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報告中國經濟四挑戰 需求不足居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長、物價漲幅和新增就業等主要經濟指標均處于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內,但中國宏觀調控部門并沒有放松警惕。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28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
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長、物價漲幅和新增就業等主要經濟指標均處于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內,但中國宏觀調控部門并沒有放松警惕。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 28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時,陳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四大挑戰:三大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農業生產穩定發展難度較大。
在這些困難中,外貿、投資和消費增長動力不足排在首位。其中,外需的疲弱更是被重點強調。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呈現出逐季下行的態勢,外貿被認為是“穩增長”的重要短板。5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僅增1%,6月份則下降3.1%,7月份增長5.1%。徐紹史預測,受訂貨商下單意愿持續較弱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1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外需的疲弱的確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不過,盧峰也強調,中國經濟增速目前趨緩的主要原因可能基于國內經濟的階段性調整。
“過去我們總假定外需是獨立的,我們被動的受到影響,但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也同時在向外部傳導,這是一個互動過程”,盧峰指出,目前,外需對于短期增速的解釋作用在下降。
徐紹史今天也強調,中國內需較快增長的基礎尚不穩固,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居民消費缺乏新增長點,消費增速進一步提高受到制約。
為此,徐紹史將“進一步擴大國內外有效需求”置于下半年各項工作之首,并開出了“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集中資金加快重點建設任務”等多個“藥方”。
事實上,近來,伴隨著城市軌道交通、西部鐵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提速,官方提振投資的舉措已受到各方關注。考慮到“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等促進消費的安排均屬于著眼長期的安排。因此,市場目前在觀望,官方下半年會否再度祭出“家電下鄉”類的短期消費刺激政策。
“相機抉擇是宏觀政策的應有機制”,盧峰指出,官方近期出爐的棚戶區改造等多項政策,既能加大投資,也能改善民生,這種微調是宏觀調控的應有之義。但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措施,不到萬不得已,料不再會輕易出爐。改變一個商品的相對價格,雖然可以短期內刺激需求,但其本質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中國經濟增速當下的放緩,既有潛在增長率下行的因素,也和上一輪大規模經濟刺激的負面效果顯現有關。因此,他表示,目前官方穩增長的策略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但對貨幣和信貸的擴張,需要保持一個相對理性和審慎的態度。
沒有大規模的提振消費和投資計劃,意味著在產能過剩大環境中苦苦掙扎的國內企業將無法寄望于依賴市場需求短期內的急劇擴張來走出困境。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1.4%的產能閑置,鋼鐵、建材等行業閑置產能更多。他計劃在下半年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
在盧峰看來,產能利用率的下降是經濟放緩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這是對一些順周期行業的“篩選和歷練”。他表示,對于陷入過剩麻煩的行業,官方應尊重市場規律,既要抑制住救助的沖動,也沒有必要刻意去打壓,“如果政府要介入,應多做減法,通過減稅、減少管制,為基于市場規律的行業調整創造條件”。
雖然上述種種困難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形式依然嚴峻,但徐紹史28日強調,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過努力,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對于這一判斷,盧峰表示認同。他指出,下半年,如果經濟增速不盡如人意,“穩增長”政策也會在審慎基礎上相應加力。基于現有政策組合,加上經濟增長基本面,中國實現全年7.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應有相當大的把握。不過,他也強調,“即便出現一些小概率事件,導致經濟增速稍微低一些,也不會有什么特別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