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體更強:選礦廠改革檢修管理模式紀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入夏,正是人們脫下厚衣換上薄裝的季節。最近在選礦廠,一項旨在通過優化定員、對設備檢修人員“瘦身”的整合分流改革方案正在有序進行。正如職工們所稱:生產車間的檢修隊伍退下了“棉衣”,…
入夏,正是人們脫下厚衣換上薄裝的季節。最近在選礦廠,一項旨在通過優化定員、對設備檢修人員“瘦身”的整合分流改革方案正在有序進行。正如職工們所稱:生產車間的檢修隊伍退下了“棉衣”,輕裝上陣了。
“瘦身”擔子重
王玉生是選礦廠破碎車間主任。在檢修隊伍整合之前,他所在的車間有檢修人員84人,整合之后,這84人全部合并到廠里的檢修車間。王玉生說:“對破碎車間而言,檢修機制變了,針對檢修項目,破碎車間成了‘業主’,實施‘點檢定修制度’,檢修車間負責“包修”。人家只管修,至于檢修的物件、材料等,均由破碎車間負責。對于檢修結果,則由破碎車間驗收。”
對于生產與檢修密不可分,甚至習慣于依賴本車間檢修隊伍的破碎車間一下子撤走80余名檢修職工,工作如何開展?按照選礦廠整體部署,車間設備管理自有一套管理機構,只不過職能轉換了。檢修隊伍“瘦身”之后,破碎車間設7名點檢員,在日常工作中,對車間設備負總責,按照崗位點檢和專業點檢的要求,要對設備運行狀況、使用維護情況了如指掌。
為了適應“業主”這一新角色,點檢員們不但平時對設備狀況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每逢大型檢修項目,他們就要承擔起原來檢修隊伍的職能,為檢修車間制定檢修方案,明確檢修時間、工作量、目標、周期等,雖然不用親自動手,但責任更重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取消檢修隊伍后的生產車間“點檢員”就是車間的設備“管家”,崗位工人成了設備的“護士”,而檢修車間的檢修職工則承擔起“醫生”職責。如果出現設備“帶病”作業,或者出現影響生產的設備故障,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追究“管家”的責任。上至區域主管、技術主辦,下至點檢員、生產崗位職工、檢修人員,責權利非常清晰,形成了一道牢固的設備防護網。
“瘦身”效率高
5月份,剛剛完成檢修隊伍整合的破碎車間正逢“閉路破碎系統”檢修,這也是對新模式的一次檢閱。作為“業主”,破碎車間提出整套檢修方案,檢修車間按照破碎車間制定的檢修方案集中“優勢”兵力,快速高效地打了一場漂亮仗。
破碎車間主任王玉生高興地告訴記者:“閉路破碎系統”21天檢修一次,按照工藝要求,設備停機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6個小時。過去由本車間檢修人員承擔這些任務時,因為檢修力量不足,為了搶時間,往往不得不放棄一些不很重要的環節,結果為設備正常運行埋下隱患。由于檢修周期不達標,小問題有時也會釀成大問題。而這次由檢修車間承擔任務后,由于檢修力量集中,各個工種齊全,對設備進行了一次非常給力的大檢查、大檢修,保證了檢修質量。
檢修車間主任段錦文告訴記者,過去各車間擁有自己的檢修隊伍,造成條塊分割,苦樂不均,屬于小體系內運轉,偌大的一個檢修隊伍,平時可能只有三五個人忙碌,其他人員閑置。還有一些車間,因為設備復雜、檢修人員工作任務多,非常忙碌,遇到一些“急難險重”的任務,難免捉襟見肘。打破這種模式后,由檢修車間統一調度,均衡協調分配檢修任務,基本做到了任務分配均衡,大大提高了檢修質量和效率。
“瘦身”思路清
選礦廠檢修隊伍整合是公司深入開展人工成本對標升級,控制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長的“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選礦廠優化定員、設備檢修人員統一管理和人員分流實施方案》,選礦廠將逐步積累經驗,完善制度。正如選礦廠副廠長楊志強所言,檢修隊伍整合涉及人員核定、檢修費用計算、培訓、人員分流等諸多方面,政策性強,影響面大,現在僅僅走出第一步,今后的工作千頭萬緒,但選礦廠有信心搞好這項改革,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記者了解到,目前,選礦廠全力搞好檢修隊伍整合工作,實現生產、檢修、設備管理工作的有序銜接;全面實施定崗、定員,為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供支撐。下一步,選礦廠將圍繞新建項目、人工成本對標等開展工作,為企業發展儲備更多的生產操作人員和設備檢修人員。整合后,設備檢修人員總數原則上控制在現有維檢人員總數的60%以內,主要承擔廠核心設備的檢修任務,具備條件的逐步采取設備檢修項目承攬方式運行,真正做到脈絡清晰,步伐穩妥,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