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再現 折射鋼鐵轉型之痛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日照鋼鐵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開源股份發出通告稱,上半年虧損。對于鋼鐵企業虧損,業內對其盈利普遍持有悲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
日前,日照鋼鐵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開源股份發出通告稱,上半年虧損。對于鋼鐵企業虧損,業內對其盈利普遍持有悲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22.67億元,同比有所增長。但行業利潤呈逐月下降之勢,其中,6月份出現了今年首次單月虧損,虧損額為6.99億元。
“在3月份之前,各大鋼廠預期政府可能會出臺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而因此都紛紛加大了補庫力度,鋼材出廠價格也有所上漲,因此利潤還是處于一個較高水平。而在3月之后,各鋼廠又開始步入庫存階段,鋼材出廠價格逐月下降,外在表現就是行業利潤逐月下降。”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6月份,鋼材繼續下調出廠價,但經過前期積累之后,貿易商和下游用鋼企業的庫存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成交量下滑,最終出現了虧損。
上半年86家會員企業中虧損企業35家,虧損面達到40.7%。平均銷售利潤僅為0.13%,在39個工業行業中最低。
鋼鐵行業不僅僅今年虧損。事實上,鋼鐵行業虧損也是由來已久,從201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就一直處于虧損邊緣。而引起虧損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是由于供需矛盾引起,產能過剩、供大于求以及價格下跌造成的。
既然鋼鐵企業虧損那么為什么不停產呢?在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鋼鐵行業研究員林良敏看來,鋼企如果一旦停產,企業的市場份額就會隨之流失,雖然目前處于虧損,但是如果減產或者停產就會損失更大。
林良敏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具體到企業,很多鋼企還有少許的邊際利潤,而且,地方政府也有保增長的壓力,于是整個行業陷入“囚徒困境”之中,幾乎沒有主動減產的企業,更別說停產了。產量產能持續攀升,供需矛盾更加激烈。除此之外,虧損原因還包括了鐵礦石價格降幅小于鋼材價格降幅,鋼企資產負債率高企,融資成本高,環保壓力加大等因素,進一步提高了鋼鐵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壓縮了利潤率。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時期,鋼鐵企業經營困難,盈利艱難,這也給鋼鐵行業在今后的運行中帶來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企業在今后的經營中也面臨諸多挑戰。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表示,鋼鐵企業需要主動轉型升級,積極主動配合做好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
那么,鋼鐵企業轉型,如何轉?怎么轉?林良敏說,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首先,要解決的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具體措施就是要調整鋼鐵行業的準入門檻,控制產能產量,這樣既可以提高門檻,也可以通過控制銀行貸款來控制新增產能;其次,則是淘汰落后產能,不再按照鋼鐵企業高爐或者電爐的規模單純淘汰落后的設備或者生產線,而是直接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加大淘汰的力度。
在鋼鐵企業轉型期間,又會面臨哪些挑戰呢?林良敏說,那些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的企業將面臨淘汰,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相關企業也要淘汰出鋼鐵市場,這是目前在大環境下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我們需要與節能減排,調整生產布局和鋼企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加大整合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關閉不合格的中小鋼企,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林良敏說。
苑志斌則認為,多年來阻礙鋼鐵轉型的很大一個原因是產能和設備如何處置。另外是經驗曲線問題,過去我國在特種鋼領域一直缺乏有效競爭力,這可能導致研發時間拉長,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也是決定轉型效益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