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第六次峰會即將舉行 傳遞保增長促穩定信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新世界、新思維即將在法國戛納凝聚成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的主題,寄托對世界經濟擺脫困境的期望。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放緩,下行風險甚至不降反增,特別是受近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
“新世界、新思維”即將在法國戛納凝聚成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的主題,寄托對世界經濟擺脫困境的期望。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放緩,下行風險甚至不降反增,特別是受近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世界經濟運行軌跡云譎波詭。如何使世界經濟復蘇走出不確定、不穩定“怪圈”,是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
二十國集團峰會,將再次吹響“保增長、促穩定”的集結號。
不尋常的3年
重大而緊迫的世界經濟問題,催生二十國集團機制形成。從美國次貸危機陰影狂放蔓延的2008年深秋起步,二十國集團峰會有力提振全球信心,確立改革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目標,以協商達共識,以共識成合作,以合作促共贏。迄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同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領導人共同出席了五次峰會,均取得了值得積極評價的成果。
2008年11月舉行的華盛頓峰會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平等討論緊迫的國際經濟事務,在共同應對挑戰問題上釋放了明確的政治信號,促使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成為各方共同選擇。
2009年4月舉行的倫敦峰會在為主要國際金融機構增資、反對保護主義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同意為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總額1.1萬億美元資金,以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首次把對沖基金置于金融監管之下;同意設立總額至少2500億美元的基金,用于貿易融資,以促進世界貿易發展,等等。
2009年9月舉行的匹茲堡峰會將二十國集團上升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開啟了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化進程。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會議確立世界銀行投票權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至少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至少5%的政策目標。
2010年6月舉行的多倫多峰會確定了增長的主調,信守并履行了“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和金融監管改革等主要日程,強調二十國集團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和加強經濟復蘇。會議發表了《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宣言》,強調采取下一步行動,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
2010年11月舉行的首爾峰會承諾加強二十國集團作用,攜手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承諾盡快落實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低估國轉移6%以上,體現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上升這一客觀現實。會議首次將發展問題作為主題之一,通過“首爾發展共識”和跨年度行動計劃,標志著二十國集團對發展問題的認識和投入上升到一個新層次。
3年來,二十國集團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機制逐步轉化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已形成以峰會為引領、協調人和財金渠道“雙軌機制”為支撐、部長級會議和工作組為輔助的架構。
3年間,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化,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為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作出重要貢獻。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持續寬松貨幣政策導致跨境短期資本無序流動,可能引發新的金融和經濟風險,新興市場國家應對大量資本流入、本幣匯率升值和國內通脹壓力的難度和復雜性也在加大。
當前,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整頓進展緩慢,金融部門的修復和改革任務尚未完成,美歐債務危機的走向前景仍不明朗。即使歐盟和歐元區峰會10月27日凌晨就化解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達成一攬子協議,提供了一個足以強勁提振當日全球股市的利好消息,也并不意味著短期內穩定金融市場、消除或降低歐債危機外溢風險已變得輕而易舉。
經濟全球化時代,需要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世界的目光投向戛納,期待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繼續聚焦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的重大、緊迫風險和挑戰,展現團結、成功和共贏。
不一樣的聚光
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各種統計數據無可爭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各大國際組織的研究報告反復論證了這一點。
“如今的中國既是我們的銀行家,我們的供貨商,也是我們最具活力的市場。”法國《世界報》總編輯伊茲拉萊維奇的話頗有代表性。
世界看好中國,看重中國在二十國集團平臺上的影響力,這是一個現實。兩次元首級電話交談頗具標志性意義。
2008年10月21日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約同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通電話,雙方就召開國際金融峰會、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交換看法。胡錦濤強調中國政府將繼續以對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負責的態度,同國際社會密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經濟金融穩定。
20多天后,以應對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全球性挑戰為目標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華盛頓舉行,一個新的全球經濟治理平臺開始萌生。
2011年10月27日晚,胡錦濤主席應約同法國總統薩科齊通電話。薩科齊向胡錦濤通報剛剛結束的歐盟首腦會議有關情況和歐盟應對主權債務危機的舉措,雙方就即將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戛納峰會交換意見。胡錦濤強調,二十國集團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中方希望二十國集團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精神,通過戛納峰會向國際社會傳遞“保增長、促穩定”的強力信號,繼續推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最重要的是確保強勁增長。
當前,歐債危機處于一個關鍵節點,世界經濟處于一個新的困難時期,國際輿論不約而同地熱評著中國。就在10月26日舉行具有關鍵意義的歐盟首腦會議之際,英國《金融時報》推出“中國特別報道”,法國《世界報》推出98頁的“中國世紀特刊”,美國《紐約時報》刊文評說中歐關系
中國作用,處于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
不平凡的影響
在二十國集團的平臺上,中國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始終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顯示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的堅定態度。
胡錦濤主席在華盛頓峰會上發表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講話,強調當務之急是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避免發生全球性經濟衰退;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應該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關注和盡量減少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中國愿繼續參與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支持國際金融組織根據國際市場變化增加融資能力,加大對受這場金融危機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胡錦濤主席在倫敦峰會上發表題為《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的講話指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全力恢復世界經濟增長,防止其陷入嚴重衰退;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維護開放自由的貿易投資環境;加快推進相關改革,重建國際金融秩序。
胡錦濤主席在匹茲堡峰會上發表題為《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的講話指出,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健康復蘇,同時要堅定不移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進程中實現世界經濟全面持續平衡發展。
胡錦濤主席在多倫多峰會上發表題為《同心協力共創未來》的講話,為推動世界經濟盡早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提出3點建議:第一,推動二十國集團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機制轉向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第二,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第三,促進建設開放自由的全球貿易體制。
胡錦濤主席在首爾峰會上發表題為《再接再厲共促發展》的講話強調指出,我們要本著對歷史、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站在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高度,發揚同舟共濟精神,再接再厲,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國際社會看到,不僅是中國主張入情入理,而且中國扎扎實實的作為,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前進動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主張首先要把國內的事情辦好。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不止、投資者恐慌情緒嚴重蔓延的情勢下,中國就以一系列積極、果斷的行動顯示出共克時艱的信心和決心,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今年以來,為適應國內外的新形勢新變化,中國采取了靈活、審慎的經濟政策,努力穩定物價,推進結構調整,比較好地處理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間的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保持良好態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