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創:鐵礦暴利將逐步回歸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6日在天津閉幕。在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鐵礦石需求國,而鐵礦石貿易被澳大利亞、巴西等三大礦業公司牢牢控制的格局仍未改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鐵礦石貿易機…
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6日在天津閉幕。在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鐵礦石需求國,而鐵礦石貿易被澳大利亞、巴西等三大礦業公司牢牢控制的格局仍未改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鐵礦石貿易機制,成為此次會議熱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此外,有關中國民營礦企進行海外投資的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在會上也受到廣泛關注。
“當前這樣的機制是不合理的,從(20)03年到去年底,由于鐵礦石漲價,中國鋼鐵企業多支出成本,這個成本包括鐵礦石本身以及海運費等過度操作,鋼鐵行業從(20)03年到去年多支出3000億美金,這足以引起我們各界對鐵礦石的高度關注。”
在鐵礦石專題論壇上,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一語道破了當前鐵礦石貿易機制給國內鋼鐵行業帶來的損失。據他透露,目前,中國鐵礦石消費占全球的60%左右,對外的依存度也超過60%,而全球鐵礦石貿易市場也被三大主要礦業公司控制約60%,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困局。
李新創認為,當前中國每年超過7億噸的鐵礦石進口量,必將促使中國鋼鐵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在海外尋求長期、穩定、多元化的鐵礦石基地等,努力打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和力拓三大礦業公司控制鐵礦石貿易的局面,建立一個公平、合理、透明的鐵礦石貿易機制。
“目前,我們除了在澳大利亞和巴西等主要鐵礦石分布國家尋求合作之外,我們加快在非洲、南美以及我們周邊國家(尋求)長期穩定的鐵礦石基地,努力打破三大礦控制鐵礦石貿易的局面。當然,這需要時間,不論怎么樣,隨著市場化的加劇,鐵礦目前暴利將逐步回歸,這是歷史的必然。”
據了解,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中國海外并購投入的資金平均每年以67%的增長率增長,預計2020年將會突破2000億美元,而民營礦企的海外投資逐漸成為在資源領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先達介紹說:“比如2012年民營的投資額上半年是11.8億美元,占投資總額比重是79%,同比增長了67%,民營投資比例有所增加。”
近幾年,中國成立了一些礦業基金,再加上天津礦權交易所和天津國際礦業金融改革示范基地的成立,這些都為民營礦企走出去提供了很大支持。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干飛說:“2009年第一家礦業投資私募基金成立,2010年專注于風險勘探的基金成立,同年下半年信托基金開始涌入,現在涉及的產品200多種,融資規模將近800個億。除了石油天然氣油氣之外,民營資本在礦產勘探開發上是占主導地位的,從發展趨勢來看,民營企業的規;图s化經營,已經向利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得出的一個判斷。”
與此同時,中國的礦業風險勘探市場也隨之建立并不斷成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采訪中,多名業內人士均對礦業風險勘探的未來抱有樂觀態度。金疆礦業基金的總裁陳彪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的礦業風險勘探市場我是比較樂觀的,一個方面是我們國家本身的資源勘探還有很大的潛力,就是把這些項目放在資本市場上就夠我們做一陣子。另外一個要組建海外兵團,我們在這里設立規則,讓外國人拿著他們自己的項目,到我們這里來上市,到我們這里來融資,讓我們投資者足不出戶,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參股控股投資海外項目,這是非常好的一大步。”
也有分析人士呼吁,民營企業在海外礦業并購時,要做好戰略規劃、制定實施方案、風險防控措施,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研究海外礦業并購的特點、難點、風險點,特別是做好項目前期的盡職調查,把風險規避在正式交易前。
以“攜手應對、共促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11月3日至6日在天津舉行,共吸引了來自55個國家的6000多名代表參會。由中國國土資源部主辦的這一大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礦業界獲取技術信息、交流發展經驗、開展商務合作的重要平臺
“當前這樣的機制是不合理的,從(20)03年到去年底,由于鐵礦石漲價,中國鋼鐵企業多支出成本,這個成本包括鐵礦石本身以及海運費等過度操作,鋼鐵行業從(20)03年到去年多支出3000億美金,這足以引起我們各界對鐵礦石的高度關注。”
在鐵礦石專題論壇上,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一語道破了當前鐵礦石貿易機制給國內鋼鐵行業帶來的損失。據他透露,目前,中國鐵礦石消費占全球的60%左右,對外的依存度也超過60%,而全球鐵礦石貿易市場也被三大主要礦業公司控制約60%,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困局。
李新創認為,當前中國每年超過7億噸的鐵礦石進口量,必將促使中國鋼鐵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在海外尋求長期、穩定、多元化的鐵礦石基地等,努力打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和力拓三大礦業公司控制鐵礦石貿易的局面,建立一個公平、合理、透明的鐵礦石貿易機制。
“目前,我們除了在澳大利亞和巴西等主要鐵礦石分布國家尋求合作之外,我們加快在非洲、南美以及我們周邊國家(尋求)長期穩定的鐵礦石基地,努力打破三大礦控制鐵礦石貿易的局面。當然,這需要時間,不論怎么樣,隨著市場化的加劇,鐵礦目前暴利將逐步回歸,這是歷史的必然。”
據了解,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中國海外并購投入的資金平均每年以67%的增長率增長,預計2020年將會突破2000億美元,而民營礦企的海外投資逐漸成為在資源領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先達介紹說:“比如2012年民營的投資額上半年是11.8億美元,占投資總額比重是79%,同比增長了67%,民營投資比例有所增加。”
近幾年,中國成立了一些礦業基金,再加上天津礦權交易所和天津國際礦業金融改革示范基地的成立,這些都為民營礦企走出去提供了很大支持。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干飛說:“2009年第一家礦業投資私募基金成立,2010年專注于風險勘探的基金成立,同年下半年信托基金開始涌入,現在涉及的產品200多種,融資規模將近800個億。除了石油天然氣油氣之外,民營資本在礦產勘探開發上是占主導地位的,從發展趨勢來看,民營企業的規;图s化經營,已經向利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得出的一個判斷。”
與此同時,中國的礦業風險勘探市場也隨之建立并不斷成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采訪中,多名業內人士均對礦業風險勘探的未來抱有樂觀態度。金疆礦業基金的總裁陳彪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的礦業風險勘探市場我是比較樂觀的,一個方面是我們國家本身的資源勘探還有很大的潛力,就是把這些項目放在資本市場上就夠我們做一陣子。另外一個要組建海外兵團,我們在這里設立規則,讓外國人拿著他們自己的項目,到我們這里來上市,到我們這里來融資,讓我們投資者足不出戶,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參股控股投資海外項目,這是非常好的一大步。”
也有分析人士呼吁,民營企業在海外礦業并購時,要做好戰略規劃、制定實施方案、風險防控措施,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研究海外礦業并購的特點、難點、風險點,特別是做好項目前期的盡職調查,把風險規避在正式交易前。
以“攜手應對、共促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11月3日至6日在天津舉行,共吸引了來自55個國家的6000多名代表參會。由中國國土資源部主辦的這一大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礦業界獲取技術信息、交流發展經驗、開展商務合作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