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亮劍反傾銷 初裁歐日不銹鋼無縫鋼管存傾銷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終于亮出反傾銷利劍,歐日高性能不銹鋼無縫鋼管中招。昨日(5月8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宣布原產于歐盟和日本的進口相關高性能不銹鋼無縫鋼管存在傾銷,自2012年5月9日起,經營者在進口原…
昨日(5月8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宣布原產于歐盟和日本的進口相關高性能不銹鋼無縫鋼管存在傾銷,自2012年5月9日起,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歐盟和日本的相關產品時,應依據本初裁決定所確定各公司的傾銷幅度向我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國與歐盟等西方國家圍繞鋼管的貿易紛爭已經兩年有余,此前歐盟曾針對中國鋼管產品進行多次反傾銷調查,并作出肯定性裁決,中國商務部此舉也是為幫助中國企業守住國內市場份額,促進產業升級,避免企業在銷售端“兩頭受擠”。
證據充分的初裁
2011年7月15日,江蘇武進不銹鋼管廠和常熟華新特殊鋼有限公司代表國內相關產業,正式提交了對原產于歐盟和日本的進口相關高性能不銹鋼無縫鋼管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商務部于同年9月8日正式立案。
商務部初裁結果顯示,被調查產品進口價格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每噸價格為12.51萬元,2009年為10.73萬元,2010年為8.67萬元,2008年至2010年年均下降16.74%。
主要申訴企業江蘇武進不銹鋼管廠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內企業無法生產出同類產品時,歐盟和日本的鋼管價格飚高,而當國內可以生產同類產品時,歐盟和日本的鋼管便大幅降價。“我們當時下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發該類產品,但是歐盟和日本產品的降價幅度讓我們很難接受,企業如果按照這個價格銷售會虧本。”
歐盟和日本企業的傾銷行為導致國內相關產業業績下滑。據商務部數據,2008年至2010年國內產業同類產品開工率保持在30%以下的較低水平,期末庫存呈逐年上升趨勢,產品國內銷售價格年均下降31.05%,銷售收入年均下降15.5%,稅前利潤年均下降67.47%。商務部稱,由于國內產業同類產品盈利能力持續下降,經營狀況明顯惡化,相關產能擴大投資項目因此而受阻擱置。
鋼管貿易的反戈一擊
商務部此次初裁結果也可看作是我國在鋼管貿易糾紛的反戈一擊。自2009年以來,中國無縫鋼管企業就開始頻頻遭遇來自歐盟、印度、美國和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大棒,歐盟是主要始作俑者之一。
雖然中方多次申訴,但按照歐盟2009年10月6日的裁決結果,最終對中國輸歐無縫鋼管征收了17.7%至39.2%的反傾銷稅,征收期限長達5年。隨后,無縫鋼管另一大出口市場美國又作出初裁決定,擬對中國產無縫鋼管征收11.06%至12.97%的反補貼關稅和32.39%至98.37%的反傾銷關稅。
去年年底,歐委會又發布公告稱,對中國輸歐不銹鋼無縫鋼管征收48.3%~71.9%的最終反傾銷稅。
天津梅加鋼管貿易公司老總薛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稅率對中國企業來說偏高,中國輸歐鋼管數量也將大大縮水,而且鋼管型號較多,國外對中國產品需求量也很大,歐盟自金融危機來的一連串行為會招致更多國家跟風。
就在昨天,加拿大邊境服務署還決定對原產或出口自中國的鋼管樁產品啟動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
武進不銹鋼管廠銷售部人士解釋說,歐盟對華進行反傾銷措施主要是因為中國和歐盟的原材料價格不同,算上人工等生產成本后,中國鋼管價格具備優勢,而歐盟對華高性能不銹鋼管的傾銷則是惡意占領市場的行為。
與其他出口產品不同,鋼管是中國出口大頭,涉案金額多達數十億美元,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中國鋼管產品對歐出口在某一時期呈現一定的增長態勢,主要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不能歸咎于中國產品的傾銷。
薛金認為,在歐美國家頻頻提及“再工業化”的口號時,鋼管產品難免還會繼續遭到外國的各種貿易刁難,“中國制造”不僅需要時刻做好積極應訴的準備,也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國內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