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倒世界”的5G落地了沒?全國最大無人化鋼材成品倉,一輛平板車道出真相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海汶水東路917號,開著全國首家搭載5G網絡的無感支付便利店。顧客只要進行一次微信掃碼注冊,此后到店,相中啥商品拿走便是,一出店門,支付即完成,相比其他無人便利店,連停留、排隊、…
醫療領域,上海市衛健委所描述的“十四五”期間“上車即入院”智慧急救場景,也已跑在路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5G救護車,可將病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與醫院急診室瞬間連接,“5G+AR”技術支持下的影像實時回傳,讓醫生與病患的遠程視頻問診毫無阻滯,真正把握急救“黃金8分鐘”。
傳輸速度至少10倍于4G的5G技術,曾被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高級顧問描述為“把整個世界都迷住了”。但經歷2019、2020年的概念熱度,如今5G技術用在何處?用到何程度?記者近期一番調查發現,今年在上海,5G技術融入千行百業的速度明顯加快,在城市經濟、生活、治理中已落地為實實在在的應用。
鋼廠新姿
有5個足球場大小的寶鋼股份上海產成品倉庫,是國內最大的無人化鋼材成品倉,每天約10萬噸鋼卷進出,運輸主力卻是7臺平板車模樣的AGV(自動導引運輸車)。
這群運輸特種兵,身長16米,沒有駕駛室,因為根本無需人來操作。在倉庫,它們適時前進后退、調整身姿,精準托舉鋼卷,集齊后再前往成品碼頭。第一次,黑夜不再是運輸壁壘,倉庫碼頭24小時不間斷運營成為可能。
把如此“吃功夫”的重活交給AGV,在于5G高寬帶、低時延的視頻回傳及數據處理,令寶鋼員工坐鎮于數百米外指揮室,運籌帷幄——AGV內加載5G路由器、三維激光雷達,車行路面上隱藏著引導磁釘,5G技術融合無人駕駛視覺感應、超聲波碰撞感應系統,海量數據在信息與通信“管道”中高速暢通流轉,最終成就了AGV優于人類的高精度、小誤差實戰表現。
寶鋼股份智慧制造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鄒玉賢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鋼卷動輒20噸,過去由掛車運輸,夜間光線不佳或司機疲勞工作時,隱患四伏。而今經5G+AGV整體改造,現場管理人員從130人減少至幾個人,操作失誤也降至史上最低。
不止智慧運輸,在鋼鐵連鑄環節,一款連鑄澆鋼機器人,也真正讓高危作業工人放了手。上海電信政企部副總葉宇航介紹,在中間罐澆鋼區域,保護鋼水不受二次氧化的長水口需人工操作機械手安裝、調試、更換,中間罐測溫取樣也需人工安裝探頭,并將測溫槍插入鋼水,其間,高溫、粉塵、噴濺、噪音、輻射、墜落等風險可想而知。上海電信聯合寶鋼工程,利用華為5G技術聚焦連鑄環節的改進,由庫卡機器人等組成的設備,實現了復雜環境中機器人作業實時優化,大大解放了鋼鐵工人的雙手,從安全生產、長期作業和穩定生產3個層面,全面實現降本增效。
不過,這些顛覆性變化,在寶鋼寶山基地冷軋廠副廠長劉德成看來,還只是5G技術的小試牛刀。
據寶鋼股份透露,將5G技術嵌入冷軋、硅鋼、5G大帶鋼表面質檢、視頻監控回傳、預測性維護等核心生產環節,以及云化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工業控制領域的計劃已在考慮中。
效率變革
我國移動通信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模擬1G后,幾乎每十年一迭代——2G之下,有了短信和數字語音;3G催生智能手機;4G來臨后,社交多媒體和移動高清視頻普及;5G問世后,于普通用戶而言意味著更快網速,但其更大意義在于滲透千行百業,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
去年2月,在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華為與運營商一起,僅用72小時就建起覆蓋整個醫院的5G網絡,這種建設速度,是以固定網絡接入方式所無法企及的;在山西某煤礦,5G網絡深入到地下534米深井,井上井下可高清音視頻通話。這在過去同樣難以實現——受網絡帶寬限制,數據跑得慢,井下數據雖可監測,但無法實時。
這種顛覆性的效率變革,讓醫療、工業領域對5G率先表現出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700家醫院實現5G網絡深度覆蓋,并開展5G醫療應用試點和商用,僅上海就有30多家。如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去年疫情較嚴重時期,在發熱隔離病房、手術室和核醫學科之間啟用了5G物流機器人來配送醫療物資、耗材和藥品。同時,醫院亟需的遠程會診、視頻交互、動態監測等對帶寬和低時延有高要求的臨床業務,也在5G時代實現了商用部署。
華為無線室內數字化產品線專家王越琴介紹,在中日友好醫院與新加坡國立醫院遠程會診實操案例中,曾出現患者一個10G數據傳了10小時都沒傳過來的尷尬,有了5G加持下,大帶寬的網絡能力能很好的滿足高數據量實時傳輸,極大提升診療效率。“病理診斷也是5G商用中典型場景。數字病理切片數據量巨大,一張邊長15mm(毫米)的正方形標準切片,產生圖像可達數十億像素,單張切片至少3GB。基于5G的遠程術中病理切片診斷,讓30分鐘內出具病理結果成為可能,可有效解決基層醫院難以開展遠程術中病理切片診斷的困境。”
商用生態
“從目前5G商用來看,有技術情結的企業,是擁抱5G最積極的群體,5G+行業應用給企業帶來了技術上彎道超車或升級換代的機會。”華為5G行業專家彭俊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寶鋼股份鄒玉賢也坦言,目前寶山基地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多基于光纖,歷年投入巨大,將存量系統短期內無線化,需要考慮投入產出。再加上鋼鐵廠的設備一年365天不停,5G技術即便要嵌入流程,也要等待時機。
鋼鐵廠的設備一年365天不停,5G技術即便要嵌入流程,也要等待時機。
又如在醫院,醫療設備多有2至3年的使用周期,新近采購的4G設備一時難以立即替換。這些,成為影響5G商用進程的重要因素。
不過,我國政策導向和產業鏈相關方的行動,都已透出5G的快進步伐。
7月13日,工信部等十部委印發《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要求加快5G融合應用,提出到2023年要實現5G在大型工業企業滲透率達35%、每個重點行業的5G示范應用標桿數達100個等具體目標。
標桿企業也已在帶頭。去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所有參展醫療設備器械均帶有5G模組。同期,國家衛健委正式啟動5G醫療衛生行業標準研究,并明確首批七大類5G醫療設備具備商用能力,包括移動機器人類、遠程醫療類、超聲類等。今年開始,不少醫院在醫療設備招投標時,已不鼓勵無法支持5G模組的制造商投標。
聯影設備。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開通96.1萬個5G基站,在全球遙遙領先;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持續全球領先,5G作為“新基建”的顛覆效能,有望在明后年得以井噴式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