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集團在澳洲收礦進退兩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為中國在海外礦產資源收購的急先鋒,中國中鋼集團(下稱中鋼集團)眼下正面臨著一次危機抉擇。
危機來源于一個名叫恰那的澳大利亞鐵礦(Channar)。這個年產量達1250萬噸的礦山,是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中鋼集團的前身)于1987年11月,與澳大利亞CRA公司(力拓公司前身)旗下專事鐵礦石開發的哈默斯利鐵礦公司(Hamersley)的合資項目。
在過去幾年,恰那鐵礦是這家進入財富500強的中國央企的重要利潤來源之一。
記者從中鋼集團內部獲悉,由于20年的合約即將到期。此時力拓單方面提出了續約條件,將收取每噸10美元的資源費和服務費。這逼迫中鋼集團陷入兩難。接受不僅意味著利潤盡失,還將承受未來鐵礦石價格一旦回落,需要承擔的巨大風險。
此時,令中鋼集團名聲大振的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Midwest)項目,不僅尚處于投產建設階段,一度面臨資金鏈緊繃的狀態。
令人擔憂的還包括,澳大利亞礦業投資已趨于飽和狀態,中鋼集團一度引以為豪的鐵礦石包銷業務,也面臨挑戰。如何重建并擴大海外市場,是中鋼集團正在面臨的考驗。
這個中國最早且成功的海外資源項目,仍未能逃離鐵礦石價格跌宕起伏的命運捉弄。當年,鐵礦石市場正供大于求,冶金部甚至開會“強制”企業購買;如今鐵礦石供不應求,市場力量翻轉,“想買都不一定能買到”的中鋼集團迄今為止最賺錢的項目,卻被當年的合約潛藏的條款制約。
爭執合資費用
中鋼集團參與運營恰那鐵礦的主體是中鋼澳大利亞有限公司,中鋼在其中占據40%股權,剩余60%股權歸力拓持有。其管理方式是中鋼和哈默斯利共同成立合資礦山政策委員會進行決策;目前,恰那鐵礦所產全部鐵礦石均由中鋼集團包銷到中國。
雙方實質性合作從1991年開始,期限20年。
中鋼澳大利亞公司前任總經理崔小飛,在2009年下半年,與力拓針對恰那鐵礦延期談判,進行了最后努力。
按照中鋼集團的規定,總經理職務任期四年,再加半年時間的交接過渡期。崔小飛的任期原本在2008年底截止,但中鋼集團總裁黃天文的一句“你的任務就是恰那”,崔小飛繼續留任澳大利亞公司。
2009年7月10日,西澳珀斯,經過數十輪談判未果后,崔小飛與力拓鐵礦石主管們再次坐在了一起,專門就恰那鐵礦續約進行談判。
力拓方面重申,合資雙方“應重新審視資源費和服務費問題,爭取盡快推出新合資方案”。
在此次會議上,力拓方面提出新方案要就以下七個問題做調整:股權結構、市場安排、延期資源量、服務費、資源費、簡化管理、混礦及低品位礦開采。
遺憾的是,崔小飛在其2009年11月離任前,未能與力拓達成續約共識。唯一達成的一致點是,資源費和服務費是合同延期的重點,其他方面相對容易達成協議。
一位接近中鋼集團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力拓開出的資源費每噸超過10美元,而中鋼的底線是“10美元以下”。而崔小飛離任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法將恰那談下來”。
復墾費是中鋼與力拓遲遲未達成的另一費用。關于這一問題,雙方僵持了近一年。
接任崔小飛的,是原中鋼集團德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營。李營的主要任務,依然是與力拓達成一個令中鋼集團滿意的續約合同。
恰那鐵礦最近的一次政策委員會會議在上海召開,時間是5月21日。掐指一算,恰那鐵礦政策委員會會議至今為止總共開了90次。
第90次會議的重點和前幾次沒什么區別,依然圍繞延期談判展開。“優化合資公司結構,就簽署新的采礦合同盡早實現突破。”
在第88次會議上,雙方甚至就“合伙人解散”問題進行了探討。對于中鋼集團來說,最新的進展就是雙方同意重新啟動培訓協議——恰那鐵礦每年要為中鋼培訓5個學員。
不可能再找到的好項目
恰那鐵礦石是當年中國鋼鐵官方機構一個投石問路之舉,類似的合作在中國海外找礦歷程中找不到第二家。
原冶金部一位副部長告訴本報記者,恰那鐵礦石不但是開采成本低、含鐵量(即品位)高的礦山,而且基礎設施成熟,“在今天,不可能再找到這么好的項目”。
不僅如此,恰那鐵礦在融資模式上,也受到澳大利亞財稅部門的照顧。恰那鐵礦采用的是有限追索的杠桿租賃結構,利用前期的稅務虧損和投資減免等政府稅務政策,大大地降低了融資成本。
一位礦業投行人士表示,在一個礦產項目的投資初期,采用有限追索的杠桿租賃結構,可以充分發揮其吸收稅務虧損償還債務的特點,減輕前期現金流量的壓力。
自恰那鐵礦后,澳大利亞稅務機構明確表示,不再批準完整項目的杠桿租賃融資,只允許對項目設備等部分進行杠桿租賃。
近幾年,在鐵礦石價格一路狂飆的市場行情下,恰那鐵礦成為中鋼集團的搖錢樹。據本報記者了解,光是恰那一個項目,中鋼澳大利亞公司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間,就給集團貢獻了超過2億美元的利潤。
這2億多美元,還不包括中鋼貿易公司將鐵礦石倒給鋼廠和貿易商的差價。2009年,鐵礦石長協價和現貨價每噸差價平均約10美元,恰那年產量1250萬噸,這意味著,中鋼貿易公司將恰那所生產的鐵礦石包銷出去后,每年能獲得1億美元的利潤。
海外合資的致命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恰那鐵礦作為中鋼集團最賺錢的項目,中鋼集團似乎沒有理由不續約。
然而,中鋼集團在恰那鐵礦項目上,僅是合伙人身份,對項目運營的最大權利是產品包銷權,在其他方面均缺乏強有力的話語權。而隨著鐵礦石市場由極冷到極熱,中鋼集團投入恰那鐵礦的成本也水漲船高。
就資源費一項來說,在恰那鐵礦合資初期,中鋼并不用付給力拓資源費,2006年修改合同后,中鋼付給力拓的資源費也就3-5美元/噸左右。。
如今,力拓突然獅子大開口,將資源費提高了近10美元/噸!這意味著,中鋼將失去恰那鐵礦大部分利潤。
在中鋼集團內部高層看來,如果同意力拓開出的高價費用,即使近兩年盈利,但未來鐵礦石供求發生逆轉,中鋼就難逃虧損命運。
寶鋼集團董事長和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都曾對本報記者表示,3-5年后,鐵礦石市場將從現在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但力拓漲價的態度相當堅定。力拓的理由是,看好中國長期鐵礦石需求,澳大利亞資源稅改革是一個趨勢。
此外,近兩年,盡管恰那鐵礦噸礦開采成本低于預期,但整個項目的運營費卻高于預期。
知情人士表示,“力拓要漲價,中鋼要么接受,要么退出,反正恰那是一個成熟項目,每噸礦開采成本不到15美元,產品通過力拓本身的渠道一樣賣得出去,還能自己賺差價。”
一位接近中鋼集團高層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中鋼集團總裁黃天文并不同意以高費用續約恰那鐵礦,因為黃天文擔心四五年后,鐵礦石供求市場發生轉變。
一位接近崔小飛的駐澳大利亞央企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看來,中鋼與恰那續約的可能性極小。
澳洲業務面臨考驗
2008年9月,中鋼集團獲得中西部公司98.52%的股份,成為首家在海外完成大規模敵意收購的中國企業。中鋼集團和黃天文一時聲名鵲起。
在中鋼集團內部人士看來,中西部礦業是黃天文的“孩子”,也是黃天文擔任中鋼集團總裁期間,最耀眼的成果之一。
“黃總把中西部礦業做好的決心很大。”一位中鋼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然而,中西部礦業在去年金融危機時,渡過了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資金鏈緊繃一度影響正常生產。
到目前為止,中鋼集團僅從中西部礦業運了兩開普船鐵礦石回來,中西部礦業的年產量不足100萬噸,不到恰那鐵礦的10%。
這意味著,中西部礦業還尚不夠能力支撐中鋼集團在澳大利亞的業務,甚至對中鋼整個澳洲業務尚未有任何業績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李營接任崔小飛后,做了一起比較顯眼的買賣——與澳洲礦業公司Brockman Resources Ltd.簽訂協議,未來五年將每年從Brockman進口1000萬噸鐵礦石,交易總價值60億澳元。
據本報記者從內部渠道獲得的消息,中鋼集團計劃對Brockman 30%至50%的產品進行包銷,并爭取在今年年底達成初步協議,從而為最終協議的簽訂做準備。Brockman計劃2013年建成投產。
中鋼與Brockman簽訂的上述“理解備忘錄”,看似是中鋼再度在澳大利亞買礦,但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是中鋼“未雨綢繆的舉動”,一旦恰那鐵礦無法續約,又沒有其他項目接上,中鋼的澳洲鐵礦石包銷業務將會幾近停滯。
此外,澳大利亞礦業投資的空間所剩無幾,這對渴望獲得資源的中鋼來說,是一個壞消息;中鋼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包銷業務,將面臨嚴峻考驗。
這家渴望擴張的央企,目前已將觸角進步一伸向非洲,尤其是南非。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