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鋼鐵業或遭遇“溫水煮青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剛剛從河北唐山考察當地鋼鐵業回來中國聯合鋼鐵網的調查人員感慨,空氣污染更嚴重了,感覺很壓抑。即便如此,對于這一次來勢洶洶的環保風暴,當地鋼鐵業者的心里仍然相信,政府不會“一刀切…
剛剛從河北唐山考察當地鋼鐵業回來中國聯合鋼鐵網的調查人員感慨,空氣污染更嚴重了,感覺很壓抑。即便如此,對于這一次來勢洶洶的環保風暴,當地鋼鐵業者的心里仍然相信,政府不會“一刀切”關停鋼鐵產能。
雖然河北的鋼鐵業經歷過這種風波最多,但這次他們還是比以往更為恐慌。畢竟,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上升至國家層面,化解產能過剩亦提上日程,“環首都污染圈”的河北鋼鐵業樹大招風。
河北的鋼鐵業不怕關停,更擔心的是,政府增加限制性的條款,讓他們增加投入環保設備,增加貸款融資方面的限制等等,最終削弱他們的競爭力。
實際上,采用上述“溫水煮青蛙”式的市場化手段,來化解鋼鐵業過剩產能并防治大氣污染,或許正是政府最有可能最有效的方法。
據某分析師指出,河北鋼鐵業必然會面臨改革前的陣痛,雖然目前很多政策還沒有落實,但今年起已經經歷了3-4撥的政府性檢查,包括除硫除塵設備、生產許可證、環保排污等檢查,這些檢查越來越細,今后很可能政府將據此打擊一批不合格企業。
一位鋼材分析師也認為,國家不應該對鋼鐵業強制性做減法,考慮到鋼鐵業轉型,應該用更多鼓勵性的措施,引導產業轉型,包括補貼技術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通過提高質來控制量可能更可行。
不少專家和行業人士指出,環保將成為化解產能過剩和防治大氣污染的最好手段。苛刻的環保政策并落到實處,將造就健康的優勝劣汰法則。
個人認為,政府不如將強行壓縮產能的行政手段和精力放到制定苛刻的環保政策上來,監督鋼企嚴格執行,企業自然會受到市場的選擇,優勝劣汰。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在接受專訪時稱,更為嚴格的環保政策或將成為撬動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并促進產業升級的利器,但其效果取決于政府的決心和執行力,畢竟到目前為止,中國鋼鐵業環保治理和產能過剩尚未有實質性進展。
化解產能非一日之功
此前政府試圖通過行政方法實現減產已經被證明難以實現。2010年河北鋼鐵業為沖刺節能減排的十一五目標而限電限產,但最后的結果是河北粗鋼產量自2010年底的1.45億噸上升至目前的近2億噸。
其中唐山更為典型。由于當地政府頒布以產能規模劃分淘汰線,促小廠不顧市場供求而開展激烈的擴能競賽,瞞擴建以越過“紅線”,亦最終令唐山鋼企自2000年的百十家發展到逾400家,成為唐山第一支柱產業。
而若通過市場化的措施,要想化解年產量超過7億噸的中國鋼鐵業過剩產能絕非一日之功。
事實擺在面前,雖然環保風暴山雨欲來,政府調研此起彼伏,減產傳聞四起,但目前為止,河北鋼鐵企業中除了少數鋼廠被口頭通知將限電但并無正式文件下發之外,鋼鐵企業總體并沒有明顯的減產和停產的動作。
相反,伴隨著近期鋼材量價齊升,鋼鐵大省河北省的鋼鐵開工率穩步回升。根據相關統計唐山鋼坯、調坯型鋼以及軋線等品種的周開工率顯示,調坯線開工率連續四周穩步上升,鋼坯開工率已經由7月底的89%上升至91%。
對比幾個品種,(開工率)都是增加的,...即使有減產的,也更多是因為行情不太好減一點,沒有因為環保而停產的。
考慮到目前曝出的環保和限產措施征求意見稿中距離最近的限產目標亦是在2017年實現,這應該是地方政府跟中央博弈的結果,因此業界期望鋼鐵產能壓縮短期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或并不現實。(鋼鐵產量)立竿見影的壓產,其可行性并不大。
冶金工業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此前就指出,考慮到地方政府仍有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慣性”思維,中國今年的粗鋼產量預計仍將達創紀錄的7.8億噸左右,下半年的產量水平不會明顯低于上半年。
今年初以來,中國發生大范圍持續霧霾天氣,受影響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約6億人。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政府已出臺一系列政策,以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要求對屬于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要通過保全資產和不良貸款轉讓、貸款損失核銷等方式支持壓產退市;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