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氣將加快鋼鐵業布局調整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一是部分城市鋼廠向外搬遷,二是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 春節長假剛過,霧霾天氣再次襲擊我國中東部地區。2月16日,北京、濟南出現霧霾…
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一是部分城市鋼廠向外搬遷,二是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
春節長假剛過,霧霾天氣再次襲擊我國中東部地區。2月16日,北京、濟南出現霧霾天氣,遭遇重度污染;2月17日,魯西北的德州、聊城等地陷入一片迷霧之中,市區能見度不足200米;2月20日,青島出現霧霾天氣,部分地區出現重度污染;2月21日,從華北平原到江淮、江漢一帶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一直持續到25日才有所減弱,但華北南部、黃淮等地部分地區仍有中度霾……
進入2013年,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相繼出現4次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30個省(區、市)。其中1月6日~16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了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霧霾天氣過程。霧霾天氣給大氣環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在這場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過程中,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成為重災區,其中京城的霧霾尤其嚴重。1月份,北京遭遇了5次強霾污染,霧霾天數達25天,看得見太陽的晴天屈指可數。
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于中國鋼鐵產業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業內有關專家認為,雖然鋼鐵行業并不是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但它對環境的負面效應也比較明顯。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中央政府加大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淘汰中小鋼廠的力度。同時,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
雖非“罪魁禍首”,但也"難逃其責”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場極為嚴重的霧霾天氣,顯示了中國現階段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重。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卻對周邊環境保護不夠。不僅全國性環保標準過低,執法不嚴,還有的地方將環保缺失作為吸引外來投資的優惠條件,個別地區企業甚至無視環保法規,任意排放“三廢”。因此,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河流湖泊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其污染的嚴重程度,很多進入了世界排名前列。
“大規模治理污染,當然劍指鋼鐵行業。這是因為鋼鐵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很大。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粗鋼產量6.27億噸,鋼鐵企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粉塵的量分別占同期工業排放量的9.5%、6.3%、9.3%和20.7%。到2012年,中國粗鋼產量已經超過7億噸,預計今后10年之內,粗鋼產量還會進一步提高,各種污染物繼續增加,這就必須對于鋼鐵企業實施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向西方發達國家標準靠攏,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環保要求。”陳克新說。
有分析認為,北京的機動車和周邊地區的燃煤,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區的重度污染。北京在燃煤總量上已經減到了2000萬噸,但北京周邊地區的燃煤總量卻是3.5億噸。
“現在,鋼鐵行業的尷尬是,雖然鋼鐵行業不是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但它對環境的負面效應也比較明顯,不僅僅停留在冶煉環節的耗電、耗水上,還有空氣污染。比如上游的焦炭生產,全國這么多的焦化企業,最終產品大部分是為金屬冶煉準備原燃料。”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研究員赫榮亮表示。
他列舉數字說,2012年,全國焦炭產量高達4.43億噸。同時,鋼鐵行業綜合能耗大,現在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水平,綜合能耗為600千克標煤/噸,折合每年冶煉生產能耗在4億噸標煤以上。同時鋼鐵也是直接污染源,中鋼協重點統計鋼鐵企業2012年廢氣累計排放86889.9億標準立方米;二氧化硫累計排放68.18萬噸;煙粉塵累計排放43.78萬噸。
京津周邊地區鋼鐵減排壓力加大
陳克新指出,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政府對鋼鐵產業節能減排要求更為嚴格。受其影響,今后中國鋼鐵行業的環保成本勢必不斷增加,在推高中國鋼材總成本同時,其總成本占比也會明顯提升。“這種提升速度,將顯著超越鐵礦石等原材料成本的提高水平。”他說。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陳克新認為,開展全方位、大力度的污染治理,勢必會帶來大規模的環保投資,勢必會產生極為旺盛的鋼鐵需求,成為消化鋼鐵產能的廣闊空間。譬如催生強大環保產業崛起,包括環保技術研發、環保裝備制造與安裝、環保項目的施工建設等。一個強大環保產業的崛起與不斷成長,需要大量鋼鐵支撐。預計今后10年之內,因為環保產業崛起,所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派生)鋼材需求,會有數億噸之多。
記者注意到,此次霧霾污染凸顯在京津冀地區,作為《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地區,京津冀“十二五”期間治理目標是,到201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6%。規劃要求,重點控制區禁止新、改、擴建除“上大壓小”和熱電聯產以外的燃煤電廠,嚴格限制鋼鐵、水泥等行業中的高污染項目。
“而棘手之處恰恰在于,京津冀地區同樣也是全國鋼鐵主要生產地區。”赫榮亮說。其中,河北省鋼鐵產能龐大,占據了全國產量1/4。2012年,河北省鋼鐵產量1.8億噸,同期全國鋼鐵產量7.16億噸。河北省的產能淘汰壓力大,雖然一直在強調減排降產,但河北省鋼鐵產量也一直在膨脹,從2008年的1.15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1.8億噸。還有,河北省的鋼鐵產量真實數據飽受爭議,外界質疑河北鋼鐵產量已達2億噸,2011年瞞報鋼鐵產量達5000萬噸,依據是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產量已經超過全省鋼鐵產量。距離京津較近的山東、山西兩省同樣是鋼鐵大省,山東省2012年鋼鐵產量5956萬噸,山西省產量3950萬噸。
“所以,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京津周邊地區的行業減排壓力加大,推動中央政府加大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淘汰中小鋼廠的力度。”赫榮亮說。城市鋼廠搬遷箭在弦上
業內專家認為,這次霧霾天氣的另外一個影響在于,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一是部分城市鋼廠向外搬遷,二是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布局不合理,北方地區多,南方地區少;東部地區多,西部地區少;且一般分布于內陸大中城市,沿海地區布局少,僅有的幾個沿海鋼鐵工廠占現有產能比重小。
2012年,國務院簽發《鋼鐵產業生產力布局和調整規劃》,核心就是全國39家城市型鋼廠,按照沿海沿邊的原則,在5年時間內搬離城市。這主要是基于環保、城市居民健康考慮,其他如有色金屬、化工等高污染產業也都將搬遷。目前,部分鋼廠已經開始落實搬遷計劃,如重慶鋼鐵公司、青島鋼鐵集團等。
“但橫亙在城市鋼廠搬遷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搬遷成本高。”赫榮亮舉例說,因搬遷一事,2012年政府財政補貼重慶鋼鐵公司20億元。鑒于成本高昂,大部分鋼鐵企業的搬遷之事,只能望“洋”興嘆,難以實現臨海愿望。
赫榮亮認為,這次華北等區域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將促使政府環境污染整治工作發力加碼,加快調整鋼鐵產業布局,一方面督促城市鋼廠向“綠色鋼鐵”目標提升,若效果不理想,不排除進一步綜合考慮部分鋼廠搬遷事宜。
陳克新則分析認為,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中國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中國鋼材進口量將逐步增多。
他說,初步測算表明,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持續,中國粗鋼需求量還將不斷增長,相繼躍上8億噸、9億噸臺階,其中直接與間接粗鋼出口量將會達到億噸左右,差不多是國內粗鋼產量的15%。如此之多的國內外粗鋼需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都在國內生產,這是中國環境難以承受的。因此,中國鋼鐵企業有必要“走出去”,將部分粗鋼產能向境外轉移,接近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環保標準提高,環保管理日趨嚴格,也會形成倒逼機制,迫使部分粗鋼產能外遷。盡管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境外產能布局還未開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成為一個趨勢。預計今后中國境外粗鋼產能將會不斷增加,有可能占據產能總量的20%,甚至更多。
隨著中國鋼鐵企業境外產能擴張,國內鋼鐵產量增速大幅回落,甚至出現絕對量的萎縮。陳克新認為,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中國鋼鐵產品進口量勢必不斷增加,最多時期,其年度凈進口量有可能達到2億噸左右。也就是說,今后中國粗鋼凈進口量有可能占據需求總量的1/4,或者1/3。
“中國粗鋼由大量出口轉為大量進口,體現了中國鋼鐵產業的重大戰略性調整。這種調整的實質,是將直接大量進口能源、礦石,轉變為進口鋼鐵產品,這有利于中國環境的改善,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陳克新說。
春節長假剛過,霧霾天氣再次襲擊我國中東部地區。2月16日,北京、濟南出現霧霾天氣,遭遇重度污染;2月17日,魯西北的德州、聊城等地陷入一片迷霧之中,市區能見度不足200米;2月20日,青島出現霧霾天氣,部分地區出現重度污染;2月21日,從華北平原到江淮、江漢一帶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一直持續到25日才有所減弱,但華北南部、黃淮等地部分地區仍有中度霾……
進入2013年,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相繼出現4次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30個省(區、市)。其中1月6日~16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了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霧霾天氣過程。霧霾天氣給大氣環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在這場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過程中,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成為重災區,其中京城的霧霾尤其嚴重。1月份,北京遭遇了5次強霾污染,霧霾天數達25天,看得見太陽的晴天屈指可數。
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對于中國鋼鐵產業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業內有關專家認為,雖然鋼鐵行業并不是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但它對環境的負面效應也比較明顯。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中央政府加大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淘汰中小鋼廠的力度。同時,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
雖非“罪魁禍首”,但也"難逃其責”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場極為嚴重的霧霾天氣,顯示了中國現階段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重。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卻對周邊環境保護不夠。不僅全國性環保標準過低,執法不嚴,還有的地方將環保缺失作為吸引外來投資的優惠條件,個別地區企業甚至無視環保法規,任意排放“三廢”。因此,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河流湖泊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其污染的嚴重程度,很多進入了世界排名前列。
“大規模治理污染,當然劍指鋼鐵行業。這是因為鋼鐵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很大。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粗鋼產量6.27億噸,鋼鐵企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粉塵的量分別占同期工業排放量的9.5%、6.3%、9.3%和20.7%。到2012年,中國粗鋼產量已經超過7億噸,預計今后10年之內,粗鋼產量還會進一步提高,各種污染物繼續增加,這就必須對于鋼鐵企業實施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向西方發達國家標準靠攏,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環保要求。”陳克新說。
有分析認為,北京的機動車和周邊地區的燃煤,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區的重度污染。北京在燃煤總量上已經減到了2000萬噸,但北京周邊地區的燃煤總量卻是3.5億噸。
“現在,鋼鐵行業的尷尬是,雖然鋼鐵行業不是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但它對環境的負面效應也比較明顯,不僅僅停留在冶煉環節的耗電、耗水上,還有空氣污染。比如上游的焦炭生產,全國這么多的焦化企業,最終產品大部分是為金屬冶煉準備原燃料。”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研究員赫榮亮表示。
他列舉數字說,2012年,全國焦炭產量高達4.43億噸。同時,鋼鐵行業綜合能耗大,現在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水平,綜合能耗為600千克標煤/噸,折合每年冶煉生產能耗在4億噸標煤以上。同時鋼鐵也是直接污染源,中鋼協重點統計鋼鐵企業2012年廢氣累計排放86889.9億標準立方米;二氧化硫累計排放68.18萬噸;煙粉塵累計排放43.78萬噸。
京津周邊地區鋼鐵減排壓力加大
陳克新指出,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政府對鋼鐵產業節能減排要求更為嚴格。受其影響,今后中國鋼鐵行業的環保成本勢必不斷增加,在推高中國鋼材總成本同時,其總成本占比也會明顯提升。“這種提升速度,將顯著超越鐵礦石等原材料成本的提高水平。”他說。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陳克新認為,開展全方位、大力度的污染治理,勢必會帶來大規模的環保投資,勢必會產生極為旺盛的鋼鐵需求,成為消化鋼鐵產能的廣闊空間。譬如催生強大環保產業崛起,包括環保技術研發、環保裝備制造與安裝、環保項目的施工建設等。一個強大環保產業的崛起與不斷成長,需要大量鋼鐵支撐。預計今后10年之內,因為環保產業崛起,所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派生)鋼材需求,會有數億噸之多。
記者注意到,此次霧霾污染凸顯在京津冀地區,作為《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的重點地區,京津冀“十二五”期間治理目標是,到201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6%。規劃要求,重點控制區禁止新、改、擴建除“上大壓小”和熱電聯產以外的燃煤電廠,嚴格限制鋼鐵、水泥等行業中的高污染項目。
“而棘手之處恰恰在于,京津冀地區同樣也是全國鋼鐵主要生產地區。”赫榮亮說。其中,河北省鋼鐵產能龐大,占據了全國產量1/4。2012年,河北省鋼鐵產量1.8億噸,同期全國鋼鐵產量7.16億噸。河北省的產能淘汰壓力大,雖然一直在強調減排降產,但河北省鋼鐵產量也一直在膨脹,從2008年的1.15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1.8億噸。還有,河北省的鋼鐵產量真實數據飽受爭議,外界質疑河北鋼鐵產量已達2億噸,2011年瞞報鋼鐵產量達5000萬噸,依據是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產量已經超過全省鋼鐵產量。距離京津較近的山東、山西兩省同樣是鋼鐵大省,山東省2012年鋼鐵產量5956萬噸,山西省產量3950萬噸。
“所以,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京津周邊地區的行業減排壓力加大,推動中央政府加大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淘汰中小鋼廠的力度。”赫榮亮說。城市鋼廠搬遷箭在弦上
業內專家認為,這次霧霾天氣的另外一個影響在于,迫于環保壓力,政府會考慮加快鋼鐵產業布局調整,一是部分城市鋼廠向外搬遷,二是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布局不合理,北方地區多,南方地區少;東部地區多,西部地區少;且一般分布于內陸大中城市,沿海地區布局少,僅有的幾個沿海鋼鐵工廠占現有產能比重小。
2012年,國務院簽發《鋼鐵產業生產力布局和調整規劃》,核心就是全國39家城市型鋼廠,按照沿海沿邊的原則,在5年時間內搬離城市。這主要是基于環保、城市居民健康考慮,其他如有色金屬、化工等高污染產業也都將搬遷。目前,部分鋼廠已經開始落實搬遷計劃,如重慶鋼鐵公司、青島鋼鐵集團等。
“但橫亙在城市鋼廠搬遷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搬遷成本高。”赫榮亮舉例說,因搬遷一事,2012年政府財政補貼重慶鋼鐵公司20億元。鑒于成本高昂,大部分鋼鐵企業的搬遷之事,只能望“洋”興嘆,難以實現臨海愿望。
赫榮亮認為,這次華北等區域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將促使政府環境污染整治工作發力加碼,加快調整鋼鐵產業布局,一方面督促城市鋼廠向“綠色鋼鐵”目標提升,若效果不理想,不排除進一步綜合考慮部分鋼廠搬遷事宜。
陳克新則分析認為,這次霧霾天氣將促使中國部分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中國鋼材進口量將逐步增多。
他說,初步測算表明,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持續,中國粗鋼需求量還將不斷增長,相繼躍上8億噸、9億噸臺階,其中直接與間接粗鋼出口量將會達到億噸左右,差不多是國內粗鋼產量的15%。如此之多的國內外粗鋼需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都在國內生產,這是中國環境難以承受的。因此,中國鋼鐵企業有必要“走出去”,將部分粗鋼產能向境外轉移,接近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環保標準提高,環保管理日趨嚴格,也會形成倒逼機制,迫使部分粗鋼產能外遷。盡管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境外產能布局還未開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成為一個趨勢。預計今后中國境外粗鋼產能將會不斷增加,有可能占據產能總量的20%,甚至更多。
隨著中國鋼鐵企業境外產能擴張,國內鋼鐵產量增速大幅回落,甚至出現絕對量的萎縮。陳克新認為,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中國鋼鐵產品進口量勢必不斷增加,最多時期,其年度凈進口量有可能達到2億噸左右。也就是說,今后中國粗鋼凈進口量有可能占據需求總量的1/4,或者1/3。
“中國粗鋼由大量出口轉為大量進口,體現了中國鋼鐵產業的重大戰略性調整。這種調整的實質,是將直接大量進口能源、礦石,轉變為進口鋼鐵產品,這有利于中國環境的改善,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陳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