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財經媒體要聞早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內宏觀
國內宏觀
8月PMI50.9% 近5個月首度反彈
(每日經濟新聞)
8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比上月微升0.2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連續4個月回落的態勢,為近5個月以來首度反彈。國家統計局當日發布的報告認為:“8月PMI位于50%的擴張分界線上方,表明中國制造業經濟總體仍處于增長態勢。”
多家機構預計8月CPI不超6% 加息已無必要
(上海證券報)
8月通脹回落已無懸念。近日,包括申萬、中金、國泰君安、安信證券在內的多家主流機構預計,8月CPI漲幅或不超過6%。機構普遍認為,從通脹即將回落及貸款平均利率已在高位的角度看,再次加息的必要性不大。
境外人民幣初期回流規模有限 RQFII或主投債券
(上海證券報)
內地市場將迎來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香港企業以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FDI)、以及在內地推出具“半直通車性質”的港股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初期投向內地市場的境外人民幣資金或以債券投資為主,且初期人民幣回流資金量不會很大。
1400億 8月四大行新增貸款創新低
(21世紀經濟報道)
8月份銀行體系存款出逃的趨勢,正在惡化商業銀行脆弱的存貸比,也遏制了銀行業的信貸投放能力。9月1日,接近國有大行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工、建、中、農四大國有銀行同業交流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四大國有銀行8月新增貸款1400多億元,遠低于此前2個月2000億左右的平均增幅。
制造業資金鏈緊繃警示超調風險
(經濟參考報)
2011年上市公司中報已經披露完畢,相對于企業業績普遍向好,國民經濟的支柱———制造業的上市公司則出現了現金流大幅萎縮,企業融資成本、人工成本也不斷上升,有專家表示,企業資金鏈的緊繃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政策超調的風險。
上半年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 下半年我國鋼產量放緩
(中國證券報)
中鋼協黨委副書記羅冰生指出,高價進口鐵礦石已成為吞噬國內鋼企利潤的根源之一。他預計,下半年我國鋼鐵產量將會放緩,產品生產結構矛盾更突出,鋼鐵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而鋼鐵企業生產高成本仍將繼續。
貨幣商品
航空煤油每噸降115元 燃油附加費暫未調整
(第一財經日報)
航空公司已經接到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通知,自9月1日零時起,國產航空煤油的出廠價從8月份的7725元/噸下調至7610元/噸,而航空公司從中航油采購航油的綜合采購成本將從8月份的7785元/噸下調至7670元/噸。
日本上月斥資4.51萬億日元干預匯市
(中國證券報)
日本財務省9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政府8月份共動用4.51萬億日元(約合590億美元)干預匯市,是自2004年3月以來最大的單月干預資金規模。同時,由于日本政府僅在8月4日進行了干預操作,刷新了單日干預的資金規模之最。
三地原油變化率下探至-3% 成品油調價前景飄忽
(上海證券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成品油調價參考的22日三地原油變化率已逐級下探至-3%以下,距離-4%的調價臨界點僅一步之遙。然而,近期國際油價的強勢反彈使得這一步又變得“舉步維艱”,令調價前景撲朔迷離。
公開市場連續7周凈投放 9月上旬資金面相對樂觀
(上海證券報)
為緩解由此形成的資金壓力,公開市場繼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本周凈投放量達250億元。盡管下周將迎來保證金存款準備金的繳款,但跨越繳款日的7天資金仍顯寬裕,表明央行新規對機構造成的短期心理沖擊已逐漸減弱。
國際經濟
美國8月PMI數據好于預期
(中國證券報)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1日宣布,美國8月的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6,好于經濟學家此前48.5的預期中值。分析認為,制造業仍在作為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發揮積極作用。
歐元區與IMF就估算發生激烈爭執
(中國新聞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工作人員與歐元區當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是他們對外披露的初步估計數字表明,歐洲各銀行所持歐元區不良主權債務對其資產負債表造成嚴重損害。
美國上周初請失業救濟人數下降1.2萬
(第一財經日報)
當地時間9月1日,美國勞工部宣布,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環比下降1.2萬,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達40.9萬人。
美國QE3九月推出可能性大 全球資產價格面臨大動蕩
(經濟參考報)
盡管伯南克未能在上周的全球央行年會中放出有關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的訊號,但持續慘淡的經濟基本面表現,悄然暗示伯老最終動用該籌碼的必要性正在加強。從當天公布的美聯儲8月會議記錄來看,聯儲已然在考慮進一步放寬政策的需要。
大公維持韓國和土耳其信用等級
(經濟參考報)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日宣布維持韓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AA-,評級展望為穩定;同時維持土耳其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BB和BB-,評級展望為穩定。
韓國計劃減少國家債務比重
(上海證券報)
韓國財政部9月1日提出,到2015年,將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目前的35%減少到30%。
意大利取消減赤計劃或重回債務危機深淵
(每日經濟新聞)
本周二(8月30日)貝盧斯科尼正式宣布,回撤此前計劃的450億歐元緊縮方案,放棄財富稅,對地方政府融資的削減數額也從此前的90億歐元降至20億歐元。新方案將于9月18號之前交由意大利參議院投票。
財經評論
李東榮:CPI漲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1日表示,當前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有利因素逐漸增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李東榮表示,金融業應加快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完善調控貨幣信貸總量的手段和方式,進一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杠桿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歐美經濟不會陷入二次衰退
(中國證券報)
過去幾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市場對歐洲銀行融資能力的擔憂,并對美國債務上限和標普調降其主權評級,以及經濟復蘇前景的看法趨于負面,最終引發避險情緒集中爆發。歐洲銀行業目前確實面臨很大麻煩。一是歐洲銀行危機后的杠桿率普遍高于美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由聯儲大量購買和轉移;二是公共債務與銀行之間形成負反饋循環,西歐的銀行體系累積了南歐國家4萬億美元的債權。
德國的糾結:自家利益VS歐洲前途
(中國證券報)
在今天的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歐洲人,可能非默克爾女士莫屬。原因也簡單,當前歐債危機深重,眾多國家債臺高筑,唯一能力挽狂瀾的,似乎就是歐洲第一大國德國。但問題是,德國應該德國第一,還是繼續歐洲第一?歐洲第一,則意味著德國承擔作為“大哥”的責任,需要援救的歐洲“小弟”有長長一列。
地方經濟
珠海供電負荷連創歷史紀錄與澳門協商緩解電荒
(中國新聞網)
珠海供電局1日透露,珠海最高供電負荷已經5次創新歷史紀錄,目前供電形勢嚴峻。該局日前已與澳門電力公司協調預留部分電力負荷指標份額供珠海使用,以緩解電荒。
擁有世界一流產業鏈 珠三角成電子制造業核心
(中國新聞網)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接受采訪時表示,“廣東現時招商引資的目光,已從簡單的‘組裝、制造’轉向‘核心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珠三角地區發展了大批來自香港、臺灣的勞動密集型電子制造產業。發展至今,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中國高端電子產品制造業的核心區域。
產業經濟
南方五省電荒局面愈演愈烈 黔桂現紅色預警
(中國證券報)
貴州省已于8月26日正式啟動應對旱災省一級救災應急響應。這也是8月以來南方電網發布的最為“嚴重”的缺電預告。今年7月下旬以來,水煤雙缺的南方電網屢發缺電預警。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促使政府加快核準一批火電項目,但只要煤電聯動機制未形成,南方五省的缺電局面就會成為常態。
今年還本付息額超千億鐵道部年度虧損或成定局
(每日經濟新聞)
據北京交通大學的一份統計,2011年鐵道部至少要還本付息1800億元,比2009年增加2倍以上;而2009年、2010年大量建設的高速鐵路,也將在2012年開始支付利息。有分析人士稱,雖然鐵道部營收依然保持正增長,但債務及利息壓力卻越來越大,預計2011年鐵道部虧損態勢難以改變。
前8月全國土地出讓金明顯下滑
(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1~6月,全國130個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僅為17%,較去年同期減少1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溢價率為19%,較去年同期減少18個百分點。
十大城市房價一年來首現月度環比下降
(上海證券報)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稱,8月十大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15773元/平方米,與7月相比略有下降,降幅為0.41%,為去年9月以來首次下降;而8月同期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均價為8880元/平方米,與7月平均價格8874元/平方米基本持平。
電力主輔分離再獲進展兩大輔業巨頭或本月掛牌
(第一財經日報)
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方案同意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個(區、市)公司所屬輔業單位以及中國水電集團、中水顧問集團重組。本月下旬掛牌前,兩大集團將大力爭取資金“攢家底”;而掛牌后就會力推旗下資產上市并進行大規模融資。
8月PMI50.9% 近5個月首度反彈
(每日經濟新聞)
8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比上月微升0.2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連續4個月回落的態勢,為近5個月以來首度反彈。國家統計局當日發布的報告認為:“8月PMI位于50%的擴張分界線上方,表明中國制造業經濟總體仍處于增長態勢。”
多家機構預計8月CPI不超6% 加息已無必要
(上海證券報)
8月通脹回落已無懸念。近日,包括申萬、中金、國泰君安、安信證券在內的多家主流機構預計,8月CPI漲幅或不超過6%。機構普遍認為,從通脹即將回落及貸款平均利率已在高位的角度看,再次加息的必要性不大。
境外人民幣初期回流規模有限 RQFII或主投債券
(上海證券報)
內地市場將迎來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香港企業以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FDI)、以及在內地推出具“半直通車性質”的港股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初期投向內地市場的境外人民幣資金或以債券投資為主,且初期人民幣回流資金量不會很大。
1400億 8月四大行新增貸款創新低
(21世紀經濟報道)
8月份銀行體系存款出逃的趨勢,正在惡化商業銀行脆弱的存貸比,也遏制了銀行業的信貸投放能力。9月1日,接近國有大行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工、建、中、農四大國有銀行同業交流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四大國有銀行8月新增貸款1400多億元,遠低于此前2個月2000億左右的平均增幅。
制造業資金鏈緊繃警示超調風險
(經濟參考報)
2011年上市公司中報已經披露完畢,相對于企業業績普遍向好,國民經濟的支柱———制造業的上市公司則出現了現金流大幅萎縮,企業融資成本、人工成本也不斷上升,有專家表示,企業資金鏈的緊繃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政策超調的風險。
上半年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 下半年我國鋼產量放緩
(中國證券報)
中鋼協黨委副書記羅冰生指出,高價進口鐵礦石已成為吞噬國內鋼企利潤的根源之一。他預計,下半年我國鋼鐵產量將會放緩,產品生產結構矛盾更突出,鋼鐵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而鋼鐵企業生產高成本仍將繼續。
貨幣商品
航空煤油每噸降115元 燃油附加費暫未調整
(第一財經日報)
航空公司已經接到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通知,自9月1日零時起,國產航空煤油的出廠價從8月份的7725元/噸下調至7610元/噸,而航空公司從中航油采購航油的綜合采購成本將從8月份的7785元/噸下調至7670元/噸。
日本上月斥資4.51萬億日元干預匯市
(中國證券報)
日本財務省9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政府8月份共動用4.51萬億日元(約合590億美元)干預匯市,是自2004年3月以來最大的單月干預資金規模。同時,由于日本政府僅在8月4日進行了干預操作,刷新了單日干預的資金規模之最。
三地原油變化率下探至-3% 成品油調價前景飄忽
(上海證券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成品油調價參考的22日三地原油變化率已逐級下探至-3%以下,距離-4%的調價臨界點僅一步之遙。然而,近期國際油價的強勢反彈使得這一步又變得“舉步維艱”,令調價前景撲朔迷離。
公開市場連續7周凈投放 9月上旬資金面相對樂觀
(上海證券報)
為緩解由此形成的資金壓力,公開市場繼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本周凈投放量達250億元。盡管下周將迎來保證金存款準備金的繳款,但跨越繳款日的7天資金仍顯寬裕,表明央行新規對機構造成的短期心理沖擊已逐漸減弱。
國際經濟
美國8月PMI數據好于預期
(中國證券報)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1日宣布,美國8月的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6,好于經濟學家此前48.5的預期中值。分析認為,制造業仍在作為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發揮積極作用。
歐元區與IMF就估算發生激烈爭執
(中國新聞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工作人員與歐元區當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是他們對外披露的初步估計數字表明,歐洲各銀行所持歐元區不良主權債務對其資產負債表造成嚴重損害。
美國上周初請失業救濟人數下降1.2萬
(第一財經日報)
當地時間9月1日,美國勞工部宣布,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環比下降1.2萬,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達40.9萬人。
美國QE3九月推出可能性大 全球資產價格面臨大動蕩
(經濟參考報)
盡管伯南克未能在上周的全球央行年會中放出有關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的訊號,但持續慘淡的經濟基本面表現,悄然暗示伯老最終動用該籌碼的必要性正在加強。從當天公布的美聯儲8月會議記錄來看,聯儲已然在考慮進一步放寬政策的需要。
大公維持韓國和土耳其信用等級
(經濟參考報)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日宣布維持韓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AA-,評級展望為穩定;同時維持土耳其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BB和BB-,評級展望為穩定。
韓國計劃減少國家債務比重
(上海證券報)
韓國財政部9月1日提出,到2015年,將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目前的35%減少到30%。
意大利取消減赤計劃或重回債務危機深淵
(每日經濟新聞)
本周二(8月30日)貝盧斯科尼正式宣布,回撤此前計劃的450億歐元緊縮方案,放棄財富稅,對地方政府融資的削減數額也從此前的90億歐元降至20億歐元。新方案將于9月18號之前交由意大利參議院投票。
財經評論
李東榮:CPI漲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1日表示,當前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有利因素逐漸增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李東榮表示,金融業應加快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完善調控貨幣信貸總量的手段和方式,進一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杠桿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歐美經濟不會陷入二次衰退
(中國證券報)
過去幾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市場對歐洲銀行融資能力的擔憂,并對美國債務上限和標普調降其主權評級,以及經濟復蘇前景的看法趨于負面,最終引發避險情緒集中爆發。歐洲銀行業目前確實面臨很大麻煩。一是歐洲銀行危機后的杠桿率普遍高于美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由聯儲大量購買和轉移;二是公共債務與銀行之間形成負反饋循環,西歐的銀行體系累積了南歐國家4萬億美元的債權。
德國的糾結:自家利益VS歐洲前途
(中國證券報)
在今天的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歐洲人,可能非默克爾女士莫屬。原因也簡單,當前歐債危機深重,眾多國家債臺高筑,唯一能力挽狂瀾的,似乎就是歐洲第一大國德國。但問題是,德國應該德國第一,還是繼續歐洲第一?歐洲第一,則意味著德國承擔作為“大哥”的責任,需要援救的歐洲“小弟”有長長一列。
地方經濟
珠海供電負荷連創歷史紀錄與澳門協商緩解電荒
(中國新聞網)
珠海供電局1日透露,珠海最高供電負荷已經5次創新歷史紀錄,目前供電形勢嚴峻。該局日前已與澳門電力公司協調預留部分電力負荷指標份額供珠海使用,以緩解電荒。
擁有世界一流產業鏈 珠三角成電子制造業核心
(中國新聞網)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接受采訪時表示,“廣東現時招商引資的目光,已從簡單的‘組裝、制造’轉向‘核心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珠三角地區發展了大批來自香港、臺灣的勞動密集型電子制造產業。發展至今,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中國高端電子產品制造業的核心區域。
產業經濟
南方五省電荒局面愈演愈烈 黔桂現紅色預警
(中國證券報)
貴州省已于8月26日正式啟動應對旱災省一級救災應急響應。這也是8月以來南方電網發布的最為“嚴重”的缺電預告。今年7月下旬以來,水煤雙缺的南方電網屢發缺電預警。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促使政府加快核準一批火電項目,但只要煤電聯動機制未形成,南方五省的缺電局面就會成為常態。
今年還本付息額超千億鐵道部年度虧損或成定局
(每日經濟新聞)
據北京交通大學的一份統計,2011年鐵道部至少要還本付息1800億元,比2009年增加2倍以上;而2009年、2010年大量建設的高速鐵路,也將在2012年開始支付利息。有分析人士稱,雖然鐵道部營收依然保持正增長,但債務及利息壓力卻越來越大,預計2011年鐵道部虧損態勢難以改變。
前8月全國土地出讓金明顯下滑
(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1~6月,全國130個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僅為17%,較去年同期減少1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溢價率為19%,較去年同期減少18個百分點。
十大城市房價一年來首現月度環比下降
(上海證券報)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稱,8月十大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15773元/平方米,與7月相比略有下降,降幅為0.41%,為去年9月以來首次下降;而8月同期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均價為8880元/平方米,與7月平均價格8874元/平方米基本持平。
電力主輔分離再獲進展兩大輔業巨頭或本月掛牌
(第一財經日報)
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方案同意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個(區、市)公司所屬輔業單位以及中國水電集團、中水顧問集團重組。本月下旬掛牌前,兩大集團將大力爭取資金“攢家底”;而掛牌后就會力推旗下資產上市并進行大規模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