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存量”或為中國實體經濟帶來新的期待
來源:新華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金融市場歷經波動、實體經濟未見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中國近期一系列盤活存量的金融政策引發市場和業界關注。7日在杭州出席第五屆中國(國際)資產管理大會的中外專家表示,盤活存量有望為中國…
在金融市場歷經波動、實體經濟未見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中國近期一系列盤活存量的金融政策引發市場和業界關注。
7日在杭州出席第五屆中國(國際)資產管理大會的中外專家表示,盤活存量有望為中國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但政策執行、配套措施出臺及政策連貫性、風險防控,仍然考驗著政策收效。
中國銀監會日前表示,中國將采取十項重點措施“盤活存量”,其中包括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探索發行企業優先股、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等。
“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最近中央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研究金融怎樣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現在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同時采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畢吉耀說。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盤活存量的十項措施,大多由已有的措施整合而成,例如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拓展外匯儲備委托貸款平臺和商業銀行轉貸款渠道。
“外界一直熱議外匯儲備的規模過大,如果這項措施能落地,有望把外匯儲備的效率發揮出來,對中國企業、經濟結構轉型發揮作用。”譚雅玲說。
就在銀監會公布盤活存量十項措施的當天,中國證監會宣布,近日,國務院已同意開展國債期貨交易。
“從長遠來看,這對盤活存量有利,可以讓投資者規避利率風險。中國經濟需要更多金融工具。”“全球金融期貨之父”、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終身榮譽主席利奧·梅拉梅德說。
更多的關注投向了國務院關于“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表態。剛剛過去的中國金融市場波動中,由來已久的支持民資進入金融業的呼聲再度被推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指出,市場上的資金并不太少,但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流向實體經濟。代表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民營企業和中小型、科技型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
畢吉耀認為,實體經濟能獲得的貸款量有限,大量資金表外運轉,推高了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畢吉耀建議讓有意愿的民間資本來投資辦銀行,讓中小企業能通過規范渠道獲得貸款,至少有望讓金融秩序比現在更規范。
“我關注的是中國目前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個方向是好的。相比貨幣的發行量,更重要的是貨幣流通速度。”美國著名基金經理格列高里·莫里斯說。
不過,改革與調整的預期并未消解擔憂。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目前推行的相當一部分措施并非首度推出,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屢次調整的效果來看,如果僅僅停留在“政策宣言”,這一輪結構調整的成效仍然堪憂。盤活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還需制定配套措施、切實落地。
“中央已經找到了金融市場問題的癥結,但目前有太多的市場情緒干擾政府決策判斷。”譚雅玲說。
專家表示,政策調整尤其需要注重政策穩定性,建議將政策制度化。對改革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也應有所準備,加強風險防控。
觀察人士認為,近期獲批的一些項目、方案正在呈現出改革落實的趨勢。例如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所設立的“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至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獲證監會核準,有望提高資金流動性,支持阿里金融服務小微經濟。
6日至7日在杭州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資產管理大會,吸引了超過600名國內外專家、業界人士到會,圍繞“資產管理對實體經濟的重要影響——服務實體經濟是國家根本”主題展開探討