去較長年份里,鋼材價格保持了震蕩但是總體上漲的趨勢,長期以來,其為鋼貿商創造了高額利潤。
然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訂貨政策由鋼廠單方面指定,代理商沒有發言權,處于被動地位。鋼廠在制定銷售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在價格上漲時期可能會對代理商讓利;在價格波動及下跌時期,往往強制性要求代理商遵守自己的訂貨政策,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代理商,而對代理商的補貼及反饋卻往往無法彌補其損失。
從2006年開始,這種情況表現比較明顯。在2003~2005年這幾年間,鋼鐵行業的產能急劇擴張,這也是2005年出現價格暴跌的根源之一。與此同時,鋼廠進入強勢時期,對代理商的政策也越來越嚴格,導致從2007年開始,部分大公司從鋼廠協議戶中退出,進入到現貨領域與短期期貨資源爭奪的市場,由此加劇了行業競爭。市場也越來越活躍。
二、綁定終端模式
鋼貿行業企業眾多,有的專門服務大型終端企業,與之簽訂三方協議,保持連續性業務操作,這種模式往往在資金和業務上有多種捆綁式合作條件。比如湖北匯通之于奇瑞汽車,湖北聯義之于中油天寶、杭州新泰之于浙江東南等。每一家的客戶都為該公司創造的銷售額和利潤的比重比較高,月供貨量至少1萬噸,公司為客戶長期性墊資,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貿易融資方式。這種客戶要求對方資信條件較高,難于開發,需要長期追蹤。據湖北匯通講,他們對奇瑞汽車跟蹤兩年,才開始操作具體業務。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大型客戶,需求穩定持續,可以保證銷量和利潤的穩步增長。缺點是單一客戶在公司業務中的權重較大,客戶方面發生變動,對公司業務影響巨大,導致銷量和利潤的突然減少,公司一時措手不及。2008年中油天寶為湖北聯義創造了三分之一的利潤;2009年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客戶訂單大量減少,導致連續幾月無單可做,致使該公司業務停頓。等到后來,客戶開始有了訂單,就不再需要其為客戶墊資,因為在此期間,客戶應收賬款基本收回,資金閑置,可以直接到鋼廠訂貨。
三、期現配合模式
這種模式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貿易商需持續保持手中有大量現貨,主要品種為熱卷、螺紋鋼、線材。在現貨市場上大量資源無法滿足公司的銷售要求時,公司則在期貨市場進行套保。
這樣的操作可以幫助企業鎖定風險,避免無法預測的情況發生,能保持日常業務的連續性,避免出現嚴重虧損。缺點則是貿易商往往在價格可能上漲時,提前出貨,導致因市場變動帶來的超額利潤損失,錯失市場。
四、操作行情模式
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大規模買入現貨,囤積到固定市場,等待價格反彈。資源來源主要為市場現貨、鋼廠現貨、鋼廠短期期貨等。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易把握行情,大規模操作,利潤較高,日常管理成本較低,主要成本是鋼廠公關和調研費用。缺點是一旦行情判斷出錯,可能付出慘痛代價。常出現情形是,貿易商在自認為低位時進入,結果造成嚴重損失。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急于大量開展業務,多次頻繁介入市場,結果在較大變動行情中贏取較小利潤,得不償失。
五、市場搬貨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或者個人能力突出,有穩定客戶;或者人數眾多,一致行動,為終端配貨,賺取服務費用。這種方式具有風險小,賺取差價,不承擔市場風險的作用,此外,也不用承擔質量異議風險,薄利多銷,穩步發展。缺點是:總體利潤低,扣除稅收、工資及管理費用后,凈利潤微薄,適合個人投資者和小公司發展,難以做大做強。
六、傭金代理模式
鋼材貿易對資金需求量巨大,市場參與者很多時候會在資金方面短缺,又不想失去業務機會,往往依托大型代理單位為其融資,付出一定資金成本。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避免市場波動風險,賺取固定利潤,同時做大營業額,爭取更多銀行授信。缺點是利潤較低,難以為公司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
七、產融結合模式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于資金量在上億規模的鋼貿企業來說,一年一兩次的價格波動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投資回報。一旦錯失機會或者決策失誤,就可能導致大規模虧損,因此分散投資,成了一個趨勢。
在2006年前鋼貿大發展的時代,浙江企業由于區位優勢,很早進入上海,占據了發展先機,取得了很大的原始積累,也就獲得了轉型的成本。福建企業作為后來者,趕上了最后幾班車,獲得了不少利潤,但是這些仍不足以支持其進行企業戰略轉型,因此,通過鋼貿企業大規模融資成為了普遍模式。這種模式是伴隨著國家對流通產業的支持,放松了對鋼貿企業融資的門檻要求而壯大起來的。
近幾年,很多企業出現資金不足,“鋼材市場+小額貸款擔!蹦J绞⑿校蔀榻鉀Q這一問題的良好方案。
鋼鐵流通行業發展至今,鋼貿行業轉型勢在必行。實力強的公司可以向全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滲透,實力弱的也許可以探尋一兩條路同時走,單一鋼貿公司雖然尚可生存,但是回報率太低了,生存也太艱難了。
毫無疑問的是,鋼貿轉型已經不能再停留在“共識階段”了,而是該“立即行動起來”。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價20天漲6%沒幾個人敢抄底 下一篇:我國鋼鐵業與國內經濟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