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虧死不停產究竟意欲何為?
來源:網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方案從2008年就開始陸續出臺,但效果總是適得其反,往往是越壓產能越多,越虧企業越生產。目前很多鋼廠的心態是,寧愿虧死也不愿停產,很多人還存在僥幸心理,覺得地方政府…
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方案從2008年就開始陸續出臺,但效果總是適得其反,往往是越壓產能越多,越虧企業越生產。目前很多鋼廠的心態是,寧愿虧死也不愿停產,很多人還存在僥幸心理,覺得地方政府會救市。
作為鋼鐵行業的專業人士,山東鋼鐵集團下屬鋼廠經理這番話可謂是一語中的、擊中要害。然而,既然鋼鐵企業長期虧損,為何卻寧愿虧死也不愿意停產?面對鋼鐵企業目前的困境,地方政府又該如何面對?
近年來,鋼鐵企業產能過剩、虧損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導致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產能過剩,企業內部管理粗放,是造成鋼鐵企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加之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市場供求趨緩,成本上升,庫存積壓,營銷不暢等,致使鋼鐵企業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大的怪圈也就不足為奇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一方面是鋼鐵企業自身的問題,一些企業患上了計劃經濟后遺癥,仍然習慣于躺在國家的懷抱里,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生產經營過度依賴政府。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只要政府不發話,企業依舊是大鍋飯照吃,工資照發,虧損照舊,反正虧了是國家的,與我無關。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對鋼鐵企業情有獨鐘,關愛有加。即使是鋼鐵企業產能過剩,嚴重虧損,甚至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邊緣,依然是舍不得把孩子抱給別人,能不停產就不停產。正是因為有了地方政府的關照,一些鋼鐵企業才會產生僥幸心理,幻想地方政府會出手相救。
記得自2003年起,我國的鋼鐵企業就進行調控,10年過去了,產能不僅未下來,反而在當初產能的基礎上增長了近兩倍,成為名符其實的“空調”。這說明,鋼鐵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控制產能過剩的問題上,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仍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留下的后遺癥。
看來,鋼鐵企業要走出困境,擺脫目前越生產越虧損的局面,還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經濟規律,摒棄等、靠、要的思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氣概,以勇于壯士斷腕的壯舉,針對產能過剩的狀況,該停產轉產的絕不能含糊。如武鋼去年建設的萬頭養豬場就不失為一種創新之舉。
只有有樣,才能既能給國家減少損失,又能為鋼鐵企業長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企:或許是一個新的開始 下一篇:鐵礦石掛牌價950元 海運費大漲預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