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有望加入鐵礦石交易平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市場正在朝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下稱北礦所)希望的那個方向發展著——三大鐵礦石巨頭中的最后一家必和必拓,也有望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不過,業界人士指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
市場正在朝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下稱“北礦所”)希望的那個方向發展著——三大鐵礦石巨頭中的最后一家必和必拓,也有望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不過,業界人士指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可能無法像國內鋼企所希望的那樣重新扳回失去多年的鐵礦石定價權;相反,其將毫無阻力地促成鐵礦石現貨化的實現,而這正是三大礦業巨頭所看重的。
知情人士昨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北礦所對于必和必拓加入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胸有成竹”,在北礦所的交易系統中,已經把紐曼粉和麥克粉這樣必和必拓獨有的鐵礦石品種定為正式交易品種。
至此,淡水河谷、力拓及世界第四大礦商澳洲FMG已先后成為該平臺成員或簽署了備忘錄。在與由必和必拓主導的新加坡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GLOBAL ORE爭奪全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戰中,中方看似勝利了。
可是這個平臺能給正深陷困境的鋼鐵企業帶來什么呢?
客觀準確的鐵礦石指數難覓
按照北礦所高層的說法,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將提供一個公平的交易價格。多數人認為利用交易數據生成的鐵礦石指數更加客觀準確。
然而,有分析師告訴本報,這種一廂情愿的想法過于理想。他認為,公司與公司間的鐵礦石貿易習慣早已形成,一時到平臺“透明”交易恐有不適,況且還要支出一筆不小的“交易服務費”,對目前已是微利的鋼廠和貿易商真是雪上加霜,所以多數交易者抱著觀望學習的態度,這樣便很大可能導致交易初期得到的成交數據不足,從而生成的指數很難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此外,熟悉該交易平臺交易模式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現貨交易平臺分為信用客戶匹配交易(不交保證金)和所有會員客戶交易(20%的交易保證金),不管最終采用哪種方式交易,最終都需要交易雙方私下簽署買賣合同,作為第三方的交易平臺只是負責凍結保證金,生成電子交易單,收取交易服務費,并未對合同是否真正成交給予跟蹤。這樣難免有些成交并非真實交易,甚至會出現個別交易客戶利用所謂的大家看到的“成交數據”拉升或打壓市場。
雖然這種“交”而不“易”行為會使企業面臨著信用風險,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種制度的漏洞會非常明顯。上述人士認為,“交”只能理解成交易意向,貨物到底能不能“易”,擔心的人會越來越多。
河北一家大型鋼企原料部門負責人就告訴本報,現在大家對于這個平臺如何操作,以后會發展成什么樣也不太清楚,現在都是一個觀望的態度。
加速鐵礦石交易現貨化進程
事實上,該平臺的建立對于鐵礦石的供需格局并沒有任何影響,不僅如此,還加速了鐵礦石交易現貨化的過程,鋼廠對原料成本的控制難度可能進一步增加。
對于鐵礦石巨頭而言,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不意味著妥協和失敗,事實上,這是另一種勝利。三大礦山關心的,并不是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放在中國還是新加坡,而是鐵礦石現貨化。
因為現貨化是實現礦山利潤最大化的保證,這正是礦山寧愿與鋼廠“撕破臉”也要試圖推動的根本原因。自礦山從2009年以來打破鐵礦石年度定價協議模式后,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推動現貨化,只是中國相關機構提前主動地幫助礦山實現了這一愿景。
有業內人士認為,鐵礦石完全實現現貨化后,礦石價格與鋼材價格如影隨形,從而中國鋼廠變成了真正的“加工廠”,鋼廠的平均利潤率很難超過中鋼協統計的平均利潤率3%的這條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