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視點】“美麗中國”建設將支撐中國鋼價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沒多久,激情四射的鋼市又緩緩歸于平靜,鋼材價格走勢出現了穩中下滑的趨勢。這或許是由于部分商家認為全會的內容并沒有預期中的那么給力,不能為鋼市的回暖提供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沒多久,激情四射的鋼市又緩緩歸于平靜,鋼材價格走勢出現了穩中下滑的趨勢。這或許是由于部分商家認為全會的內容并沒有預期中的那么給力,不能為鋼市的回暖提供動力。筆者卻不這么認為,其實仔細想想,每一條都能對其產生影響,下面將重點談下生態改革對鋼市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強調要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今年北京的霧霾天氣或是導火索,將生態問題爆炸性的顯露出來,其實,從去年開始,國家就針對生態環境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劃方案,例如“十二五”規劃、《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等。看來國家對大氣防治的問題已經下了狠手了。
對于最大規模的廢氣制造商——鋼鐵業來說,環保壓力不容小覷。隨著國家對環境的重視,以及對落后產能的創新發展等要求,鋼鐵行業所面臨的環保調控仍然是未來不可逾越的話題。
近年來,鋼鐵行業與資源、能源和環境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鋼鐵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不斷加碼的排放標準,已經迫使鋼企使用更加高效的除塵及脫硫脫硝設備。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國內還缺乏一些成熟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如果使用目前的設備來全面達標新要求,就勢必要增加技術改造的成本。在當前行業微利的局面下,中小鋼企或面臨淘汰的風險。
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鋼材市場供大于求矛盾日趨尖銳,而淘汰落后產能卻越淘越多,導致供求矛盾始終不能解決。筆者認為,或許通過此次生態改革,要求鋼廠安裝凈污設備,對排放的廢氣進行處理,或許會讓部分中小鋼廠主動退出或轉型,供求之間的矛盾或會稍有緩解。
同時,在近日舉行的鋼鐵市場論壇上,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司處長張德琛表示,第二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名單即將在年底前公布。工信部正在探索用名單化來管理鋼鐵行業,對入圍的鋼企進行支持,不入圍的將擠壓其生存空間。第二批的規模將大于第一批。各項扶持包括對符合標準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在涉及許可證管理的鋼鐵產品上也會給名單內企業便利,名單外企業在取得許可證上會更有難度。這便從根本上減少了鋼材的生產,或是鋼市向好的前兆。
總的來說,三中全會中提出的生態環境改革或加重了防治大氣污染、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或讓鋼鐵業走出產能“越淘越多”的怪圈,對鋼市的回暖,起著拉動性作用。
在淘汰落后、環保加碼、樓市調控的背景下,鋼企扭虧為盈的意義重大,但10倍的利潤增幅仍無法充分說明市場回暖,僅是一個趨勢信號
就在市場因中鋼協關于“今年鋼鐵行業盈利或超過去年10倍以上”的報告而稍有喘息之際,鋼價近期的走勢又添寒意。相關機構發布的鋼鐵指數信息顯示,自9月份以來至11月18日,鋼價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
濟鋼一負責人19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鋼材市場價格確實有下調趨勢,但“不排除期貨方面做空因素”。他認為,雖然已經進入第四季度,但淡季并沒有完全到來。
扭虧透露向好信號
中鋼協數據顯示,1-9月全國86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13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60億元。鋼鐵企業已開始扭虧為盈。中鋼協的報告認為,今年國內鋼鐵行業營業利潤明顯好于去年,增幅或達10倍以上。
以去年的“虧損王”山東鋼鐵為例,去年前3季度累計虧損近20億元,而今年前3季度累計虧損大幅降至2億元。僅看三季度的話,其去年虧損近10億元,而今年盈利6300萬元。對此,山東鋼鐵歸功于“降本增效”。
杭鋼股份與其類似,從去年前3季度虧損3.2億元轉為今年前3季度虧損3500萬元,其中三季度盈利3600萬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除經濟環境有所緩和外,鋼企自身的成本控制也是扭虧或者減虧的重要因素。
分析師認為,在最近幾年淘汰落后產能、環保政策加碼、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背景下,鋼企扭虧為盈的意義重大,但10倍的利潤增幅仍無法充分說明市場回暖,僅是一個趨勢信號而已。
業內人士也認為,事實是殘酷的,鋼鐵市場真正恢復仍需要數年時間。
鋼價再次下滑
“鋼企盈利已經是過去的數據了,最近由于粗鋼旬產量回升、鋼廠庫存增加,鋼價已經有回落跡象,”分析師表示,“目前上海螺紋鋼價格在每噸3600元左右,鋼廠盈利30-40元,萊鋼價格為每噸3580-3600元,鋼廠盈利20-30元。”
產能過剩依然是鋼市的主基調,短期內無法改變,加之四季度是鋼材需求傳統淡季,尤其是房地產、基建項目等對建筑鋼材價格的拉動減弱,導致鋼價再次下滑。
如何解決產能過剩,政策層面已顯示出決心。“需要繼續觀察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諸多改革的細則如何執行,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對于鋼鐵行業來說,基調不變,仍是做強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淘汰一批。”分析師說。
但是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執行上,仍存在困難。“國家此前已公布一批淘汰名單,但并未公布審批和定性理由,因此即便企業自身想整改,也難以把握一個度。”分析師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講,用環保標準來淘汰產能也許更好。短期用環保標準整改,長期用產能標準整改。”
“市場恢復仍然要看明年。2014年若稍有突破,就是很好了。作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健全建設至關重要,其實,鋼鐵行業機會還很多。”分析師如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