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股首次顯現出復蘇的跡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統計顯示,鋼鐵板塊33只個股中,有19只今年中期凈利潤同比上漲,與去年成長性“全軍覆沒”的情形相比,回暖態勢明顯,其中*ST鞍鋼、*ST韶鋼、凌鋼股份扭虧,武鋼股份等4只個股的凈利潤同比增…
統計顯示,鋼鐵板塊33只個股中,有19只今年中期凈利潤同比上漲,與去年成長性“全軍覆沒”的情形相比,回暖態勢明顯,其中*ST鞍鋼、*ST韶鋼、凌鋼股份扭虧,武鋼股份等4只個股的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
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上市鋼企今年的中報可謂亮麗異常。二級市場的喧囂亦為投資者帶來了行業回暖的遐想。
鋼鐵股的無敵財技
去年中期虧損19.76億元的*ST鞍鋼在今年打了一場翻身仗,實現7.02億元凈利潤,同比大增135.53%。*ST鞍鋼表示,降低成本、擴寬銷售渠道和加大研發是主因。
在查閱凈利潤增長幅度超過100%的4家鋼企中報時,新金融記者發現調整結構、降低成本等字眼頻繁出現;幾乎每家上市鋼企的營業成本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且降低幅度均超過同期營業收入降幅。
中報資料顯示,*ST鞍鋼、*ST韶鋼、武鋼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分別降低6.24%、5.72%、2.01%,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上述3家鋼企的營業成本亦同比大幅降低,降幅分別為15.4%、11.65%、3.2%。
“從2010年開始,各大鋼廠開始整合自己的采購體系,同時降低管理成本和銷售成本,通過這種方式減少虧損,例如以前鋼廠員工的年終獎金很多,但近幾年為了節約成本,一些鋼企對年終獎能免則免。”金銀島鋼鐵分析師徐勇波向記者表示。
他認為,降低成本緩和了鋼鐵企業的虧損程度,但產能過剩以及低端產品惡性競爭問題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各大鋼廠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局面很好,但僅憑這些還不能說明整個行業已經復蘇。”
降低折舊費用、對應收賬款不計提壞賬準備就是許多上市鋼企中報凈利大增的原因之一。根據*ST鞍鋼中報,該公司從2013年1月1日起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減少2013年上半年度固定資產折舊額5.89億元,增加所有者權益及凈利潤4.42億元。
事實上,幾家凈利大增的鋼企中報均或多或少存在相似的“招數”:*ST韶鋼、凌鋼股份今年上半年通過降低折舊費用的方式分別增加凈利潤近1億元、3375萬元;新鋼股份、本鋼板材和華菱鋼鐵對數億元的應收賬款采取零計提,八一鋼鐵甚至對高達33億元的存貨進行跌價零計提。
另一方面,作為凈利增長最直接的手段,大股東輸血和巨額財政補貼這兩大“常客”也出現在中報里:*ST鞍鋼以曾大幅虧損的鞍鋼莆田80%股權置換了大股東鞍鋼集團下屬的優質資產——鞍鋼集團國際經濟貿易公司內貿業務;*ST韶鋼財務費用的降低則受益于“新東家”寶鋼在去年年底通過定增輸送的15億元流動資金。
航運股回暖在即?
同樣受累產能過剩的“沒落貴族”航運板塊亦在近期顯現回暖跡象。
8月以來,航運股全線飆漲,其中中海集運上漲54.73%、中海發展上漲44.14%、招商輪船上漲43.46%。
航運業的經濟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下稱BDI)的突然上漲給了這些航運股信心。據了解,BDI于8月12日開始上漲,一月內漲幅達63%,創下了2012年內以來的最高點。
同時,政策吹風也給疲弱已久的航運板塊帶來了陣陣暖意:8月以來,國務院和交通運輸部連續下發兩份文件,力促航運業轉型升級。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航運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重點提及調整對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進行補貼的政策。
雖然在二級市場上航運股顯現了復蘇態勢,但其基本面的慘淡并未改善。
事實上,在長期的行業低迷期下,包括*ST遠洋、招商輪船、中遠航運、中海集運在內的幾大航運企業的股價已大幅下挫,長期徘徊在4元以下,且市凈率大都在2倍以下。
“2013年上半年航運公司困難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善,但隨著政策的出臺,航運業的景氣度有所回暖。當然,作為強周期性行業,行業從低迷到興旺,需要經歷供求關系的逐步變化,行業積累的大量訂單也需要時間來消化,預期2014年以后運力供應壓力將逐級減輕。”東北證券許祥表示。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不管是鋼鐵還是航運,雖然顯現出了回暖的征兆,但真正地走出低谷并未到來,強周期行業的“翻身大作戰”才剛剛開始。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價旺季表現不給力 下一篇:宏觀政策暖風來襲 難敵鋼市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