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敗訴、兩次上訴之后,針對歐盟、美國、加拿大聯合起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措施一案,中國日前再次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上訴。
90天后,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將一錘定音,其裁決結果將不能再被推翻。業內人士認為,一旦中方最終敗訴,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廠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中國常駐日內瓦世貿組織代表團15日發表聲明說,經過認真研究,中方不能完全認同此案專家組的法律解釋和裁決結論。中方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和規則提出上訴,希望世貿組織上訴機構能作出公正裁決。
中國代表團已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和上訴機構通告其上訴要求,并提出了關于此案的上訴法律要點。相關文件也抄送了歐盟、美國和加拿大三個當事方。
產生爭端的關鍵在于中國從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其中規定進口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為25%;而零部件進口關稅則為10%,二者相差15%。
此前,由于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對中國的《辦法》提出異議,世貿組織已經于2008年2月、7月分別作出中國敗訴的裁決。
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商務部有關官員稱,《辦法》實施是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整車和零部件的稅差偷逃關稅,另外,按照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上訴是國際慣例。
中國WTO問題專家、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周世儉也認為,上訴一則可爭取更多的時間,為中國汽車產業爭取更多成長空間;二來也是為表明積極的應對姿態。
“如果最終中國敗訴,中國自主零部件廠商可能還將面臨更大的考驗。”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業商會的專業人士告訴本報。
據介紹,由于中國早已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取消了對外資的股比限制,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日本電裝等大多以獨資身份在中國開展業務。在中國市場大受裨益的跨國零部件企業不會受世貿官司的影響而離開中國,這樣一來,依舊未形成規模的中國自主零部件汽車難免繼續受到壓制。
來自各汽車零部件企業今年中報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9億元,同比增長25.03%;實現凈利潤18億元,同比增長9.45%,凈利潤顯著低于營業收入增速。受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車企需求減少等影響,整體收入與利潤均呈增速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