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財稅改革構建公平市場環境
來源:中國冶金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于深化財稅改革作出了部署。財稅體制改革是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重要改革。此次涉及的改革內容中,擴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于深化財稅改革作出了部署。財稅體制改革是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重要改革。此次涉及的改革內容中,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范圍、資源稅改革、環保費改稅3個方面的改革與鋼鐵行業密不可分。
對于面臨資源和能源“瓶頸”制約、長期處于微利經營的鋼鐵行業而言,此次財稅體制改革是機遇還是挑戰?能否助推鋼鐵企業沖破逆境?能否有助于構建公平的市場環境?帶著這些問題,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4年理事(擴大)會議上,《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了鋼鐵企業的相關領導和業內專家。
上下游行業營改增值得期待
2013年12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4年1月1日起,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至此,交通運輸業已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
“結構性減稅對于企業來說是好事,這也是企業降成本的一種方式。”太鋼集團董事長李曉波在回答《中國冶金報》記者的提問時這樣說。
當前,鋼鐵企業早已改為繳納增值稅,造船、汽車、機械、物流等下游行業也實行了營業稅改增值稅。攀鋼集團某高層人員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在物流業被納入營改增范圍后,攀鋼集團每年在物流費用上可以節約近1000萬元資金。”
目前,在鋼鐵產業鏈上,上游廢鋼行業、下游建筑行業等領域仍然在繳納營業稅,尤其是占鋼鐵需求約50%的建筑行業,尚未列入營改增的范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在2015年將建筑行業劃入營改增的范圍。“此舉有利于構建健康有序的行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擊地條鋼生產企業的作用。我們對于這項政策的呼聲很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財務資產部副主任陳玉千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據了解,目前一些生產地條鋼的小企業通過不規范行為回收廢鋼進行加工生產,在原料端可以采購到不繳稅的低價廢鋼資源,而在銷售端以不開票的方式銷售鋼材又可以少繳納稅金,所以其價格低于正規企業。這不僅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也扭曲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游行業的營改增有利于我們抵扣稅金,下游行業的營改增有利于我們規范市場。”陳玉千說。
龍騰特鋼董事長季丙元也表示:“增值稅首先是一種很公平的稅種。掙錢了才交稅,掙得多繳得多。相比之下,營業稅要求企業即便在虧損的條件下也要繳納稅費。”這種改革不僅涉及稅負的公平問題,在當今市場競爭中也有助于建立合理、公平的市場環境。
不過,擴大營改增的范圍并非鋼鐵企業的“救命稻草”。新武安鋼鐵集團董事長萬喜河認為:“擴大營改增范圍,有利于減少企業的稅負。但是,由于當前鋼鐵市場行情并不樂觀,企業微利經營,雖然交付地方的增值稅比營業稅少了很多,但鋼鐵企業在地方享有的一些優惠性政策也會被取消。兩兩相抵,并未給鋼鐵企業帶來更多的好處。”
與會人士表示,在財稅政策調整的同時,鋼鐵企業更希望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構建一個健康、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減少地方性保護,使企業能夠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形成良性競爭。
冶金礦山稅負過重值得關注
201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開始施行。從此,鐵礦石資源稅進入了從量計征的時代,而缺乏鐵礦石價格話語權的鋼鐵企業,則成為最終的買單者。鋼鐵企業對資源的依賴性強,資源稅改革給鋼鐵行業成本方面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鐵礦石資源稅的征收方式預計將從從量計征轉為從價計征。從價計征的目的是根據價格高低讓稅額進行浮動,從量計征則實現不了這個目標。”陳玉千表示,“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鋼鐵行業更希望保持從量計征的方式。我們可以在從量定稅上進行改革,設幾個標準,根據價格的波動進行調節。”
“目前,鋼鐵行業微利運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壟斷了國際鐵礦石供給,導致礦價居高不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積極發揮國產鐵礦石的作用。只有國產礦價格有優勢,我們才可能和國外礦山企業進行談判。但我國鐵礦石的品位較低,而且大多需要深挖、采選和加工,其生產成本遠遠高于國外礦山,再加上礦山企業還要繳納較高的資源稅,礦價自然會水漲船高。”萬喜河說。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4年理事(擴大)會議上,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明確提出了冶金礦山企業稅負過重的問題:“冶金礦山企業稅負過重,不僅制約了國內鐵礦山企業的健康發展,也抑制了進口鐵礦石價格的合理回歸,給鋼鐵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對于鋼鐵企業而言,他們希望資源稅改革更多地考慮到整頓行業競爭環境、塑造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國家的稅改方向我們沒有異議,但怎樣才能有利于行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們最關注的。”西鋼集團董事長苗青遠如是說。
環保稅對鋼企提出更高要求
2013年的“環保風暴”,一方面給鋼鐵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環保壓力,甚至使部分小企業面臨著“不環保就要被淘汰”的“生死檻”;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促使企業提高環保水平、節能減排的倒逼機制,堅定了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隨著綠色鋼鐵的推進,盡快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的要求,成為大家的共識。
首鋼水鋼的一名負責人表示:“‘稅’是比‘費’更嚴格的‘硬約束’。稅必須要繳納,而排污費可能會有變通的方法。所以,費改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公平競爭的作用。不過,如果環保稅比之前的排污費更高,也會增加鋼鐵企業的壓力。”
可以肯定的是,環保工作做得好的企業在此次稅改中將占據優勢。對于一些民營中小企業來說,雖然暫時的環保壓力比較大,但從長遠來看,環保費改稅有利于構建公平、透明的行業環境,有利于實現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面對環保稅改革,鋼鐵企業更為關注政策的執行力度和是否透明公正。對于一些曾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重污染行業和企業,能否在環保稅設計時制定差異化征收標準,也是企業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苗青遠表示:“工信部已經公示了兩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這就相當于一個‘準入證’。應該據此拉大資源政策的差異,準入的享受國家待遇,不準入的則應相應提高資源、能源的價格和環保的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