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談鋼鐵行業規范管理工作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對外公告了第三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至此,工信部歷時3年分3批公告了305家規范企業名單。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的…
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對外公告了第三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至此,工信部歷時3年分3批公告了305家規范企業名單。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的相關負責人指出,規范企業名單的公布使多年來“潛伏”的鋼鐵產能露出水面,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鋼鐵行業管理盲區,促進了鋼鐵行業規范經營和產能過剩矛盾化解。
據了解,2012年9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修訂并公告了《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并從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工作是落實國務院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具體舉措,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反響,受到地方和行業的普遍關注和認同。2013年10月6日,《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都在積極落實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其中,加強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是工業主管部門的一項主要任務。
實現了規范管理與化解過剩的統一
《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當前,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體制機制方面,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劃、標準、環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落后產能退出渠道不暢,產能過剩矛盾不斷加劇。按照“堅持尊重市場規律與改善宏觀調控相結合、堅持完善政策措施與深化改革創新相結合”等基本原則,通過5年努力,實現“產能規模基本合理、發展質量明顯改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的主要目標。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的相關負責人指出,多年來,國家對鋼鐵行業的調控思路主要是通過事前審批方式控制產能,由于審批核準制度滯后于市場需求,致使政策調控產能的成效不佳。據統計,從2005年《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發布以來國家審批的鋼鐵項目不足1億噸,但全國鋼鐵產能卻增加了7億噸以上,行業內大規模項目建設愈演愈烈,相當一部分鋼鐵企業游離在行業管理之外,即使一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也存在大量未經審批自行建設的鋼鐵項目。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催生了行業亂象,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在質量、環保、能源、財稅、安全、社會責任等方面執行的標準不盡一致。有的企業雖巨額虧損,但為維護企業的社會功能,仍然繼續生產;有的企業仍然熱衷于擴規模、鋪攤子;有的企業在節能環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極低,靠犧牲環境換取短期利益,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加劇了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
“制定規范條件、開展行業規范管理工作’的思路源于對鋼鐵工業產能調控過程中過分倚重項目審批、缺失行業管理的反思。”該負責人指出,“研究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問題,不能忽視超過總量一半以上未經審批或核準的大量存量產能,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地面對實際,客觀務實分析并加以引導。”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工信部從2009年9月就著手研究制定《規范條件》,并以此作為規范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秩序、促進淘汰落后、推動兼并重組、引導信貸、規范進口鐵礦石流向等工作的政策參考。對于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支持發展;對于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迫其退出市場,促進化解過剩產能。
“可以看出,規范管理的政策定位從一開始就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工作目標相統一。”上述負責人指出。
《規范條件》突出質量、環保、節能和安全生產
《規范條件》從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能源消耗和資源綜合利用、工藝與裝備、生產規模、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等6個方面提出了規范要求。這6個方面與現有鋼鐵企業的生產經營息息相關,既是影響我國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綜合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
在產品質量方面,《規范條件》要求鋼鐵企業應具備完備的質量管理體系,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兩年內未發生過重大產品質量事故;對適用于生產許可制度管理的產品,明確需按照《工業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進行管理。
在環境保護方面,《規范條件》要求鋼鐵企業須具備健全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配套必要的污染物治理設施。排污須持有排污許可證,達標排放。近兩年內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在能源消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方面,《規范條件》要求鋼鐵企業須具備健全的能源管理體系,配備必要的能源(水)計量器具。有條件的企業應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主要生產工序能源消耗應符合《粗鋼生產主要工序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焦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等標準。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選取噸鋼新水消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綜合性的主要指標。
在工藝與裝備方面,《規范條件》主要從冶煉環節著手,對焦爐、燒結機、球團豎爐、高爐、轉爐、電爐的容積或公稱容量進行了規定,對落后的工藝裝備須明確徹底淘汰。同時要求鋼鐵企業主體工序須配備節能減排設備。
在生產規模方面,《規范條件》明確要求按2010年企業實際粗鋼產量核定生產規模,以防止企業為達到規范條件再擴大產能,加劇鋼鐵產能無序增長。同時,為了促進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規范條件》明確合并后的企業可視為一個企業核定規模。這一方式比較科學地確定了企業規模水平。
在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方面,《規范條件》主要依據《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標準,以及企業必須承擔的依法納稅、給予職工應得報酬和福利等社會責任。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規范條件》發布后,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可。地方政府和鋼鐵企業、行業協會一致認為規范條件是一種求真務實的行業管理工作,是對現有鋼鐵企業開展行業管理的新舉措,金融系統也以此作為信貸管理的主要參考。鋼鐵規范工作的開展將社會的關注點從是否“違規”向如何追求提高質量、環保達標、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方向轉變。近日,國務院發布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這是改革投融資體制、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的重要體現,再次向社會昭示了黨中央國務院摒棄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改革方向。
規范管理促進企業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與裝備,增強環保意識,加強技術改造和節能環保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上設立的鋼鐵生產企業,只要符合規范條件均可納入國家規范管理的范疇,對創建各種所有制鋼鐵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規范條件》提高了污染物排放門檻
《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版)對申報企業須達到的環保標準做了3點明確規定,分別從達標排放、持證排污、總量控制、減排任務、環保設施和環境管理等多個方面設置了詳盡的條件。這些條件與國家、地方有關鋼鐵的環保標準相銜接,符合國家對已有鋼鐵企業環保管理的相關要求。
《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版)對環保的要求實質上更加嚴格。例如,《規范條件》規定:“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須符合《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8662)、《煉鐵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8663)……”等五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上述標準無論在覆蓋面、數量、詳細程度,還是具體數值要求,都遠遠高于之前執行的《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標準》。以煉鐵工序為例,按照《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版)的要求,須考核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3項標準,而之前只考核煙粉塵濃度這一項,且新標準對顆粒物排放要求從原來的100mg/m3大幅提高到50mg/m3。此外,《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版)對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標的要求也由之前的1.8千克下降到1.63千克,同時增加了“近兩年內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等貼近企業實際生產運營的條件。
此外,據上述負責人介紹,在評審申請報告、現場核查和遴選名單的實際過程中,環保條件也始終作為首要考核因素實行一票否決,凡在評審、核查中或經舉報發現達不到環保條件的企業,一律不能入圍。
規范管理工作的積極作用已初步顯現
上述負責人指出,自《規范條件》發布實施以來,其對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企業規范經營、聯合重組、行業管理方面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一是促進了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化解。規范管理工作對在建產能有著嚴格要求,對存有在建產能的企業不予通過。同時,規范管理工作促使多年“潛伏”的鋼鐵產能浮出水面,摸清了鋼鐵行業的家底,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鋼鐵行業管理盲區,從而為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矛盾以及將來有針對性地制定行業管理政策奠定了基礎條件。
二是直接促進了鋼鐵行業規范經營。通過明確的條件和嚴格的審核,企業清晰地了解行業規范管理的要求,對自身存在的差距,盡快彌補解決。一批隱藏多年的小燒結、小豎爐、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中頻爐、橫列式軋機等落后的工藝裝備被拆除淘汰;擬開工或在建的未經審核的新增產能項目停止建設;料場防風抑塵、燒結煙氣脫硫、煤氣回收、TRT發電等環保節能設施得以快速上馬,鋼鐵企業在廠容廠貌的保持、節能環保設施的配置、安全事故的控制、社會責任的承擔等方面較以前都有大幅改觀。
三是促進了鋼鐵行業的聯合重組。《規范條件》對普鋼企業設定了2010年100萬噸的規模要求,堵死了企業通過項目建設新增產能達到規模條件的途徑,但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重組達到規模要求。在此條件的要求下,山東、云南、貴州等地一批企業組建區域性的鋼鐵集團,注銷二級公司的獨立法人資格和營業執照,實現實質性的聯合重組。
四是促進了相關部門的鋼鐵行業管理工作。《規范條件》的發布實施,是鋼鐵行業加強事后監管、弱化事前審批管理思路的具體體現,工信部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先行一步,客觀上也對項目核準制改革產生了促進作用。
規范管理工作“永遠在路上”
上述負責人指出,鋼鐵行業規范管理是一種事中事后監管手段,不是審批行為,進入規范名單不代表企業永遠規范,不能成為企業的護身符,要有進有出。
據了解,《規范條件》明確了要對公告企業名單進行動態管理,公告企業存在不能保持規范條件等情況的將被撤銷資格。地方各級工業主管部門要對本地區企業執行規范條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工信部對公告企業進行抽查,鼓勵社會各界對公告企業規范情況進行監督。
目前,工信部正在著手研究制訂《鋼鐵行業規范管理辦法》《鋼鐵行業規范實施導則》等配套文件,同時,根據行業發展需要,還將對《規范條件》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工信部希望通過上述工作,建立起鋼鐵行業規范管理長效機制,并使規范管理的效果日益顯現。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