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將被提到新高度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一名接近決策部門的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召開在即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政策方面不會有太大變動,但在微觀層面,城鎮化將會被提到一個新高度。上一個十年,中國較好地…
近日,一名接近決策部門的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召開在即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政策方面不會有太大變動,但在微觀層面,城鎮化將會被提到一個新高度。
上一個十年,中國較好地利用了外部機遇發展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如今,金融經濟危機大大削弱了外需,而過去保證中國成本優勢的人口和資源紅利也趨于耗竭。放眼未來十年,支撐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機遇何在?
據上述經濟學家稱,國內很多智庫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的經濟引擎,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中長期動力。但他同時分析稱,雖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但城鎮化如要充分發揮其經濟拉動作用,將牽涉到很多領域的體制轉型。
高層定調
通常認為,中國經濟到了現階段,依賴傳統人口、資源紅利的發展模式已然不可持續,高層亦將改革界定為新紅利,引發各界關于改革的熱議。而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則被認為是新一輪改革的重要目標。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十八大閉幕以來,高層也在一些場合提到“城鎮化”。11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量大面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2013年經濟工作時,再次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由此可見,推進新型城鎮化已被提到了中國決策層各個層面的議事日程上。
“新”在何處?
過去30年,中國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1.72億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并處于持續增長中。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本報分析稱,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率處于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2011年的城鎮化率為51.27%,正處在加速發展的區間,未來十年不僅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還會有一個較快的速度。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認為,與發達國家通常城鎮化率達到80%的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未來還有20%~30%的提升空間,2億至3億人口未來將涌入城鎮。加上現有的2億農民工,屆時,新增城鎮人口將達4億左右。
盡管城鎮化多年的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但存在的諸多問題目前已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多名專家和政府部門人士對本報提及的問題包括:人口城鎮化落后于土地城鎮化,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區域布局不均衡等等。
上述經濟學家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令“新型城鎮化”有了針對性。在他看來,新型城鎮化有三個主要側重點:一是強調城市群引領,并以此作為城鎮化主體形態;二是強調“新四化”同步,注重城鎮化質量;三是強調核心城市輻射,關注中小城市發展。
深刻轉型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管理高峰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稱,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從單純的城市化轉向新型的城鎮化,從土地的城鎮化轉向人口的城鎮化,創新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機制,就是如何把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的農民、農業轉移人口或者農民工及其家屬變成真正的城鎮居民和城市居民,提高城鎮化的質量,使城鄉居民公平地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中金公司12月10日發布的宏觀經濟研究報告認為,新政策具體內涵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經濟的供給能力;具體領域包括財稅改革尤其是結構性減稅,鼓勵民間投資、增加競爭、破除壟斷,控制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以及改變基建融資方式等
上一個十年,中國較好地利用了外部機遇發展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如今,金融經濟危機大大削弱了外需,而過去保證中國成本優勢的人口和資源紅利也趨于耗竭。放眼未來十年,支撐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機遇何在?
據上述經濟學家稱,國內很多智庫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的經濟引擎,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中長期動力。但他同時分析稱,雖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但城鎮化如要充分發揮其經濟拉動作用,將牽涉到很多領域的體制轉型。
高層定調
通常認為,中國經濟到了現階段,依賴傳統人口、資源紅利的發展模式已然不可持續,高層亦將改革界定為新紅利,引發各界關于改革的熱議。而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則被認為是新一輪改革的重要目標。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十八大閉幕以來,高層也在一些場合提到“城鎮化”。11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量大面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2013年經濟工作時,再次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由此可見,推進新型城鎮化已被提到了中國決策層各個層面的議事日程上。
“新”在何處?
過去30年,中國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1.72億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并處于持續增長中。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本報分析稱,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率處于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2011年的城鎮化率為51.27%,正處在加速發展的區間,未來十年不僅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還會有一個較快的速度。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認為,與發達國家通常城鎮化率達到80%的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未來還有20%~30%的提升空間,2億至3億人口未來將涌入城鎮。加上現有的2億農民工,屆時,新增城鎮人口將達4億左右。
盡管城鎮化多年的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但存在的諸多問題目前已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多名專家和政府部門人士對本報提及的問題包括:人口城鎮化落后于土地城鎮化,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區域布局不均衡等等。
上述經濟學家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令“新型城鎮化”有了針對性。在他看來,新型城鎮化有三個主要側重點:一是強調城市群引領,并以此作為城鎮化主體形態;二是強調“新四化”同步,注重城鎮化質量;三是強調核心城市輻射,關注中小城市發展。
深刻轉型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管理高峰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稱,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從單純的城市化轉向新型的城鎮化,從土地的城鎮化轉向人口的城鎮化,創新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機制,就是如何把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的農民、農業轉移人口或者農民工及其家屬變成真正的城鎮居民和城市居民,提高城鎮化的質量,使城鄉居民公平地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中金公司12月10日發布的宏觀經濟研究報告認為,新政策具體內涵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經濟的供給能力;具體領域包括財稅改革尤其是結構性減稅,鼓勵民間投資、增加競爭、破除壟斷,控制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以及改變基建融資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