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控成中國礦企海外并購硬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走出去”號角的鼓舞下,一波接著一波的中國公司都將自己推向了國際舞臺。在這些進軍海外頻頻發起并購的公司掌舵者的辦公室里,大多都懸掛著一幅世界地圖,但無情的現…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走出去”號角的鼓舞下,一波接著一波的中國公司都將自己推向了國際舞臺。在這些進軍海外頻頻發起并購的公司掌舵者的辦公室里,大多都懸掛著一幅世界地圖,但無情的現實是,這張地圖蘊含著機會,卻也布滿著陷阱。
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商業生態中蕭條慘烈的虧損狂潮仿佛向中國開啟了另一扇大門,此起彼伏的“抄底”喧囂聲中,中資企業海外投資總額也隨即呈幾何式增長。在總計高達千億美元的投資組合中,來自中國的礦業公司是這一支國際隊伍的主力軍,它們如沙盤布兵,分布在非洲、北美、西澳、北亞等礦產資源富足的地區,它們雄心勃勃,以為一張出海的支票能如愿換回更多的現金。
但事與愿違的是,一股掘金海外的投資熱浪席卷而過后,有關中國公司折戟他國的失敗樣本也屢屢出現。悉數梳理歷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遇阻的經歷不難發現,在風詭云譎的商業世界里,一個陌生的國度陌生的也不僅僅是風土人情,而對未來設想的太過美好,換回來的往往也并非預期的回報。
近幾年中國礦業公司進軍海外的失敗樣本中可以羅列出一長串名單,它們之中包含著央企、地方國企、現金流充沛的民營公司,但來自國家商務部、統計局、外匯管理局2012年發布的一份行業對外投資統計數據則顯示,央企在海外設立的近2000家公司中,處于盈利或持平的占72.7%,虧損公司占比27.3%。
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金屬行情走勢影響,以及其他諸多未盡言述的粉飾之舉,中國公司真實的海外虧損境況遠不止于此,一張財報背后也隱藏著多處平攤的痕跡。
事實上,以中鋁、中色、中信等為代表的中國礦業公司高舉“海外戰略”大旗先后挺進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時,都曾喊出“布局多元化業務格局”“提升資源儲量”等宏偉口號,而當其為此砸下數以億計的真金白銀后,超出它們預料的卻往往是另一番境地。
在中國公司投資海外的虧損樣本中,中鋁此前告吹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奧魯昆鋁土礦資源開發項目無疑極具典型。
2007年,中鋁與力拓、美鋁等業內大鱷同道角逐這一項目,彼時,全球鋁業市場一片紅火,而由于收購價格較高,力拓、美鋁最終主動退出,中鋁隨后與當地政府簽署協議,承諾開發鋁土礦資源的同時再投資建設一家氧化鋁廠。
但就當中鋁與昆士蘭政府簽署了一紙協議后,金融風暴的來襲讓鋁價大幅下跌,此前高溢價收購的項目也讓中鋁進退兩難。與昆士蘭政府漫長談判后,四年后,中鋁最終為這一失誤投資吞下了3.4億虧損苦果。
而除了以高溢價冒險收購海外項目外,中國公司對風險控制的把握則無疑是多數企業屢遭滑鐵盧的關鍵“硬傷”。在中國礦企海外遇阻的大名單中,中信泰富位于西澳大利亞的磁鐵礦項目7年顆粒無收的尷尬處境則是中資企業深陷海外泥潭的另一種縮影。而對于中信泰富這一屢屢延期的項目,其核心原因則難逃管理層的經驗缺乏,以及此前未對項目做詳實盡職調查,這也導致中信泰富始終對其開采成本三緘其口。
“無師者無畏也可能演變為無知者無畏,他們慘痛的教訓,你們一定要汲取。”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發言時如此告誡中國的同仁們。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七大因素將影響后期鋼價走勢 下一篇:鋼價意外拉漲 是炒作還是重返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