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擬進一步下放外商投資審批權
來源: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昨日,商務部召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黃峰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推進外商投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未來將進一步下放審批權,商務部正由“重事前審批”向…
昨日,商務部召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黃峰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推進外商投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未來將進一步下放審批權,商務部正由“重事前審批”向“重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全球投資資源競爭愈加激烈
黃峰指出,為推動投資便利化,商務部最大幅度縮小外資審批范圍,不斷下放外資審批權限,減少審批事項,大力推行格式化合同、章程審批,選取了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地先行試點;完善并推行“外商投資企業在線行政許可系統”,實現“在線審核、動態監管”,提高外資審核效率。
據介紹,目前,鼓勵類和允許類3億美元以下、限制類5000萬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其變更事項均由各地政府部門審批,不需再報中央政府部門審批,商務部審批數量已由2005年3000多件減少到2012年的100余件,審批量減少了95%。
黃峰指出,當前我國吸收外資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看,全球投資資源的競爭愈加激烈,除發展中國家以外,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發達經濟體也出臺了諸多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引資優惠措施;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發展催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步深化,孕育著新一輪生產模式的大變革,有可能引發產業重新布局。從國內看,我國吸收外資的總體環境和優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中國的引資優勢逐漸從傳統的低成本、高稅收優惠向新的綜合優勢轉化,包括規模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完善的產業配套、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法律制度等。
中國吸收外資全球排名第二
對于目前外商在華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回應稱,外商企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中,分享了發展帶來的豐厚利潤。
“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總體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外商盈利能力下降反映的是經濟大環境的變化。” 姚堅指出,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正在逐步規范,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姚堅同時強調,雖然外商企業在華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中國仍是吸收外資的重要東道國。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117.2億美元,連續3年超過1000億美元,比2007年高出49.4%。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3萬億美元。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在全球排名第二位,已連續21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這在相當程度上證明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姚堅說。
此外,黃峰還透露,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是商務部下一步吸引外資的主要目標。目前,商務部正在研究制定和修改外商投資中心和設立總部的相關規定,鼓勵跨國公司在中西部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以改變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現狀。
財稅部門正在研究電商征稅
姚堅在被問到電商征稅問題時表示,關于電商稅收立法,是財政稅收主管部門在研究。“電子商務稅收立法,財政稅收的相關部門會對相應的稅收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我們也了解到相關部門正對此進行研究。但總體目標是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姚堅說。
此前有媒體報道,今年“兩會”上蘇寧董事長張近東關于對電商征稅的提案已被相關部委采納,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等部門正在調研實施電子商務征稅的具體措施,預計年內正式對網店開征5%的稅收。近期美國電商征稅法案剛剛獲得通過,更加令這一消息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