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企業生存困境凸顯
來源:新華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中國煤炭上市公司上海能源發布一季度報告稱,今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52.29%。這家公司在公告中說,今年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形勢已發生較大變化,煤炭價格持續…
近日,中國煤炭上市公司上海能源發布一季度報告稱,今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52.29%。這家公司在公告中說,今年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形勢已發生較大變化,煤炭價格持續低迷。
今年以來,中國煤炭行業持續了上一年度利潤下滑的趨勢,雖然價格逐漸止跌趨穩,但不少企業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超過3成,困擾煤炭行業的“寒冬期”仍在持續。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發布一季度報告的煤炭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企業均告利潤下降,部分上市公司凈利潤下降幅度近8成。其中,安源煤業凈利潤比上年同期減少68.79%,兗州煤業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減少77.49%,陽泉煤業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減少32.72%,盤江股份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減少76.9%。
近年來,受國內煤炭產能過剩、新能源在能源結構占比上升和進口煤沖擊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煤炭行業出現虧損,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國內煤炭企業正面臨“內憂”與“外患”并存的困境。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院長岳福斌認為,今年國內一季度煤炭消費量超過10億噸,全社會庫存已連續兩個季度快速回落,種種跡象表明煤炭市場開始回暖。但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在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煤炭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煤炭產能集中過快釋放,導致價格暴跌。
川煤集團副總經理劉萬波說,今年煤炭行業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產能過剩,現有產能大于市場需求,二是價格低迷不振,壓低了行業利潤。“在2011年四季度,冶金煤最高賣到每噸2000元,現在只賣到1025元,近期還可能跌破1000元。”
岳福斌說:“一季度末,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從上季度末的每噸633元下跌至618元,煤炭價格持續疲軟已成為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數據表明,中國已成為全球水電、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新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比逐漸增大也給煤炭行業帶來嚴峻考驗。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認為,新能源漸成氣候,將逐漸蠶食常規能源的領地。2006年至2012年,中國淘汰了8383萬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這些小火電機組都是以煤炭為燃料的。
雖然目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不高,但逐年增長,對化石能源的沖擊是漸進的。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表明,中國已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技術裝備制造國,2010年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高達544億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39%。
近日發布的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景氣指數為96.9,比上一季度微降0.2點,煤炭產業實現利潤總額680.9億元,同比下降34.1%,降幅較上季度擴大4.5個百分點。專家認為,雖然今年以來中國煤炭需求市場有所回暖,但煤炭產業低迷的情況并未扭轉,一些煤炭企業預計,今后煤炭行業利潤仍保持下降的趨勢。
“與過去4個季度相比,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雖然降幅明顯趨緩,行業調整最痛苦的階段已經過去,但產業仍處在寒冬期。”岳福斌說。
對當前的中國煤炭行業來說,價格不振、利潤下滑仍將持續一段時期,中國的煤炭企業要在逆境中生存,就必須鍛煉“內功”,積極謀求產業升級,并學會“冬泳”以度過難關。
中國煤炭企業過去在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零星的、小打小鬧的創新,已經不適應市場環境,并開始阻礙其發展。卜昌森認為,煤炭企業應該盡快轉變為依靠科技創新降本提效,走“技術經濟一體化”之路;在經營和效益理念上,由過去“靠礦井提產、靠煤炭提價、靠條件好轉”轉變為“向管理要效益,靠創新增效益”。
岳福斌等專家建議,煤炭企業內部應在寒冬環境中抓好管理、控制成本,加快淘汰低效率項目和落后產能。同時,煤炭產業應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充分運用資本運作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