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鏈救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為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國務院日前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此舉被視為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個重大…
為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國務院日前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此舉被視為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個重大舉措。
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的苗頭,至少在5年前便已顯現,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也馬不停蹄地出臺淘汰落后產能的調控政策。頗為無奈的是,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看,這些過剩行業卻陷入“越調控越過剩”的怪圈。
產能過剩的背后,是各路資本的盲目逐利,以及GDP考核魔咒下地方政府“有形的手”。這兩股力量交雜后的能量之大,終于令國務院親自出馬。在此背景之下,我們不妨用更高的視角,選取一個樣本,一探行業的產能過剩對整個產業鏈生態的影響;不妨在為中央治理的決心鼓與呼的同時,直視化解產能過剩可能要經歷的陣痛。
當“高成本低收入”“增產不增收”“減價不減量”“噸鋼利潤不夠買一根冰棍”“寒冬”等字眼成為鋼廠表征的代名詞時,不僅宣告著鋼鐵行業告別了暴利時代,全產業鏈的隱憂也暗含其中。
鋼鐵產業鏈全鏡像 停不下來的生產
這幾年,新湖期貨市場部調研人員每每來到河北唐山調研鋼市,總會感慨煙囪和高爐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102國道旁一家唐山鋼鐵公司的廠區,正毫無顧忌地排出灰、白、暗黃色的煙霧,煙塵還帶著濃濃的硫磺味。附近的村民們見證了短短幾年間工廠高爐的增加,也證實了新湖期貨調研人員的判斷。村民對所種玉米個頭小、“不干凈”的情況擔憂不已,聞訊而來的記者們調查發現,原來這家鋼廠不僅在工信部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里,而且居然在建廠之初沒有通過環保部門的環評。不過到了2013年,這家鋼廠卻成功“漂白”,成為中鋼協新吸收的會員。
前述鋼廠“先上車后買票”的現象,正是不斷擴張的中國鋼鐵行業的縮影,而更多鋼鐵項目甚至“上了車”也“不買票”。鋼鐵企業是地方政府稅收和GDP考核的貢獻大戶,以至于一些還沒拿到國家相關部門“準生證”的項目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迅速開建。那些“天高皇帝遠”的鋼企相信,他們給當地帶來的就業和財政貢獻會贏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扶持,這只“有形的手”不會活活把親手養大的孩子掐死。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幾年前鋼鐵行業(可供統計的重點大中型企業)一年實現利潤過千億元,年度利潤增幅高達五成,利潤率超過20%,占據工業利潤比重一成以上。高額利潤的誘惑,地方政府的土地優惠、稅費減免和投資補貼等政策刺激著各路資本涌入鋼鐵業,導致我國鋼鐵產能由2003年的近3億噸擴大到2012年末的近10億噸。
來自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分別為989萬噸、1.18萬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都為3.62億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一半。
“為什么鋼廠生產停不下來?”分析師調研發現了三個主要原因:鋼企肩負保就業的社會責任,停產意味著裁員,地方政府不愿意;從成本考慮,臨時關停高爐產生的成本將更大,“好比開車點火的單位耗油高于正常運行的單位耗油”;第三,鋼企要在銀行繼續貸款,銀行看的是現金流和產量規模,如果停產,銀行就會停貸,企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對于鋼企而言,盡管凈利潤虧損,但只要有毛利潤就能生產,因為銷售收入減去生產成本(不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三費’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后就是毛利潤,在難以裁員的情況下,工資、折舊費等費用不管停不停產都要支付,如果停產,連毛利潤都賺不到了。”
尚不明朗的轉型
粗鋼產量居高不下、下游市場回暖微弱,鋼鐵行業“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在今年并未出現,慘境被中鋼協不幸言中。根據中鋼協此前的統計,今年上半年,86家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 只 有0.13%,在全國工業行業中最低,噸鋼利潤一度只有 0.43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鋼協會員企業22.67億元的利潤中包括投資收益43.21億元、營業外收支凈額38.8億元,扣除這些因素,鋼鐵主業實際虧損約59億元。
鋼企主業巨虧的主因正是產能過剩。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05-2011年間,煉鋼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0%左右,但2012年大幅跌至73.9%。
與其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紅海”里折騰,何不另辟蹊徑?——這是眾多鋼企擬轉型大力發展非鋼業務的初衷。在這方面,去年因“養豬種菜”引起爭議的武鋼集團最為典型。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鐵調查】鋼鐵行業環保成本、投入及政策訴求 下一篇:抄底螺紋鋼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