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結售匯與外匯占款相悖:央行等或非常規操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2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環比增加1.3倍,與此前公布的11月外匯占款意外大幅減少736億元仍然是背道而馳。結售匯數據還是無法解釋11月外匯占…
12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環比增加1.3倍,與此前公布的11月外匯占款意外大幅減少736億元仍然是背道而馳。
“結售匯數據還是無法解釋11月外匯占款的超預期下降。實際上11月份包括代客結售匯在內的所有數據都是一致的,只有外匯占款是異常的。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表明個人和企業賣給銀行的外匯是185億美元,同月外匯占款下降736億人民幣說明所有金融機構賣出的外匯有100多億美元,這兩項加起來就是將近300億美元,這些錢去了哪里?”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發出疑問。
包括謝亞軒在內的一些人士認為,很可能是央行與中投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了一些非常規操作導致11月外匯占款異動,例如央行對中投再注資,但這一說法尚無法得到證實。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則認為,11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59億美元,小于185億美元代客結售匯順差,與企業、個人外匯存款下降是吻合的;涉外收付款順差59億美元小于當期局部國際收支順差(貿易順差+FDI),表明有外匯滯留境外;代客涉外收付款包括人民幣,在升值預期下對外付款中含一定的人民幣,因此涉外收付款中外匯順差沒有59億美元這么大,甚至可能是逆差,也只有如此才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負相吻合。
證偽“資本外逃”說
央行12月14日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1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人民幣25.719萬億元,環比減少736億元,而10月份外匯占款為增加216.25億元。
在美國推出QE3后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壓力加大、人民幣連續觸及漲停以及香港金管局頻頻干預匯市的背景下,11月外匯占款不增反減,令市場人士大跌眼鏡,亦令“熱錢”大幅流出的猜測再度升溫,如申銀萬國[微博]就用“殘差法”測算11月“熱錢”流出391億美元。
但官方最新數據顯然不支持這種猜測。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匯1366億美元,售匯118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207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152億美元,遠期凈結匯54億美元,為7個月以來首次轉為凈結匯。
“(代客結售匯)順差實際上證偽了資本外逃的觀點,如果是資本外逃不可能有這么多結匯而且還是順差,同時這個數據證實了國際資本流入的觀點。代客結售匯數據與11月的市場狀況是相符的,這進一步說明了外匯占款數據的異常。”謝亞軒說。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亦認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否定了熱錢大幅流出的猜測,代客結匯環比上升以及11月外匯存款下降也否定了有關企業結匯意愿不強的說法,同時代客收付匯順差否定了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將表外同業代付業務納入表內核算導致企業增加外匯支付的說法。
8月20日,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規范同業代付業務管理的通知》,要求銀行將表外同業代付業務納入表內核算。外匯局相關負責人在公布10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時曾表示,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寬流動性、低利率政策,原本會刺激資本流入我國,但作用尚不明顯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上述通知導致企業減少進口延付并加速償還前期的境外銀行代付款。
“如果通知的作用這么大,那銀行代客收付匯就不會變成順差,而應當繼續逆差。”趙慶明說。
數據顯示,1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2289億美元,對外付款2229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約59億美元,而10月和9月分別為逆差53億美元和89億美元。1-11月,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入23250億美元,累計對外付款22453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付款順差797億美元。
資本外逃、代付新規影響等因素似乎皆被證偽,那外匯占款大幅下降的原因到底何在?
“外匯涌向銀行,銀行不能拒收,以降外匯存款利率應之。現在已經允許企業在海外擁有外匯賬戶,作為一種選擇推遲將外匯調入境內,放在香港好歹可以有多種投資選擇,就如金管局陳總裁說的,這陣子進入香港的錢主要進了債市和股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10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53億美元。”丁志杰表示。
他認為,盡管11月銀行代客涉外首付款轉為順差59億美元,但仍然小于當期局部國際收支順差(貿易順差+FDI),表明有外匯滯留境外,而如果企業將外匯滯留境外,境內某些人或企業若想對外轉移資產,可以將人民幣打入前者賬戶來實現,這涉及非法資本流動,但不容易甄別。
此外,在升值預期下對外付款中含一定的人民幣,涉外收付款中外匯順差沒有這么大,但11月份銀行代客涉外人民幣收付款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有多大,目前沒有公開數據。根據人民銀行《金融統計數報告》,11月份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2244億元、794億元、21億元、232億元。
謝亞軒則認為,300多億美元規模的外匯去向不明,最合理的解釋是央行在這個時間段內對中投進行了類似于2007年情況的外匯注資。
“從今年初開始就一直在討論相關部門對中投增資,但在9月份以前資本流入不多,相關部門可能認為注資的時機還不成熟,而到11月份資本流入狀況明顯改善,所以行動了。盡管11月外匯占款負增長,但銀行間流動性依然寬松,央行對中投注資比較能解釋得通,但是否如此還有待有關部門公布更多信息。”他表示。
趙慶明亦認為,11月外匯占款的超預期變動很可能是有關部門的一些超出市場預期的非常規操作所致,比如央行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了一些比較復雜的交易。“央行對中投增資確實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異動,但我還沒聽說這方面的進展。”
“結售匯數據還是無法解釋11月外匯占款的超預期下降。實際上11月份包括代客結售匯在內的所有數據都是一致的,只有外匯占款是異常的。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表明個人和企業賣給銀行的外匯是185億美元,同月外匯占款下降736億人民幣說明所有金融機構賣出的外匯有100多億美元,這兩項加起來就是將近300億美元,這些錢去了哪里?”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發出疑問。
包括謝亞軒在內的一些人士認為,很可能是央行與中投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了一些非常規操作導致11月外匯占款異動,例如央行對中投再注資,但這一說法尚無法得到證實。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則認為,11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59億美元,小于185億美元代客結售匯順差,與企業、個人外匯存款下降是吻合的;涉外收付款順差59億美元小于當期局部國際收支順差(貿易順差+FDI),表明有外匯滯留境外;代客涉外收付款包括人民幣,在升值預期下對外付款中含一定的人民幣,因此涉外收付款中外匯順差沒有59億美元這么大,甚至可能是逆差,也只有如此才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負相吻合。
證偽“資本外逃”說
央行12月14日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1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人民幣25.719萬億元,環比減少736億元,而10月份外匯占款為增加216.25億元。
在美國推出QE3后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壓力加大、人民幣連續觸及漲停以及香港金管局頻頻干預匯市的背景下,11月外匯占款不增反減,令市場人士大跌眼鏡,亦令“熱錢”大幅流出的猜測再度升溫,如申銀萬國[微博]就用“殘差法”測算11月“熱錢”流出391億美元。
但官方最新數據顯然不支持這種猜測。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匯1366億美元,售匯118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185億美元。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207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152億美元,遠期凈結匯54億美元,為7個月以來首次轉為凈結匯。
“(代客結售匯)順差實際上證偽了資本外逃的觀點,如果是資本外逃不可能有這么多結匯而且還是順差,同時這個數據證實了國際資本流入的觀點。代客結售匯數據與11月的市場狀況是相符的,這進一步說明了外匯占款數據的異常。”謝亞軒說。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亦認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否定了熱錢大幅流出的猜測,代客結匯環比上升以及11月外匯存款下降也否定了有關企業結匯意愿不強的說法,同時代客收付匯順差否定了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將表外同業代付業務納入表內核算導致企業增加外匯支付的說法。
8月20日,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規范同業代付業務管理的通知》,要求銀行將表外同業代付業務納入表內核算。外匯局相關負責人在公布10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時曾表示,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寬流動性、低利率政策,原本會刺激資本流入我國,但作用尚不明顯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上述通知導致企業減少進口延付并加速償還前期的境外銀行代付款。
“如果通知的作用這么大,那銀行代客收付匯就不會變成順差,而應當繼續逆差。”趙慶明說。
數據顯示,1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2289億美元,對外付款2229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約59億美元,而10月和9月分別為逆差53億美元和89億美元。1-11月,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入23250億美元,累計對外付款22453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付款順差797億美元。
資本外逃、代付新規影響等因素似乎皆被證偽,那外匯占款大幅下降的原因到底何在?
“外匯涌向銀行,銀行不能拒收,以降外匯存款利率應之。現在已經允許企業在海外擁有外匯賬戶,作為一種選擇推遲將外匯調入境內,放在香港好歹可以有多種投資選擇,就如金管局陳總裁說的,這陣子進入香港的錢主要進了債市和股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10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53億美元。”丁志杰表示。
他認為,盡管11月銀行代客涉外首付款轉為順差59億美元,但仍然小于當期局部國際收支順差(貿易順差+FDI),表明有外匯滯留境外,而如果企業將外匯滯留境外,境內某些人或企業若想對外轉移資產,可以將人民幣打入前者賬戶來實現,這涉及非法資本流動,但不容易甄別。
此外,在升值預期下對外付款中含一定的人民幣,涉外收付款中外匯順差沒有這么大,但11月份銀行代客涉外人民幣收付款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有多大,目前沒有公開數據。根據人民銀行《金融統計數報告》,11月份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2244億元、794億元、21億元、232億元。
謝亞軒則認為,300多億美元規模的外匯去向不明,最合理的解釋是央行在這個時間段內對中投進行了類似于2007年情況的外匯注資。
“從今年初開始就一直在討論相關部門對中投增資,但在9月份以前資本流入不多,相關部門可能認為注資的時機還不成熟,而到11月份資本流入狀況明顯改善,所以行動了。盡管11月外匯占款負增長,但銀行間流動性依然寬松,央行對中投注資比較能解釋得通,但是否如此還有待有關部門公布更多信息。”他表示。
趙慶明亦認為,11月外匯占款的超預期變動很可能是有關部門的一些超出市場預期的非常規操作所致,比如央行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了一些比較復雜的交易。“央行對中投增資確實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異動,但我還沒聽說這方面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