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法實施 澳礦業投資熱潮或降溫
來源:北京商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新財年開始,澳大利亞1日正式實施具有巨大爭議的碳稅法。作為發達國家中人均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澳大利亞政府稱,實施碳稅法是澳大利亞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自此,澳大利亞將成為繼歐盟、…
隨著新財年開始,澳大利亞1日正式實施具有巨大爭議的碳稅法。作為發達國家中人均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澳大利亞政府稱,實施碳稅法是澳大利亞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自此,澳大利亞將成為繼歐盟、新西蘭之后,第三個在全國范圍內引入碳交易機制的發達國家。
“碳稅”定價全球最高
七個月前的2011年11月,澳大利亞碳稅法由議會通過,對約500個碳排放最嚴重的企業強制性征收碳排放稅,每噸23澳元(約24美元)。這一價格為世界上類似法案的最高法定價格,歐盟國家對碳稅的定價一般為每噸8.7-12.6美元。
澳官方測算,實行“碳稅”后,預計平均每周家庭生活成本將增加9.9澳元,其中電費增加3.3澳元,燃氣費增加1.5澳元。為抵消“碳稅”對普通人的影響,政府將把“碳稅”收入用于分類補貼,預計每周家庭平均將獲得10.1澳元補貼。
就“碳稅”政策,工黨政府一再表示,“碳稅”直接課稅對象為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大企業,對居民生活無顯著影響。盡管如此,“碳稅”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的潛在影響,對相關產業和投資可能發揮的正負作用仍有待觀察。由于擔心碳稅法對生活和就業的影響,很多民眾也極力反對碳稅法。1日,悉尼有數千民眾舉行抗議示威。
工黨支持率接近歷史最低
雖然政府稱碳稅法對普通民眾并無影響,但依舊無法掩飾“碳稅”可能存在的先天缺陷。澳大利亞礦業協會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澳熱能煤每噸新增產能的成本5年內上漲了3倍,以致相關項目的可行性成疑。較之西非,在澳大利亞開采鐵礦的成本高出75%。一些分析人士擔憂,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若今后數年“碳稅”帶來的利空因素導致澳礦業投資出現降溫趨勢,屆時倘若再出現外部經濟疲軟和市場利空因素交織的局面,則難免對嚴重依賴礦業的澳大利亞經濟造成沖擊。
有政治評論家認為,“碳稅”是懸在工黨頭上的利劍:先是成為“最后一根稻草”壓死了陸克文政府,后又一度令新任黨魁吉拉德的支持率陷入低谷。最新民調顯示,約六成受訪者反對“碳稅”,而執政黨工黨支持率僅為27%,接近歷史最低點。
“碳稅”執行不力或淪為“惡稅”
“碳稅”政策自出臺以來飽受爭議,不僅為反對黨所詬病,民意支持率也不高,其社會和政治基礎并不牢固。反對黨已明確表態,若在下屆選舉中勝出,將立即廢除“碳稅”。如何讓“碳稅”擺脫人走茶涼的命運,是當局者的遠慮。
如果工黨政府受制于選舉政治的功利心,在推行“碳稅”時過于激進,缺乏變通,忽視配套改革、鞏固民意以及國際合作,則不免會偏離以“碳稅”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的初衷。若情況果真那樣,澳大利亞的“碳稅”可能最終淪為不得人心的惡稅,難以為繼,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終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最后買單者還是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