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整合下一步:下游企業逆向收購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為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掌門人,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近來最為忙碌的是在非電領域的業務拓展。6月18日,中電投重組新疆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后成立的中電投新疆能…
作為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掌門人,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近來最為忙碌的是在“非電”領域的業務拓展。
6月18日,中電投重組新疆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后成立的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按照雙方的協議,新公司將有力地推動煤電、煤化工、煤電鋁和鹽化工產業鏈的形成。
這是中電投在電力上下游領域的最新一項業務拓展。與其他四大電力企業一樣,中電投已經由幾年前的單純的電力企業,發展成為煤電綜合性集團。
伴隨五大電力集團及電解鋁行業企業在煤炭領域的拓展,煤炭整合的下一步也將更多地發生在電力、冶金、化工與煤炭企業之間。加上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來臨,山西、內蒙古、河南等產煤大省的民營“煤老板”正逐漸退出舞臺。
五大電企集體“挖煤”
來自中電投內部的文件顯示,未來幾年,中電投新疆公司將立足煤炭、電力、煤化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板塊,突出伊犁、吐哈、準東、烏昌、塔城等五大重點區域,大力促進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到2020年實現煤炭控股產能7000萬噸、參股產能3000萬噸。
陸啟洲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集團未來幾年還將進一步整合煤炭業務。
按此規劃,中電投未來的煤炭產量很容易超過2億噸,而2011年,全國億噸級煤炭企業也只有7家。
華能集團同樣不甘示弱。根據計劃,到2020年,華能在新疆的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發電裝機規模將達1000萬千瓦以上,煤炭產能達到6000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60億立方米/年。華能集團在哈密控制了40多億噸的煤炭資源,在準東擁有50多億噸的煤炭資源。
利用央企的優勢,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兼并重組,五大電力集團去年煤炭產量總和已經高達2.26億噸,占到去年全國煤炭產量35.2億噸的6.42%。其中國電集團去年煤炭產量最高,達到了6505萬噸。國電集團并稱,目前集團控制煤炭資源達到了150億噸。
正是煤炭板塊抵消了五大電力集團火電業務的集體虧損,并讓其整體上保持盈利。
而對五大電力集團參與全國煤炭行業整合,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按照煤炭“十二五”規劃,鼓勵各類所有制煤礦企業以及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參與兼并重組。
煤炭產能過剩到來
經過幾年的行業大規模兼并重組,山西、內蒙古、河南等產煤大省的民營資本逐漸退出了這個行業,以前的“煤老板”也逐漸退出舞臺。
取而代之的,除了大型煤炭企業,諸如五大電力集團、中國鋁業公司等電力、冶金等下游行業企業,也逐漸向上游滲透和拓展。
除了在國內收購煤炭,下游企業在國際上也接連發力。今年4月,中國鋁業接連公布了兩個關于煤炭的收購方案,分別是斥資23.92億港元收購港交所上市公司永暉焦煤29.9%的股份;以及擬出資不超過10億美元,要約收購蒙古煤礦商南戈壁近60%股權。
五大電力集團的煤炭基本用于供給內部火電。這部分煤炭,對于幾家企業而言,價格漲跌并不影響整體的利潤水平。而對于外購的煤炭,價格下跌,則有利于集團火電板塊的減虧或盈利提升。
煤炭企業利潤開始大幅下滑的同時,分析師普遍上調了電力企業的盈利預期。
伴隨各大下游企業加大進入煤炭領域的力度,以及煤炭產能的擴張,煤炭產能過剩的現象正在逐步顯現。
一家煤炭行業媒體之前援引了一組數據,“十五”期間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253億元,“十一五”期間為12489.7億元,按每噸產能的投資額為800元計算,這兩個時期的投資可形成煤炭年產能21億噸,減去將在“十三五”期間投資的5億噸,“十二五”凈增年產能為16億噸。這些產能加上現有煤礦產能,總產能將超過50億噸。
“采選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直接簡單地計算煤炭價格,折算煤炭產能,這個計算法沒有一點科學依據。”業內人士告訴本報,根據煤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煤炭生產能力41億噸,煤炭產量控制在39億噸左右。由此分析,“十二五”期間煤炭產量年均增長控制在1.3億噸,比十一五期間的1.8億噸下降0.5億噸。但是同時看到在“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煤炭產量達到35.2億噸,比2010年的32.4億噸增長2.8億噸,明顯超出規劃預計增長速度,行業需求在未來5年內仍較為旺盛,所以煤炭產量的控制難度偏大。
上述人士認為,長期看,在經濟不景氣,頁巖氣能源革命和進口煤的沖擊下,煤炭或會維持供大于求局面。在此預期下,價格將呈下跌趨勢。如果煤炭行業低迷,電力、冶金、化工等下游行業企業則會優先采購集團內部的煤炭,對于單純的煤炭企業則是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