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攀鋼到湛鋼 他們見證“鋼鐵大國” 走向“鋼鐵強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建設攀鋼的艱苦歲月 “遼闊的黑土地,我們從這里出發,美麗的嘉陵江,我們從這里遠航……” 1958年,經過鞍鋼大規模建設磨煉的800余設計將士長途跋涉12天,定居嘉陵江畔的黃花園。原冶…
建設攀鋼的艱苦歲月
“遼闊的黑土地,我們從這里出發,美麗的嘉陵江,我們從這里遠航……”
1958年,經過鞍鋼大規模建設磨煉的800余設計將士長途跋涉12天,定居嘉陵江畔的黃花園。原冶金工業部鞍山黑色冶金設計院成建制遷渝,更名重慶黑色冶金設計院(簡稱重慶院),中冶賽迪前身重慶院由此成立。
今年是重慶院遷院60周年。一個甲子的時間,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冶賽迪參與并見證了中國冶金建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
昨日,在中冶賽迪“紀念遷院60周年大會暨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發布會“上,部分見證這一輝煌成就的老一輩賽迪人再次回到這里,憶起了那奮斗不息的初心和激情燃燒的歲月。
原重慶院副院長沈忠凡
他見證攀鋼工程的自力更生
攀枝花建市于1965年。正是在這里,重慶院上百名冶金人創造了當時看來難以實現的“象牙微雕”工程——攀鋼。
而當年參與攀鋼一至三期建設的原重慶院副院長沈忠凡,最終留在了攀枝花,把他鄉變作故鄉。
沈忠凡1930年出生,重慶大學冶金系畢業后,來到重慶黑色冶金設計院工作。
1964年5月27日,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四川是三線建設的一個重點地區,應該首先把攀枝花鋼鐵基地和相應的交通、煤、鐵、電搞起來。”
1965年2月3日,大年初二。重慶院派出由30余人組成的工作隊從重慶出發,開往攀枝花。
在攀鋼一期工程中,沈忠凡是項目主要銜接人,參與了從實驗、設計、現場施工服務、生產技術攻關、投產到達標的全過程。提起攀鋼一期,沈忠凡總是無比自豪:“重慶院設計建設的攀鋼一期,為軍工提供了急需材料,為國防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為我國冶金工業樹立了里程碑。”
在攀鋼一期工程告捷的基礎上,攀鋼二、三期工程接續開展,此時改革的春風已吹遍神州大地。
1986年,總投資93.53億元的攀鋼二期工程全面啟動。重慶院負責總體和鐵、鋼、軋及全廠性公輔設施等設計,沈忠凡任副指揮長。種種優勢帶動下,二期實現了從“鋼坯企業”到“鋼材企業”的轉變,也讓攀鋼成為中國最大的釩制品生產基地。
2001年,攀鋼三期工程建設正式啟動,重慶院負責軌梁廠萬能軋機和冷軋廠酸軋聯機的設計。到2006年2月新2號轉爐投產,三期建設完成,攀鋼鋼鐵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見證并參與了攀鋼一二三期發展的沈忠凡最終留在了攀鋼。時至今日,他依然關心著中冶賽迪和攀鋼的發展,多次為攀鋼發展建言。
中冶賽迪首席專家歐陽標
他見證了寶鋼4座高爐20多年的生產運轉
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寶山鋼鐵總廠動工。重慶院、中冶賽迪從寶鋼一期幾乎全套引進,到二期三號高爐設備和工藝結構95%國內制造,到三期完全自主設計和自主集成,為寶鋼服務40年,使中國擁有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鋼鐵廠,具備了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規模和自主集成能力。
歐陽標1982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重慶院、中冶賽迪工作。他研究的工作始終沒有離開過高爐領域,30多載寒來暑往,練就了他豐富的設計、技術和工程經驗,成為享受國務院特貼的高爐專家。他退休后,長期被公司返聘,今年還被評為了賽迪首席專家。
歐陽標是堅守寶鋼20年的老朋友。他常說自己50歲才出道,是因為經過20年扎扎實實的學習摸索后,才敢說自己有一點懂高爐。
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畢業大學生,歐陽標工作的第二年,被派往上海寶鋼出差,任務是學習消化寶鋼1號高爐引進的新日鐵技術,為2號高爐自主設計做準備。
歐陽標說,上世紀80年代日本鋼鐵技術非常先進,作為大學畢業生,能夠到國內最先進的鋼廠去學習,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到達寶鋼后,歐陽標與同事天天泡在工程現場,爬上爬下,對任何新設備、新工藝都如饑似渴,悉心琢磨。
有的設備剛開箱,他們就趕緊過去把設備的里里外外研究幾遍。
工作36年來,歐陽標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現場度過,見證了寶鋼4座高爐的生產運轉。
90年代初,歐陽標正式調到上海隊,先后擔任寶鋼3號高爐工藝代表、4號高爐總設計師、寶鋼1號、2號、3號高爐快速大修的工藝負責人。扎根寶根服務工程建設,歐陽標成了寶鋼上下最熟悉的賽迪人之一,“標哥”稱號也是寶鋼朋友給他取的。
在寶鋼的歲月里,令歐陽標自豪的,除了他參與的寶鋼三號高爐獲得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外,還有寶鋼高爐快速大修的創新突破。寶鋼一號高爐的第一次大修采用常規大修方法,整體耗時一年半,第二次大修為了降低停產損失,采用快速大修方法,時間縮短至78天,創造了同類型高爐快速大修時間最短紀錄。
中冶賽迪股份專務副總經理陳蓉燕
她見證湛江鋼鐵的“十年磨一劍”
湛江鋼鐵被稱為“世界鋼鐵史上的一個奇跡”。投產兩年不到已全部達產,且只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盈利,打破了鋼鐵廠沒有三五年難以盈利的鐵律。
湛江鋼鐵項目前后歷時12年,參與人員幾經變更。陳蓉燕2004年加入寶鋼湛江鋼鐵建設團隊,奔忙多年,她稱湛江鋼鐵是“十年磨一劍”。
陳蓉燕出生于1960年,1982年進入重慶鋼鐵設計研究院。談起“十年磨一劍”的過程,她說,在2008年湛江鋼鐵項目核準前,項目團隊就在環保、土地、海域等方面做了大量論證工作,得到公司團隊的助力支持。
但2010年,因為不再上馬新的鋼鐵項目,湛江鋼鐵被列入調控對象。直到2012年,湛江鋼鐵正式拿到國家發改委批文。
論證的這幾年間,湛江鋼鐵標準、方案一再調整,項目經費也由760億元縮減到415億元。如何在產品大綱與規模、水平要求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成了陳蓉燕他們必須考量的問題。
陳蓉燕說:“我們前后大概開過幾千個會議,做過幾百個方案,經過幾十版的總圖調整,可以說湛鋼項目是集項目團隊智慧之大成的集體成果。”
如何打造一個“全球排放最少,資源利用效率最高,企業與社會資源循環共享”的綠色鋼鐵企業?陳蓉燕說,這是中冶賽迪在湛鋼之初就考慮的問題。
因此,在湛江鋼鐵設計中,環保投資全面超越了國家環保標準,占靜態投資的14.5%,遠高于國內同行水平。
同時,中冶賽迪將自主開發的一大批先進技術首次運用到湛鋼工程中。比如,湛江鋼鐵采用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爐技術,每年可實現節能量39.6萬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104.5萬噸二氧化碳,年節能經濟效益約3.2億元。該高爐關鍵技術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