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對我國鋼鐵行業影響或常態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4年新春伊始我國京津冀、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出現大范圍持續霧霾天氣,甚至少有霧霾的長三角地區也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作為重點污染源的鋼鐵行業,在治理霧霾方面首當其沖,央視等各大…
2014年新春伊始我國京津冀、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出現大范圍持續霧霾天氣,甚至少有霧霾的長三角地區也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作為重點污染源的鋼鐵行業,在治理霧霾方面首當其沖,央視等各大媒體也頻繁報道唐山、邯鄲等地區鋼鐵企業污染情況,而每次環保部門的查處都引發國內鋼價短期行情波動。而新一屆政府對治理霧霾可謂尤為重視,鋼鐵企業在持續虧損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環保治理很可能成為壓倒部分鋼鐵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以及改革開放的發展,80年代后我國霧霾天氣出現次數明顯增多,主要原因是工業以及城市污染的逐年加重,引起霧霾天氣次數明顯增多。目前華北地區,尤其是環渤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比較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部分重工業都集中在這個地區,污染型企業很多。短期內很難治理,除非讓污染型企業轉型,但這樣的話勢必會消耗資金并且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霾天氣逐月變化不明顯,輕霧和霧主要出現在冬春季節,以春季為多。從今年2月23日空氣污染預報可以看出,霧霾污染地區主要集中在工業較為發達地區。
2013年我國正式將PM2.5等6項基本項目的實時監測數據等信息向公眾發布,人們才對霧霾的關注逐漸加強,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國空氣污染的嚴重性。2013年隨著公眾對霧霾天氣的關注,無論各地媒體還是相關監管部門都加大了關注力度,作為重點污染源的鋼鐵行業,也頻繁最為負面教材在各媒體亮相。鋼鐵產量的居高不下,全球經濟的萎靡不振,間接加劇了鋼鐵行業對環境的污染。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是我國鋼鐵行業黃金時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盡管其后4萬億投資延緩了我國鋼鐵行業衰退的步伐,但從2011年開始歐洲債務危機的愈演愈烈,美國經濟的持續低迷,使得全球經濟的增速的放緩,我國GDP從2010年一季度的12.1%一路降至2013年的7.7%。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開源節流成為企業生存的不二法門,開源從廠家的激烈競爭以及鋼價一蹶不振,就間接反映出可提升空間已有限。而部分鋼企尤其是生產低端鋼材的鋼廠為了獲取微薄的利潤,只能通過省掉中間環節及縮短流程。而減少環保設備的使用甚至不用,則成為部分鋼企降低成本的手段。由于霧霾天氣能見度較差,對環保檢查帶來較大難度,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霧霾天氣反而加大排污,而從近幾年大家親身感受就能發現,華北及周邊地區越是霧霾天氣,污染較往年同期就越嚴重的現象,而實際報道出來的鋼企污染事件,就更加證實了經濟越差污染越重的事實。
從2013年至今環保監察力度日益加強,部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已處于半停產狀態。再加上銀行對鋼鐵行業貸款的收緊,使得越來越多的鋼鐵上下游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我國頻發的鋼企、鋼貿商老板跑路事件就可見一斑。新一屆政府的上臺后對霧霾等環境污染事件尤為關注,習近平主席在各種場合也表達了對治理霧霾的高度重視。因此春節剛過環保監察部門即對主要污染地區的鋼企展開了一輪環保檢查,但仍有鋼企利用霧霾天氣作為掩護,在無脫硫等排污設備的情況下頂風生產。盡管作鋼鐵企業來說,目前的鋼鐵環境極其惡略,企業是否能存活下去已成為首要問題,但用破壞環境以及損害公眾健康,作為企業存活的救命稻草,那么這種已喪失競爭力的鋼企遲早都要面臨淘汰。
從美國、歐洲、日本的發展來看,他們均是經歷了如我國目前所經歷的工業大發展時代,美國工業發展從1815年第二次獨立戰爭工業革命開始歷時百年,而1860年到1894年,美國的鋼鐵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歐洲的工業發展也是從始于18世紀60~80年代,結束于19世紀末;日本工業是從二戰后逐漸恢復,1960-1989年得到迅猛發展。上述三大經濟體在工業發展的工程中也是伴隨著霧霾等污染情況,而無一例外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美國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霧霾情況也較為嚴重,甚至出現毒云致死現象,但經過持續治理目前美國空氣質量得到極大的好轉;而日本從1960年開始霧霾天氣逐漸加重到1990年后霧霾經歷了近40年的治理,空氣質量大為好轉,盡管如此在氣象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目前日本仍有部分城市發生霧霾等污染事件;世界眾所周知的歐洲城市——倫敦,甚至被稱為“霧都”,英國作為最早工業革命的國家,其霧霾治理經歷了更加長期的治理才得以緩解。
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發展階段,且正在進入產業升級階段,霧霾等污染情況在所難免,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之間的矛盾已日趨凸顯。從上述發達國家工業發展與治理霧霾所經歷的時間來看,環境治理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治理期間鋼鐵企業為了達到環保要求勢必要付出一定代價,因此企業提早準備、提早完善環保相關配套設備已刻不容緩。事物往往有兩面性,環保并不全意味著企業的負擔,環保從節能、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也能夠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向唐鋼等國有大型鋼廠在環保等方面的治理,就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從我國目前鋼鐵企業的情況來看,我國對環保的監察將日趨強化和規范化,越來越多針對環保的政策有望在以后陸續出臺。鋼市的持續萎靡,部分鋼企競爭力弱,貸款難資金鏈面臨斷裂,而為了適應國家環保的要求追加投資已在所難免,部分鋼企本身已處于虧損狀態,且貸款等財務成本較重,因此環保的投資很可能加速部分鋼企的倒閉。而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落后鋼鐵的兼并重組和淘汰這一現象在所難免。為了適應不斷嚴格的環保要求,對于鋼鐵企業來說,關鍵取決于鋼鐵企業的綜合實力,以及是否能夠適應產業發展,并做好自身結構調整。對于鋼鐵企業的生產以及經營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對霧霾等環境治理過程中適應并存活下來的鋼鐵企業,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幾十年后來看,都成為全球著名的鋼鐵企業。因此在我國環境治理中長期將持續的大背景下,霧霾等環保因素對我國鋼鐵行業影響或將成為常態化。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助力節能減排與國產礦利用 下一篇:河北:鋼鐵總量控制方案已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