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對鋼市有哪些利好?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少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已經預感到今后企業競爭環境將更加公平和激烈,受政策保護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鋼鐵行業產能全面過剩的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少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已經預感到今后企業競爭環境將更加公平和激烈,受政策保護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鋼鐵行業產能全面過剩的形勢下,今后的廝殺會更加白熱化。
筆者認為,前期政府對鋼鐵業的過度干預主要有一下幾點:一是對當地鋼鐵大戶、國企實施輸血救援,導致在行業虧損之際,仍有不少的鋼企大力生產,“反正即使虧損也不會被淘汰,還不如加大生產占據市場,等其他企業熬不下去。”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市場競爭失去公平,有恃無恐的鋼企只管加大馬力生產,鋼鐵業逐漸陷入產能過剩泥潭。
二是大量批地,默許、縱容甚至強令企業擴大產能,重審批、輕管制,發現問題后,政策法規頒布的倒不少,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卻寥寥無幾,如此更加重了行業產能過剩。而很多不達標的產品也以次充好,流入市場,以低價占據市場,拉低鋼材價格。
政府的過度干預,很大程度上是對GDP政績的追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著力破除這一觀念,調整GDP考核制度,并重點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有利于破除政府過度干預
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很大程度是針對政府而言。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政績考核、增加稅源、擴大就業等因素,默許、縱容甚至強令企業擴大鋼鐵產能,同時給予地方鋼鐵企業大量財政補貼,重審批,輕監管;重制度,輕執行;重地方稅收利益,輕企業經濟效益。導致部分企業不濟盈虧,大力生產。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加重。
如今三種全會政策已出臺,即使部分地方政府仍追求GDP,但是過度干預市場經濟的行為應該是會有所收斂。
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市場發揮主要作用,對鋼市而言,最大的利好應該就是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化解產能過剩了。前期鋼市之所以陷入產能“越減越剩”的怪圈,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對鋼企過度干預,扭曲了有序的市場競爭。
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也就可以發揮作用,如此一來,那些依靠政府輸血、寧虧死不停產的鋼企,缺乏雄厚的資金后盾支持生產,生產熱情也就會降下去了,不但過剩產能能夠得到有效化解,被浪費的資源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有利于企業更好的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鋼鐵行業陷入經濟效益困境,是行業運行機制存在缺陷導致“市場失靈”引起的,應建立和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體系,減少對鋼鐵企業的直接干預,同時嚴格環保監督執法,讓市場決定企業的去留。
市場發揮主要作用,鋼企失去保護,為謀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鋼企勢必會加快自身轉型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