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瘋狂產能過剩誰將出局?
來源:現代物流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年來,我國的鋼鐵業可謂動作頻頻。一系列大手筆的聯合重組持續推進,涌現出一大批區域性的鋼鐵集團,以求做大做強。同樣,在鋼鐵流通行業,一些鋼貿商也面臨著重新定位、轉變發展模式的考驗…
近年來,我國的鋼鐵業可謂動作頻頻。一系列大手筆的聯合重組持續推進,涌現出一大批區域性的鋼鐵集團,以求做大做強。同樣,在鋼鐵流通行業,一些鋼貿商也面臨著重新定位、轉變發展模式的考驗。整個行業踏上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的自我救贖之路。
然而,這些大動作,卻并沒有讓整個行業的日子好過多少,鋼鐵生產企業在不斷“做大”的同時,卻并沒有實現“做強”,盈利水平持續下降,今年第一季度甚至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而鋼鐵流通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在不斷被蠶食,一部分鋼貿企業也開始了鋼材深加工、拓展產業鏈的轉型嘗試,但從目前來看,收效甚微。況且,不是所有的鋼貿企業都有實力實現轉型,那些實力不濟的小鋼貿企業甚至陷入了“沒錢去開展轉型,但不轉型又沒錢可賺”的尷尬境地,在全行業的整個轉型“運動”中,他們淪為了徹底的“看客”。
有一部分人難免要感嘆,由資源壟斷所帶來的生產高成本是影響行業發展的桎梏,鋼鐵上下游產業鏈利潤分配嚴重失衡,持續高位的礦石價格則直接擠壓了下游鋼鐵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再多的轉型嘗試,也終究敵不過這輪糟糕的市場行情。
誠然,把問題歸咎于市場,沒有絲毫的不妥。但再往深層次看,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才是困擾我國鋼鐵業發展的罪魁禍首。
鋼鐵業通過聯合重組,固然可以實現規模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但是行業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卻仍未能得到良好解決,尤其是面對下游行業增速下滑、需求疲軟的情況,鋼鐵業供大于求的矛盾愈發嚴重。據中鋼協預計4月下旬重點企業粗鋼日均產量166.91萬噸,旬環比增長3.22%,預估4月全月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202.58萬噸,創歷史新高。到目前為止,我國粗鋼月度日產量連續5個月環比回升,并在4月創下歷史新高。
面對產能越調控越多的怪圈,我們該歸咎于誰?誰又可以負責,我們難以找尋答案,但目前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也是不爭的事實,中鋼協此前也不斷在呼吁鋼廠減產,但對鋼廠來說,誰有利不途,如今鋼鐵行業利潤不斷被擠壓,鋼廠利潤微薄,但是鋼廠依舊不能歇著,高昂的人工成本依舊維護機器成本誰來買單?
話說回來,每個鋼廠在瘋狂擴產的背后,也都有著其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為了生存下去,保證原有市場份額,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只是他們過于專注于自身,而忘記了整個市場的實際,誰都不愿意退后一步,非要爭個你死我活,產能競爭已然成了一場持久戰。
這場產能的競爭,缺少了有力的監管,顯得更加的肆無忌憚。市場需求、企業實際,統統被拋在了腦后。
這樣的相持狀態固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相持階段過后呢?將會有退出的,淘汰的,為了鋼鐵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鋼鐵企業需要長足考慮,不要迷戀于一時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