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協稱礦商提出鐵礦石按月度季度定價
來源:華夏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2010年長協礦機制被打破以來,高企的鐵礦石價格讓中國鋼廠飽受高成本之苦,多年來中國鋼廠一直努力在鐵礦石方面發現“中國價格”。 4月27日,中鋼協副會長朱繼民公開表示,“有礦商提…
從2010年長協礦機制被打破以來,高企的鐵礦石價格讓中國鋼廠飽受高成本之苦,多年來中國鋼廠一直努力在鐵礦石方面發現“中國價格”。
4月27日,中鋼協副會長朱繼民公開表示,“有礦商提出希望能建立合作機制,形成鐵礦石價格的協商機制,參照市場價格指數的變化,來商定月度和季度價格。”這次由礦商提出的商定月度和季度長期協商機制,是否會加強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在其中的作用,引發業內關注。
尷尬的中國指數
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推行2年多來,其對鐵礦石價格的指導作用仍然十分微弱,而一旦新的協商機制形成,或將改變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的尷尬地位。
對于朱繼民所說的“商定月度和季度長期協商機制”,中鋼協一位高層負責人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沒有完全否認,他表示,現在這只是一個提議,由于定價問題的復雜性,要真正實施還早得很,目前要做的是打破普氏指數這種對鐵礦石價格的壟斷局面。
“在制定價格方面要考慮各方面因素,價格問題本身很復雜,比如要十分注意鐵礦石價格炒作的影響,另外商定鐵礦石價格并不是一味壓低價格,否則也會傷害國內礦商的利益,制定一個合理的價格,這是我們要提出的。”上述中鋼協人士同時指出。
2010年,中鋼協聯合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正式推出“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國內鋼廠和貿易商依舊采用的是普氏指數,首先是礦商方面力挺普氏,逼中國企業接受普氏指數,而另一方面,普氏指數每天都會更新,而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一周才出一次,明顯比普氏指數滯后,這也是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影響較弱的原因。”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除了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國內還有很多機構也推出了自己的鐵礦石指數,包括新華社等也都建立了各自的鐵礦石價格指數,目前一些機構正在力爭進入國際鐵礦石交易市場,以獲得認可。
上述中鋼協高層還表示,在定價過程中,還要考慮鋼廠方面的因素,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并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
萎靡的現貨成交
除了在鐵礦石價格指數上競爭外,中國鋼鐵行業正在加強鐵礦石現貨交易的管理。既然鐵礦石價格指數來自對鐵礦石現貨市場交易的詢價,那加強現貨市場管理多少可以影響這個指數價格的形成,甚至直接扭轉鐵礦石高企的價格現狀。
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應運而生,在去年5月8日成立之時就被給予“發現價格”的厚望。不過這個由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礦所)、中鋼協以及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聯合推出的平臺在即將一周歲的時刻,卻面臨成交量很小的局面。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去年進口鐵礦石7.4億噸,而現貨平臺上的交易量占進口總量的比重極微,而按照設想,交易平臺每年應達到進口量的20%,才能在定價上發出有分量的聲音。
據了解,目前鐵礦石的第三方現貨交易平臺有北礦所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和新加坡推出的GlobalORE,業內稱普氏也在籌備近期推出現貨交易平臺。
寶鋼股份一位高層日前曾對媒體表示,“贊同透明公平的第三方平臺來發現合理真實的市場價格。”但來自國內鋼鐵研究機構、企業以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多位人士都提到,透明公平的平臺交易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包括大型礦山在內的不少企業仍然依靠炒作鐵礦石價格來維持利潤,采用普氏指數作為鐵礦石定價機制的核心指數實際也是因為這個指數對礦山企業及貿易商更為有利。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表示,進一步擴大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交易量是今后的工作重點,他坦言“目前的成交量還是太少了”,中鋼協將會號召會員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增加在平臺上的采購量,但“這方面只能去溝通,不能強迫或代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