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設備“青春常駐”的奧秘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梅山礦業公司井下400多米深處,有一臺上世紀90年代服役的進口采掘機。近20年來,這臺機器的年采礦量始終位居國內同類設備的前列,而國外同類產品的使用壽命不足10年,今年5月,它再次創下了單…
目前,梅山礦業共有49臺進口采掘設備在井下服役,品種涉及18個類別。為確保這些“洋設備”正常運行,僅進口備件一項所需費用,每年就高達1400萬元。為使“洋設備”裝上國產化專制零部件,幾年前,梅山礦業實施了項目化閉環管理工作機制。
項目正式確定之后,梅山礦業對引進設備的性能、結構、材料等相關要素,進行了“兜底”了解,對每一個備件進行自主研制,比如對采掘機鏟斗的制造,首先將其各個環節細化成閉環管理中的測繪、制造、試用、改進等具體路徑予以實施。鏟斗成型后,不但在地面上進行了技術性能考核與驗收,還在井下深處實施了實物裝機及跟蹤記錄。最終,集梅山礦業員工自主創新智慧的鏟斗,成為了進口柴油鏟運機的最新“標配”,不僅機械性能指標完全符合操作要求,而且實現了低成本制造。
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梅山礦業進口備件的國產化制造,已發展到公司——部門——車間——班組的“垂直”管理體系,促進了國產化備件從立項到完成的全過程閉環。制造方式也由純機械手段升格為機電儀一體化實施,備件制造精度及壽命周期,均可與進口原裝件媲美。
今年一季度,梅山礦業選礦廠新引進的兩臺破碎機,幾乎每天工作時都發生漏油現象。一天間幾十公斤潤滑油無故消失,不僅使油耗直線上升,還形成了地面污染和安全隱患,同時還影響了設備正常運行。操作班長顧順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多角度的觀察和研究,他對破碎機中的內止口實施“外科”手術,巧妙地在內止口側面開了一個小孔,將設備外漏的油通過小孔回流到機腔內。改造完畢后,效果非常明顯,即使設備高速運轉,油料也不會飛濺或溢出來。
如今,自主創新在梅山礦業已蔚然成風。現在,每天下午3點至4點,采掘車間所有班組都在進行一項活動,即“自主創新學習一小時”。在這項已固化的活動中,員工話題始終圍繞國產化設備展開,從問題現狀、技術瓶頸、圖紙轉化、方案研討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還包括同類創新成果的分析與共享。
進口柴油鏟運機啟動系統由繼電器控制改為PLC技術,就是梅山礦業員工人人參與創新實踐的產物。這項成果實施后,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進一步拓寬了國產化備件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