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欽談我國裝備制造業管理體制:國產化觀念淡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7月12日9時30分,原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副主任董必欽作客新華網和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接受專訪,與廣大網友談“中國裝備制造30年:國產化之路”。 [主持人]從中央政府層面來…
2013年7月12日9時30分,原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副主任董必欽作客新華網和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接受專訪,與廣大網友談“中國裝備制造30年:國產化之路”。
[主持人]從中央政府層面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管理體制幾經變遷,您認為管理體制的變遷對裝備制造業有哪些影響?
[董必欽]體制的變遷,已經是歷史了,怎么來評價?只能談我自己的感覺。從前十年談重大技術裝備的基本經驗,我歸納為五句話:第一,堅持一個目標。什么目標呢?就是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這個目標始終不變。第二,立足兩個"依托",這個觀點是對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不是一般的裝備,它的技術難度大,關聯面廣,成套性強,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影響,需要組織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的大型成套裝備,經過國務院批準的才算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這樣一個裝備不立足國家的重點工程建設需要,不立足于國家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的需要,要做是很難的,立足兩個“依托”做法是對的,也是成敗的關鍵。第三,搞好三個結合。主要把引進國外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要把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與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需求相結合。裝備制造部門、生產企業與使用部門、業主單位相結合。
第四,要做到四個確保。首先是確保質量。重大技術裝備質量很關鍵,重大技術裝備質量是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生命,不搞則以,一搞就要達到國際標準,才有國際競爭力。二是確保進度。因為國家重大裝備項目都是要按期完成的,否則將給業主單位造成重大損失。三是確保成套。因為哪一個環節沒有或不好,都會影響項目的完成。四是確保服務。服務要跟上去,決不能交貨就萬事大吉,我們提倡全壽命服務。第五,五項舉措。第一,國務院下面有一個領導小組和它的辦公室,辦公室的任務就是規劃立項、擇優選點、組織協調、監督檢查。第二,要有一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發展規劃。這個辦事結構,要是一個相對穩定、求真務實、實干的辦事機構。第三,引入競爭機制,不能搞部門保護和地區保護。第四,加強信息交流。我們那個時候為了搞重大裝備,我們有簡報,定期搞一些交流會。我們請美國人給我們講項目管理,開了五期學習班,使涉及重大技術裝備的這些干部都知道怎么管好重大裝備。我認為這些舉措都是我們成功的基礎。第五,要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與配合。
[主持人]您給我們講了前十年經驗,那后二十年有什么經驗?
[董必欽]后十年我就到三峽去了,到第一線去了。但是我還是很關注我們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進行的情況。國家經貿委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那個時候整個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我們又加入WTO,在這樣一個形勢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到底應該怎么辦?國內企業又在進行改革、改組、改造,都在變化。當時國內出現了三種現象:第一種現象是“三化”。一是國內市場競爭激化了;二是國產化的觀念淡化了;三是調控手段弱化。第二種現象是“三主”,重大裝備是進口的主“對象”,大型國有企業是進口重大裝備的“主力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是進口的“主戰場”。還有一種現象是“三不”:“不好、不用、不管”。裝備不好這是事實,但是作為裝備人應該把它做好。但是沒有人用,那能好得了嗎?我從1999年離開三峽辦后離職退休,受國家經貿委邀請參與“十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規劃編制。當時江澤民書記有一個講話,要把五個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青藏鐵路、三峽所需要的裝備,列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重點。我認為“十五”的重大技術裝備規劃體現了這個精神,因為有這樣一個精神,圍繞這幾個重點工程,我們還是做了很多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