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微利局面貽害無窮
來源:中國礦業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2012年鋼鐵工業運行情況分析和2013年運行展望》指出,2012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再次陷入低迷,鋼鐵工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期,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2012年鋼鐵工業運行情況分析和2013年運行展望》指出,2012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再次陷入低迷,鋼鐵工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期”,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441億元,同比下降4.3%;實現利潤15.8億元,同比下降98.2%;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只有0.04%)。
作為有著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粗鋼7億多噸的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整個行業的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著實令人汗顏!如果再把資源和環境的成本算進去的話,那我國整個鋼鐵行業的銷售利潤率應該是負數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際上,我國鋼鐵行業這種不識時務、近乎飲鴆止渴之舉由來已久,并一直飽受詬病。近幾年來,國際鐵礦石價格“翻著跟斗”往上躥,而鋼鐵價格上漲卻十分有限,鋼鐵行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鋼鐵行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嚴格控制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許多鋼鐵企業和一些地方不僅沒有嚴格控制和壓縮鋼鐵產能,反而還大力發展鋼鐵行業。
尤其是在近幾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揚、國內節能減排壓力陡增和生態環境建設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我國鋼鐵行業繼續書寫著一個悲哀的“神話”——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每年的粗鋼產量依然在增加。剛剛過去的2012年就是最好的佐證,雖然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和財務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響,我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再次陷入低迷,但鋼鐵產量依然穩中有升,全國累計生產粗鋼71654萬噸,同比增長3.1%,接近《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粗鋼需求峰值弧頂區。
國際鐵礦石價格高位震蕩,國際國內鋼鐵價格低位運行,而國內鋼鐵產量又有增無減,到頭來受損的不僅僅是國家整體利益,還有企業利益。為什么有些地方和鋼鐵企業卻不明白這一簡單的道理?關鍵是地方利益和企業利益在作祟。一些地方為了一時的發展,置國家政策于不顧,視生態環境于不見,眼中只有GDP,不僅不制止和控制鋼鐵產能,反而還把該產業作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骨干支柱產業大力扶持,成為當地鋼鐵產量逆勢增長的“幕后推手”。面對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相互競爭異常激烈的狀況,一些鋼鐵企業為了追求業內龍頭老大的地位,跑馬圈地,盲目攀比,競相上馬新項目和改擴建已有項目,進而使鋼鐵產能不斷擴張。
鋼鐵企業微利局面于國于企于民都是貽害無窮,有百害而無一利。筆者認為,要徹底改變我國鋼鐵行業大而不強、廣種薄收的局面,必須多管齊下,提高產業集中度,調整優化鋼鐵產業結構,堅持以銷定產,有效控制產量,優先保障市場銷售好、盈利能力高的產品的生產,壓減市場銷售不暢的產品;積極推進產品升級,狠抓轉型升級,不斷開拓市場,提高發展質量和潛力,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國家相關部門要出臺更嚴厲的相關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加強規劃落實和規范管理,著力化解鋼鐵工業產能過剩矛盾,積極組織開展企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引導和扶持我國鋼鐵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在堅決關閉一批產能低、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的同時,大力扶持先進產能,促進地方鋼鐵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作為有著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粗鋼7億多噸的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整個行業的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著實令人汗顏!如果再把資源和環境的成本算進去的話,那我國整個鋼鐵行業的銷售利潤率應該是負數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際上,我國鋼鐵行業這種不識時務、近乎飲鴆止渴之舉由來已久,并一直飽受詬病。近幾年來,國際鐵礦石價格“翻著跟斗”往上躥,而鋼鐵價格上漲卻十分有限,鋼鐵行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鋼鐵行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嚴格控制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許多鋼鐵企業和一些地方不僅沒有嚴格控制和壓縮鋼鐵產能,反而還大力發展鋼鐵行業。
尤其是在近幾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揚、國內節能減排壓力陡增和生態環境建設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我國鋼鐵行業繼續書寫著一個悲哀的“神話”——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每年的粗鋼產量依然在增加。剛剛過去的2012年就是最好的佐證,雖然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和財務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響,我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再次陷入低迷,但鋼鐵產量依然穩中有升,全國累計生產粗鋼71654萬噸,同比增長3.1%,接近《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粗鋼需求峰值弧頂區。
國際鐵礦石價格高位震蕩,國際國內鋼鐵價格低位運行,而國內鋼鐵產量又有增無減,到頭來受損的不僅僅是國家整體利益,還有企業利益。為什么有些地方和鋼鐵企業卻不明白這一簡單的道理?關鍵是地方利益和企業利益在作祟。一些地方為了一時的發展,置國家政策于不顧,視生態環境于不見,眼中只有GDP,不僅不制止和控制鋼鐵產能,反而還把該產業作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骨干支柱產業大力扶持,成為當地鋼鐵產量逆勢增長的“幕后推手”。面對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相互競爭異常激烈的狀況,一些鋼鐵企業為了追求業內龍頭老大的地位,跑馬圈地,盲目攀比,競相上馬新項目和改擴建已有項目,進而使鋼鐵產能不斷擴張。
鋼鐵企業微利局面于國于企于民都是貽害無窮,有百害而無一利。筆者認為,要徹底改變我國鋼鐵行業大而不強、廣種薄收的局面,必須多管齊下,提高產業集中度,調整優化鋼鐵產業結構,堅持以銷定產,有效控制產量,優先保障市場銷售好、盈利能力高的產品的生產,壓減市場銷售不暢的產品;積極推進產品升級,狠抓轉型升級,不斷開拓市場,提高發展質量和潛力,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國家相關部門要出臺更嚴厲的相關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加強規劃落實和規范管理,著力化解鋼鐵工業產能過剩矛盾,積極組織開展企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引導和扶持我國鋼鐵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在堅決關閉一批產能低、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的同時,大力扶持先進產能,促進地方鋼鐵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關稅取消出口反降 焦炭提前透支利好 下一篇:春節后鋼鐵社會庫存大幅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