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鋼鐵行業為例 看安徽如何改造傳統產業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幾年前,蕪湖鋼鐵廠還是一副瀕臨破產、污染嚴重、人心渙散的“爛攤子”。7年后的今天,以老蕪鋼為基礎重組成立的蕪湖新興鑄管有限責任公司早已不是當年只能生產“鐵塊”的蕪湖鋼鐵廠了。依托技術改造企業先后投入40多億元,提升產能,優化產品結構,從單純的煉鐵企業逐步向生產鑄管、優質鋼材轉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規格最齊全,年產50萬噸單體球墨鑄鐵管車間,綜合技術實力居世界領先水平。即便是金融危機嚴峻考驗、國內鋼企全面虧損的2009年,蕪湖新興鑄管企業效益依然創出了歷史新高,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6億元,職工人均收入達到4.09萬元。
這是近年來安徽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典型事例。
面對安徽省工業傳統產業占絕對優勢這一基本省情,近年來,該省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建設低能耗、無污染和再循環經濟項目。
企業研發機構是企業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的核心陣地。為促進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健康發展,安徽省鼓勵支持更多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打造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的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技術中心創建國際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全國知名的品牌技術創新平臺。2009年認定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認定51家省級技術中心,未來兩年,全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到28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個;建立4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其中2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實施重點項目,加大創新投入。組織實施《2009年全省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導向計劃》、《重大新產品百億元工程項目計劃》和“十大產業技術攻關項目”等技術創新項目計劃。組織實施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工程。重點扶持蕪湖新興鑄管、蕪湖富春染織、安徽紅四方、豐原生化、蚌埠涂山熱電等5家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的企業,以節能降耗為核心,進行技術改造與技術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具有推廣價值的節能降耗技術。組織實施技術改造“百千工程”計劃。未來3年,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25%左右,累計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600個,培育發展重大產業技術品牌產品300項,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30%以上,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加強引導,積極實施產學研聯合“1 2”計劃,即:1家省級以上技術中心企業要和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聯盟。目前,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478家,其中合蕪蚌試驗區206家,占全省總數的43.1%。二是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區域性產學研對接活動。會同省教育廳等開展了“第三屆皖北區域產學研合作對接會”和“首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產學研合作對接會”,分別簽訂283項和538項產學研合作協議。
在科技創新支撐下,安徽省一些優勢傳統產業依托基礎,深度開發,形成了上下游密切呼應,專業化分工清晰,關聯性產品不斷衍生,配套化產業日趨完善的產業格局,使傳統產業實現喚發了新的活力。一是縱向以提高技術含量為主線延伸產業鏈。淮北礦業集團充分發揮煤種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煤化工,建設煤泥矸石利用電廠,發展爐渣、粉煤灰利用項目,形成“煤-焦-化-電”產業鏈。同時,利用滁州定遠豐富的巖鹽資源和巢湖地區的石灰石資源,發展鹽化工,生產聚氯乙烯,促進資源轉化增值,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實現“綠色開采”,建設生態礦區,最終實現從產品升級到產業升級。二是以產業互補輻射為導向橫向鍛粗產業鏈。蕪湖市汽車工業的發展以及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吸引了全國各路企業前來建立零部件廠;零部件廠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吸引了為這些零部件廠配套的模具、儀器、儀表等廠;這些為零部件廠配套的廠又吸引了五金沖壓、鋼材剪切、銅材等原料加工廠前來,如此就拓寬了產業鏈。
科學發展,長久之計。安徽工業的思路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已越來越清晰:堅持“工業強省”總體發展思路,把自主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戰略基點,大力推進“安徽創造”,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確保高質量、高效益的前提下,繼續保持高速度發展。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